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从近年曝光的腐败案件中不难发现,大部分违法乱纪的官员都栽在"熟人"关系上,人情成为他们逾越不过去的陷阱。几乎所有领导干部都曾饱受人情的困扰。事实上,人情本无错。人情是人与人之间纯粹、美好、质朴的情感,这是人情的本原,也是人性的本原。但是,人情又隐含着腐化变异的风险,当它参与物质或利益交换时,那些附着在人情上的种种消极属性已然扭曲了人情的原貌。这时候的人情,或是掩盖非分企图的遮羞布,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广大农村是一个相对传统与封闭的社会,在这种特殊的"关系格局"中,人与人之间的人情交往有着特色的功能与模式,维系着特殊传统下的农村的关系模式,本文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农村社会人情交往的互动行为的社会功能,揭示社会转型时期的这种交往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情广泛存在于领导工作中,如果能够较好地运用领导与下属之间的人情、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人情、领导与上级领导之间的人情,就能充分发挥其"药性";而运用得差,就会使其沦为道德面具、情感加持和物质诱惑下的人情"毒药"。领导要正确处理人情与工作的关系,充分发挥人情在融洽感情、拉近距离、解决疑难杂症上的"药性",摒弃人情在工作中走偏、走歪、走邪的"毒性",把控好人情密码,掌握好人情原则。  相似文献   

4.
人情、关系被认为是最能反映中国人社会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关键词.诸多研究表明人情、关系的逻辑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说到人情、关系,每个人都深有感触,但偏偏又觉得抓不住、看不清、悟不透,事实上在中国职场,饭局恰恰是中国人情、关系的展台.  相似文献   

5.
周锦狮 《领导科学》2012,(28):30-31
中国人最讲人情,这既成就了中国人重亲情、友情、乡情之义,构建了中国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丰富的人脉,但也由于人情的牵制,造成了中国人的原则性、是非观、大局观的失落.人情影响着人们的交往和社会行为,其互惠性、功能性、实践性、功利性显而易见.作为领导者,处在世俗的人情网中,处在公共关系、权益的关节处,人情对其的影响自然比一般平民百姓多得多. 人情对社会关系的调节起着某些积极的作用.一个罔顾人情、不讲情理的领导不是好领导,但问题的关键是领导者在人情关系中怎样把握好大方向、大原则、大是非.  相似文献   

6.
吴黎宏 《领导科学》2012,(24):10-11
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情的含义包括人之常情、恩惠、情谊,也包括情面和礼节应酬等习俗。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重人情的国度,无论生活关系还是政治关系,都为浓厚的人情所浸润,至今仍有着极高的心理文化认同。"投桃报李"、"滴恩泉报"、"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等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与普通群众一样,领导干部也有自己的亲戚朋友,肯定也要讲人情,不近人情的领导是难以凝聚人心、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但是,人情也有其世俗、庸俗乃至功利、丑恶的一面,人们或多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国人"互依自我"和"关系导向"的国民性,中国服务企业具有发展关系营销的先天优势。西方顾客关系理论侧重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整体和顾客的企业互动,而忽视管理者、员工和顾客作为社会个体的社会互动,缺乏对社会人情的考量和借重。同时,本土企业的管理者、员工在工作中往往自发采用人情手段,但缺乏将之提升为竞争战略和管理手段的理论依据。本文一方面梳理出中国式顾客关系的核心变量——信任、承诺—企业真情、承诺—社会人情,另一方面构建了一个经由企业互动导向、变革型领导和员工互动响应对中国式顾客关系的、企业互动和社会互动共同作用的双驱动模型,揭示本土关系营销中人情关系裹挟管理行为和商业行为的特征,而以珠三角地区209家服务企业为调查对象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只考虑企业互动的单驱动模型,加入了社会互动因素的双驱动模型的拟合性得到了改进,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也得到了更强的支持。最后本文就中国本土服务企业顾客关系的本质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人热情,讲究"呼啦"一下子一拥而上。比如吃饭结账,一伙人会为争着埋单而在那里撕扯;比如谁家有急事,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立马就会聚拢过去七嘴八舌出主意。几千年的历史,差不多是人情交织的历史。但好多事成在人情上,也坏在人情上;温暖在人情上,也扭曲在人情上。好人情是一笔沉重的欠账。在人情泛滥的社会里,最先沦陷的,往往是契约和规则。  相似文献   

9.
<正>"公款吃喝"是人情关系功利化的一种体现,提供了把组织关系转化为私人关系,把组织事务转化为私人事务的媒介,成为政府处理公务的人情成本。在饭桌上,陌生人变成熟人,进而被纳入人情圈内,有助于把公务转化为私事,按照对"自己人"要尽力而为的逻辑处理。反之,"公事公办"在中国的语境下往往意味着公事难办或拖  相似文献   

