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戏剧的发展经过长期的蹉跎,入元,进入了它的妙龄时代。这一艺术实践活动的大发展,增大了戏剧审美活动的速度,从而使得戏剧审美理论结束了它的萌生时期,以理论的胎体正式分娩了。本文仅对这种理论形成的标志、途径以及理论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粗陈己见,以求正于海内。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洪洞县境内的明应王殿元代戏剧壁画,即"忠都秀作场"壁画,历来被视为研究元杂剧的重要文物证据之一.文章从戏剧图像形式以及忠都秀壁画作为娱神戏的这一特定条件,重新考察了这幅壁画所包含的戏剧内容,认为以往将其视为元杂剧图像的论断并不充分,它更可能表现的是元代民间的词话搬演形式.  相似文献   

3.
元代道教戏剧集中运用悲喜对照的艺术表现手法,突出仙界永恒享乐与凡间无尽悲苦,从而自然过渡到最终悟道成仙的大团圆结局.元代特定的时代特征构成道教戏剧的现实悲剧性而其宗教指向又蕴涵深层喜剧因素,共同构成元代道教戏剧由悲入喜、悲喜交加的艺术特质与审美情趣.道教内容的引入给元杂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元代道教戏剧因具有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结局模式而别具一格.元代道教戏剧也因适应了时代需求而进一步走向繁荣兴盛,同时在客观上促使道教逐步向民间渗透和扩散.  相似文献   

4.
宗教戏剧是元代杂剧艺术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戏剧类型,它数量丰富,艺术水平较高,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元代宗教戏剧兴盛的原因有三:元代宗教文化的繁盛,为宗教戏剧的兴盛奠定了思想基础;元代宗教迷信之风盛行,从戏剧接受的角度,为宗教戏剧的兴盛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元代文人普遍具有宗教情怀,从戏剧创作的角度,促进了宗教戏剧的兴盛。  相似文献   

5.
中国戏剧史上到底有无真正的悲剧,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问题。该文以元代戏剧为例,结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心理与特点,阐述了植根于民族土壤上的元代悲剧是立于世界悲剧之林而毫不愧色的佳作,从而否定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无真正悲剧”之说。  相似文献   

6.
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人们常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因此,从戏剧冲突的角度来研究戏剧作品无疑非常重要。通过对戏剧作品的矛盾冲突以及与之相关的戏剧情节、人物性格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直达作品的底蕴。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元代戏剧中最经常出现的、最主要的是戏剧冲突,即伦理冲突。所谓伦理冲突,是指含有伦理性质的戏剧冲突。纵观元代戏剧,包含伦理冲突的作品很多,但概括起来说,其中  相似文献   

7.
品特的戏剧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的先锋实验作品,但无论给品特的戏剧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批评家们都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品特及其作品鲜明地表现了一种对人类道德伦理的终极关怀.暴露人性的邪恶是品特戏剧的内驱力,人性的邪恶导致了人与环境、人与人以及家庭成员间伦理准则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也谈明应王殿元代戏剧壁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洪洞广胜寺旁明应王殿壁画,历代学者认为所绘乃元杂剧演出形态。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及与平阳相邻之上党地区的民间迎神赛社史料的考证,认为壁画所绘当为宋元院本的演出形态,并对其演出规制、演出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中以宗教文化为题材的作品是一个突出的部类.这些作品多以宗教文化为背景,却在总体上具有十分明显的世俗化特征,表现出强烈的世俗精神.剧作中神佛常用引诱和逼迫的方式来度脱凡夫俗子,凡夫俗子们却极端留恋于世俗的享受和情感,对于宗教有强烈的拒绝态度.在这些宗教戏剧中,玄妙的彼岸世界往往不过是一袭华美的包裹,而真正涌动其间的则是百味杂糅的世俗情感,世俗社会的势力、影响和作用显得格外分明,宗教职能则为审美职能所排挤,它们在传扬教叉的框架之内,莫不加演着一幕幕情味各异的人间活剧.元代宗教戏剧世俗化形成的原因,既与宋元宗教本身掺杂的世俗因素相关,亦受到元杂剧的作者心理、观众好恶和演出环境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元代道教戏剧程式化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特有的神仙信仰在丰富和充实元杂剧内容的同时,使仙凡仙--戏中戏的程式化结构成为可能,构成了元代道教戏剧[1]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蕴和美学类型特征,促进了道教与戏剧之间的紧密结合与良性互动,在扩大道教影响力的同时推动了元杂剧进一步走向繁荣.本文旨在清晰勾勒元代道教戏剧的独特程式化结构,分析其艺术特色及成因,揭示道教信仰在其中的影响,展现元代道教戏剧的艺术价值与贡献.  相似文献   

