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法律规定的被害人权利,较之其他国家的相关规定,在知情权方面范围较窄,在刑事裁判的上诉权、国家补偿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精神损害赔偿方面存在立法空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对于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故我们应借鉴有关国家法律的规定,扩大我国刑事被害人知情权、赋予被害人刑事裁判的上诉权,加强我国被害人权利保护,跟上世界保护刑事诉讼被害人的立法潮流。  相似文献   

2.
在法律上,符合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以下简称第三人)要件的案外人固然可以自己申请参讼,但原、被告是否可以引入第三人?被告既无向原告偿还债务的能力,又不向符合第三人要件的案外人主张权利,原告能否将该案外人作为第三人同时起诉?如何保障符合第三人条件的案外人知晓原、被告系属于诉讼的事实、从而行使申请参讼的权利?等诸如此类问题,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都亟需解决。一、第三人的实体认定标准及范围第三人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在现代,大陆法系国家与我国第三人制度相似的是辅助参加诉讼制度。辅助参加是指他人进行的诉讼中,对诉讼的结果可能…  相似文献   

3.
陶陶 《决策与信息》2011,(11):58-58
裁判请求权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向一个独立、合格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它是兼有程序权利与实体权利双重性质的一项宪法性权利,世界各国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其确认在宪法中。但是我国宪法并没有关于裁判请求权的直接地定.在人权事业逐渐发展的今天,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其提升到宪法保护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王志鹏 《经营管理者》2011,(4X):284-285
刑事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受害者,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的直接承受者,应当对其权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而刑事和解制度对于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应注重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本文通过厘清刑事被害人和刑事和解的概念,论述刑事和解对于被害人权利保护的价值及功能,通过简单建构以被害人为中心的刑事和解制度,最后分析了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救济与监督。  相似文献   

5.
腐败裁判是经司法程序认定的存在腐败因素的错误裁判,对国家、社会和当事人造成的危害极大。近二十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互联网在预防和惩治腐败裁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防治腐败裁判应充分运用、依靠互联网。运用互联网防治腐败裁判要加强网络反腐及司法腐败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人财物的投入及网络宣传、教育和培养,特别是建立健全司法裁判文书及相关证据、法官个人财产及"八小时"外活动的网上公开制度,完善网上举报、申诉和快速反馈制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和分析2004年—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行政类指导性案例的裁判要旨,指出发挥公报行政案例裁判要旨的法律解释功能并完善其制作及适用,对完善案例指导制度,统一指导性案例的法律适用标准、指导下级法院审判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法制的不断进步,法律援助制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着眼于法律援助制度当中的人权保障问题,从人权保障的角度分析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和困境,并围绕如何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济权利进行保护,以求在实质上践行"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  相似文献   

8.
纳税人权利保护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通过比较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发达国家纳税人权利的保护贯穿税收法律关系的全部过程。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逐步完善,我国纳税人权利保护也引起很多关注。但是与纳税人权利保护制度完善的国家相比,我国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无论是从理论基础的论述还是到纳税人权利体系的搭建都存在一定的欠缺。  相似文献   

