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加强社会矛盾的预防和化解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新时期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人民内部的冲突,全面辩证地理解水库移民社会冲突有助于冲突的减生与化解。本研究从社会冲突的概念切入,以W市F村的SX水库自谋职业移民与政府的冲突为例,全面阐释水库移民社会冲突的双重功能,正功能包括促进移民社会健康发展,暴露移民问题、"安全阀"功能等;反功能则是造成资源浪费,破坏社会秩序,伤害移民社会心理、负面示范效应等。在水库移民的实践工作中,应区别对待水库移民社会冲突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快速转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急剧变革和社会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农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我国农村社会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采取有效的应对、防治措施是当务之急。笔者试图运用社会冲突理论,在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构建防治农村群体性事件突发的长效机制,以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冲突最为剧烈的表现形式,其成因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针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曾是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但近年来国内研究对此领域的关注度有所降低。为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应结合现代风险社会特点,从微观角度探赜其发生的成因要素,这包括事件参与者的形成、共同理念与行动目标的确立、普遍情绪的产生、共同行为方式的选择、诱发因素、社会治理效果等。运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对各成因要素之间的演化过程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群体性事件是一个社会矛盾积累并经由冲突各方不断采取不同策略组合进行博弈导致最后事件爆发的动态过程,“黑天鹅”与“灰犀牛”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风险比喻,虽然其发生概率大小不同,但我们均应谨慎待之。应围绕“事件参与者的形成”这一核心要素,从提高“社会治理效果”的向度继续深化相关研究,为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实践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4.
以2010-2012年发生在长三角的公共冲突事件为例,运用案例比较分析方法,对公众参与和公共冲突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公共冲突事件起因多与公众的经济权益受损相关,作为中间变量,社会公众往往以非制度化参与致使冲突升级为"威胁","迫使"上级政府出面协调各方利益并终止公共冲突。分析表明:赋予并落实公众公共事务参与权利,有助于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公共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5.
水库移民社会风险既可能来源于移民社会的经济、金融、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生态、环境、资源等各个领域,也可能起源于自然与科学技术,具有不确定性、相对性以及可变性等属性。考察了水库移民社会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从移民贫困的影响因素出发进行研究,建立了IRR模型和心理-社会-文化破坏理论模型;国内学者则在移民风险的类型、移民群体性事件、移民风险的应对3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水库移民的社会冲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权益保障、社会风险控制、社会风险管理5个方面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群体性劳资冲突事件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对现有的国内外群体性劳资冲突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归纳了群体性劳资冲突的内涵、分类、特征、根源及成因、形成机制、阶段划分以及长短期应对措施等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进行了评析,以期对我国预防和调控劳资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和探索群体性劳资冲突事件的演化路径和演化规律,旨在为预防和化解群体性劳资冲突事件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结果表明:劳动关系紧张程度是演化路径的始端,导火线是重要的演化影响因素,资方策略是演化的中介变量,群体性劳资冲突的四个等级间可以相互转化。要建立劳资平衡、共赢的高路径劳动关系系统来避免群体性劳资冲突事件的发生和演变,倡导企业建立寻求效率、公平与员工话语权平衡的劳动关系目标,通过宏观层面的充分就业、法律监察以及微观层面的人性化的劳动关系管理、群体性劳资冲突事件预防机制、集体谈判制度构建五条路径实现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医患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在医疗领域的具体体现。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者,在协调解决医患冲突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医患冲突群体性事件,政府行为不尽如人意。以\  相似文献   

9.