11.
元代恢复科举考试之后,新一代文人登上文坛,他们代表着元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在古文创作和批评上,他们或推崇先秦两汉,或推崇唐宋,虽并未形成统一的流派,但他们的创作和批评取向对“唐宋八大家”选本的确立起了推动作用,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古文观念以及“唐宋派”的形成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Drama",我国最早称之为"新剧"(文明戏),直至一九二八年才被正式表述为"话剧".第一个为"新剧"正名的,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洪深.洪深,在我国现代戏剧领域里曾经付出过巨大的劳动,无论在剧作、表导演理论和批评诸方面,都有过不可忽视的建树.早在二十年代后期,已被时人誉为"戏剧界最有权威的".他的剧作成就已经得到人们相当的关注,但他的戏剧批评却至今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洪深曾经是三十年代左翼戏剧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戏剧批评仅是他整个戏剧活动  相似文献   

13.
身体视角研究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莎剧研究的热点,其范围主要包括包括:莎剧中的身体修辞研究;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莎剧中身体话语的研究;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对莎剧中作为认同的身体的研究;及对莎剧身体批评的反思.这些研究开拓了我们认识莎剧的广度和深度,但也常陷入”情色身体”和病理学身体等的囹圄.莎剧中身体在剧作的文学性和审美内蕴,身体话语与剧里和剧外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话语的互动,以及莎剧中的身体在中国舞台上的呈现和变异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3,(5):55-61
元代是一个乐府诗创作非常繁荣发达的时代,顾嗣立《元诗选》所收340家元代诗人半数以上有乐府创作,同时元代的乐府批评也相当丰富,既有"题解类批评",也有"专论类批评",且各具特色。除左克明《乐府集》"题解类批评"、杨维桢于"古乐府"所持种种认识外,方回、黄景昌、吴莱、胡翰、虞集、孟昉、赵德、李孝光、周巽等人,则为其中之佼佼者。方回的乐府诗创作与乐府观、黄景昌的"古今乐府体"论、吴莱对《乐府诗集》的批评、李孝光的"古乐府"认识观、周巽的拟古乐府的创作与认识等,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对乐府批评进行关照,他们崇尚商周雅乐,揭示出在蒙元文化背景下的各自不同乐府观与批评个性,他们乐府观的核心是尊宗汉魏乐府。  相似文献   

15.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它是正确解决党内矛盾,加强党自身建设的有力武器。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人尤其需要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样有利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的党性修养。 一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由我们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和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所决定的。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唯一宗旨。这就必然要求党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通过批评和自我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是新诗的时代,第二个十年是小说的时代,那么,第三个十年——主要是抗战时期,便是戏剧的时代了。正是这个戏剧时代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时代戏剧,同时也产生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戏剧理论与批评。抗战戏剧创作的繁荣同戏剧理论批评的活跃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本文试图从戏剧运动、戏剧创作与戏剧理论批评的关系的角度,勾画出抗战时期戏剧理论批评发展的一个轮廓;并对其历史作用和功过作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一直处于语言学领域的学科前沿,笔者认为,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于戏剧欣赏和批评,尤其是跨国戏剧欣赏和批评同样有着指导意义,并试图:1.运用典型理论论证莎士比亚戏剧人物塑造的特点;2.运用认知模型和文化模型的理论诠释文化差异对戏剧欣赏和批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美国黑人戏剧经历了一个从被忽视、被边缘化到被认可的坎坷历程。这期间涌现了大批黑人女性剧作家,她们开辟了美国戏剧文学美学的新领域,丰富了女性主义戏剧作品。她们以其娴熟的技巧与深刻的思想发出了女性曾经被主流文化压抑的声音,为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戏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摘要]“合符”是我国古代社会国家治理的一种契约制度,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是朝代的改头换面还是政权的更迭兴替,“合符”始终作用于国家机器的运行之中。元代堪称我国历史上最善于使用符牌、对符牌的使用情况记载最为详细的一个朝代,元代的符牌除了用于节制兵马、表明官阶、公文通报、信息传递、交通乘驿、城卫镇戌等诸多管理领域外,其符牌赏功的政治功能是任何一个朝代所不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戏剧源于实验剧团及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妇女运动,1980年代早期进入人们的视野。盖尔.奥斯丁认为,女性主义戏剧来源于四个领域:文学批评、人类学、心理学和电影理论。盖尔.芬尼运用来自这四个领域的理论,对英国剧作家王尔德的《莎乐美》和德国剧作家魏德金的露露剧进行了女性主义的分析,对莎乐美和露露这两个"蛇蝎美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了"重审",说明来自上述四个领域的女性主义理论用于戏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