9.
纳税人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纳税人救济权作为保护纳税人利益的有效屏障,在纳税人权利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纳税人救济权保护比较落后,在立法跟具体制度设计方面都存在缺陷。我国的纳税人救济权保护,一方面应当从立法加以完善,另一方面,在具体制度上,可在行政救济制度,司法救济制度,纳税人诉讼制度和纳税人公诉制度这几占、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的司法进行了改革以及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之后,被监禁人员的民事诉讼权利将会得到更合理的保护。可以说民事诉讼法已经从其立法目的、指导思想以及具体制度等三个方面来保证对被监禁人员权利的保护。本文从立法目的、指导思想以及具体制度等方面来对民事诉讼法下的被监禁人员权利保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诉讼标的的识别标准存在多种学说,但任何一种学说中都会包括所谓诉之声明,在旧实体法说实际上便是请求权的法律效果。在新诉讼标的论中,一分支说中直接以其作为诉讼标的识别标准;分支说中的一个分支便是一分支说的观点,即同样是诉之声明。诉之声明包括三部分,一部分为要求法院做出的裁判开工,二为对对方当事人的权利主和,第三部分为权利保护之范围①,本文对权利保护范围是否构成诉讼标的组成部分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廖晓春 《决策与信息》2011,(10):113-114
隐名股东作为一个法律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大量存在。如何保护隐名股东的利益?其利益保护的边际到底在哪?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的探讨相当重要。在结合境内外对隐名股东的权利实现的制度设计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准入代理制度能比较好的解决隐名股东的权利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作为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被动城市化的产物,达致成功改造的关键在于实现相关各方主体权利诉求的协调与平衡。然已有征地补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非但不能有效完成前述任务反而致使"城中村"失地农民权利受损,因此,在明确"城中村"改造中应依循的宪法原则的基础上,从宪法的角度探寻农民受损权利的救济途径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贾芳菲 《经营管理者》2013,(16):251-251
证据裁判规则是指依据证据认定那件事实的原则。自由心证是一种认定案件事实的方法。自由心证在我国又称内心确信制度,如果法官在证据的审查判断中达到内心深信不疑的程度就谓之"内心确信"。原则对方法总是有一定的规范或限制作用,本文就着重讨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裁判规则与自由心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宪法是一国之根本法,是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圣经",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所以宪法由谁来解释至关重要.〈认真对待宪法解释〉一书在分析我国宪法解释制度与文本规范的基础上,反思了谁最终有权解释宪法的问题,从而对宪法解释模式进行比较与选择,建构和设计了由宪法法院采解释中国宪法的制度.笔者认为该书对宪法解释主体的界定和充分论证,为中国的宪法解释扫清了理论障碍,但其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证据是整个民事诉讼活动的核心。是法院认定事实,据以裁判的基础。但是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一直对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收集证据问题关注不够。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权利得不到程序性保障,相关的配套制度很不健全,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证据收集权无从实现。本文将在解析现阶段我国民事诉讼中有关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相关规定和明确保障当事人收集证据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国完善民事诉讼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民告官有了2.0版本。2015年5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针对新修的行政诉讼法的具体适用,从立案、审理到执行,出台了二十多条颇具法治精神的解释。法院可认定"红头文件"是否合法,这一被诸多媒体不约而同用来抓眼球的解释来自第21条:"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人民法院不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并在裁判理由中予以阐  相似文献   

18.
正近几年,从最高法院到地方各级法院都在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改革,但很多问题仍在摸索阶段,尤其是涉及当事人隐私权保护这难以回避的症结问题,尚未形成成熟的制度规范,还需全面理性地予以审视,不断地予以规范和引导。笔者尝试就该问题展开研究,以期待为妥当协调公众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关系提供思路,为完善裁判文书上网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一、200个当事人调查问卷的样本分析1.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必须要建立纳税人诉讼制度,来保障纳税人的权利,来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人本思想.从纳税人权利保护、规范政府用税行为、完善宪政建设等方面来看,都有建立纳税人诉讼制度的必要性.而构建该制度,应当从主体、诉讼范围、前置程序和配套制度能方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在我国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与此同时,包括宪法在内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公民具有申诉的权利。笔者对申诉权本身并不存在疑义,由于人的认知力、判断力都是有限并存在差异的,据此作出的判断均不能保证它是绝对正确的,申诉权正是为了防止错误裁判的发生,因此许多国际人权文件或公约中都将申诉权视为一项基本人权,明确规定要保障社会成员的申诉权。正是如此为了防止错误司法裁判的发生,我国在司法程序中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建立了人民法院的再审制度。但随着涉诉信访的增多,使得现有的申诉、申请再审制度可能破坏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