10.
人情     
正人情,就是人的生命里众多之情的集中概括,也指人与人交往中所构筑的利益关系。李渔所言的"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深入浅出地道出了人情的玄机。什么都可以欠,不要欠人情。欠了人情要记得还,真心诚意还。什么都可不放在眼里,不要把人情不放在眼里。容不了人情,人情也容不了你。人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生命的每一段,没有人情的滋润,你无法成长。成长的每一境,没有人情的河流,你难以跋涉。人  相似文献   

11.
当前,领导干部非正常死亡事件呈多发频发之势,且多与领导干部的亲情、友情和婚外情有关。中国素有讲人情面子的传统,人情面子渗透到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成为人们交往的有效平台,而且也成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可用资源。但受利益竞争和权力腐败风气的影响,传统的人情面子呈现变异趋势,人情面子与权力的苟合愈来愈紧,导致权力腐败更加隐形化、复杂化、普遍化。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深入剖析人情的本质特征,构建防止人情泛滥构建防止人情泛滥  相似文献   

12.
正人情往来,乃人之常情,人在情感的"驱动"下来来往往以体现温暖,无可厚非。然而,许多人将人情往来作为工作、生活的"润滑剂",于是,人情往来变了味变了质,"以礼代贿"招摇过市,无所顾忌,人情便异化为腐败的温床。人情往来中腐败现象种种人情往来主要发生在逢年过节或是婚丧嫁娶、生日、乔迁、住院等特殊"节点"。因为披着"过节"或"贺喜""慰问"这样的外衣,借人情之名,行贿赂之实,送者和收者往往都显得"自然"  相似文献   

13.
<正>人情本是道德情感至真至善的体现,但是随着权、利、欲的渗透,正常的人情往来就会蜕变为权情往来,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就可能"束缚"手脚、"绑架"身心,甚至演变成贪污腐败的温床。因此,领导干部逆转人情"绑架",既是为政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也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希望所在。一、人情"绑架"的特征与实质人情"绑架"是指在礼尚往来的语境中,通过不断地给领导干部送单向人情制造和强化其负债感,最终达到以公权偿还人情之目的的心  相似文献   

14.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圈子不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简单说,就是做官要懂得融入所谓的小圈子。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十分看重人情,做什么事情往往把人情关系放到重要位置,认为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干部队伍中,看重人情关系的现象也有一定市场。正如上面提到的,入圈就能得到好处和实惠,不入圈就要受到冷落甚至打压。干部能否得到提拔重用,要看与上级领导尤其是一把手的关系亲疏。这样的现象在现实中的确存在。  相似文献   

15.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湍东镇清凉庙村落后的经济使得这里的村民对政治的热情度不高,在农村调查之中,笔者发现"人情"因素对于政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并且"人情"已经成了一个影响到民主进程,村民收入等诸多方面的一个问题.如何处理人情与政冶的关系是一件需要长期调控和积累的过程.中国乃礼仪之邦,人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情与政治冷漠作为两大社会问题在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清凉庙村是确实存在的,怎样切实的落实精神文明建设,怎样从宏观和微观上解决人情物质化的变迁以及政治冷漠度的加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冯志峰 《领导科学》2015,(10):11-13
<正>县域政治关系的运作,突出特点是公共关系与私人关系混合在一起,表现为权力运行的"双轨制"。韦伯认为,"现代科层制的典型特征是私人和官职领域的分化",而"双轨制"政治则表明县委书记权力运行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融合。处于"人情场规则"之下的非制度化生存是当前县委书记的工作和生活常态。在这种政治生态下,一些县委书记运用不同手段经营各种关系圈,在人情交往中不断冲破制度约束,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形成较为典型的县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7.
张珍珍  张虹 《经营管理者》2012,(8X):289-289
消费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群体,也受到社会消费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人情—面子"消费现象,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物质消费的追求目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本身作为一个社会化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技巧。尤其是处在社会转型中的当今社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这样一个次级群体的消费理念同时也在影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在交往活动中,人的情绪、情感的表达需要合乎情理,说一个人通晓"人情",也就是指他通情达理,能够以常情、常理的方式表达、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因此,"人情"也可以用来指称一个人待人处世所应具有的常理之情,亦即人之常情。依照常理、常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普遍通行的、约定俗成的待人处事之道,亦即人心、世情,它们也是"人  相似文献   

19.
<正>人情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包括恩惠、情谊,甚至包括情面和礼节应酬等习俗。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政治生活中,人们都重人伦、讲人情,可以说每个人都置身于一张人情网之中,人情成为立身、处世、办事必须考虑的因素,有着极高的心理文化认同。"撼人心者,莫先乎情。"对领导干部来说,面临人情关系,难免会陷入两难境地。不近人情难以凝聚人心,团结力量,谋事创业,但如果为  相似文献   

20.
正所谓非规矩化是相对于规矩化而言的,即行为主体在遇到某些问题或处于某种困境时,借助权力、金钱、关系、面子、人情等资源,采用规矩以外的方式进行利益博弈,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意图。从社会学领域来看,非规矩化行为也会受到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行为主体漠视党纪国法,扭曲人际关系,钟情于"潜规则"、青睐于"土政策",这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分析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