我国因为各种利益冲突引发的各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近年来规模和数量不断升级。由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将群体性事件政治化、刑事化,用解决治安问题的方式加以处置,只注重如何处置群体性事件,而忽视如何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只注重国家权利和社会稳定,而不注重保护公民的基本人权,影响了当前社会稳定。从法律的角度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定性、分类并加以规范,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以群体性事件为代表的社会冲突现象越来越成为当下社会聚焦的问题。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下详解冲突的发生机制和化解方法,通过将精英和社会大众这两个阶层之间的冲突行为纳入到以博弈论为基础的分析框架内构建模型分析,进而发现,产权保护的加强和收入分配的改善都会减少群体性冲突行为的发生,反之,两者同时恶化往往是冲突爆发的重要潜在原因。在一定范围内,精英通过改善收入分配可以同时改善双方的收入情况,以达到帕累托改进,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打开了施政的空间。从长远看,产权保护的加强和收入分配的改善不仅是构建完善的社会稳定机制的微观基础,也是社会大众实现中国梦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水利水电开发的重点区域。少数民族地区移民的特殊性对移民安置的实施提出了挑战。综合利用文献和田野经验,在梳理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安置主要研究领域的同时,分析了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已有研究主要围绕少数民族地区移民的搬迁补偿、移民安置、移民适应、移民融合等问题。后续研究中,需要关注少数民族人地关系与生计、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文化习俗及其恢复补偿、少数民族移民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移民社会系统的影响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可能会对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社会心理、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社会关系网络、收入与支出、就业与生计模式等产生影响。随着社会的转型,移民发展观和安置理念的转变,移民政策的完善,安置模式的创新,工程建设对移民社会系统的影响逐步减小,但无法完全消除。为了实现移民社会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需要优化安置点的选择,对移民实施外援和内源干预,提供就业服务和能力再造,加强资源倾斜与整合力度、加强移民制度建设,通过上述手段的合力共同促进移民社会系统的重建。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中国特色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理论先后经历了移民理论研究边缘化、原创性移民理论初始启动、移民理论专题系统建立、微观移民问题与宏观总体战略布局理论有机结合、移民理论发展优势与国际话语体系的匹配诉求五个阶段。 其理论演进逻辑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揭示移民问题一般性规律的基础层次,阐释移民问题的理论工具层次,解决移民问题的移民方针与政策。 未来,需要进一步基于历时性、关联性以及特殊性视角深化移民问题研究,考确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体制机制变迁及其引致的经济社会深度影响,探索基于系统视角的水利水电工程库区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区理论的创新及其应用研究,面向大数据时代推进移民传统研究范式革新和理论概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现状和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分析,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3种形式创新出发,考察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创新驱动效应的内在机理,并利用2001—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估算了不同形式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基于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的实证研究均得出,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升级有显著的正向驱动效应,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国制造业升级,而且还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间接效应驱动了制造业升级;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均能驱动制造业升级,而投资增长对制造业升级并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卡夫卡的创作生涯中,父子冲突是一个无法调和的悖论性命题,这个命题作为西方传统文化母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和历史文化内涵。考察卡夫卡的日常生活和写作生活,发现这两种生活形成一种矛盾结构,类似于西方文化语境中的父子冲突。用拉康的审美三角结构理论去分析这个大的父子冲突结构,可以发现这个结构内部蕴含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惩治生态环境犯罪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司法大数据对我国刑法规定的生态环境犯罪的发案情况、基本样态、核心成因与治理之策等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研究表明,运用刑法手段惩治生态环境犯罪在我国取得了初步效能,尽管污染环境罪等典型生态环境犯罪的发案率近年来处于冲高回落阶段;但由于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生态要素的交互在空间与密度上依然广泛与密集;基于刑法惩治所压制的生态环境犯罪发案与犯罪的原始动能之间仍呈现出一定的二元离散;部分生态环境犯罪发案显示出犯罪人基于生活利益而获取自然资源的客观情形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依然存在;提升刑法治理生态环境犯罪的效能尚需多方参与、多元共治、多维提升,从而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高质量发展。就微观层面而言,基于司法大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由于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等公共政策的影响,自2020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犯罪的发案数量呈现出巨大下降。但需明确的是,此种下降具有强烈的外部性与暂时性,在本质上是由于人民群众基于居家不出而形成的。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常态化、精准化,...  相似文献   

17.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法治,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道德需要,是主体普遍道德需要的制度安排和规范表达。个体道德力,则是社会法治建设的“助推器”。个体道德力助力法治文化弘扬、推动法治人才培养、促进法治体系建构、保障法治实践深化。但是,个体道德力与社会法治并非总能有效共行、相与为一。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对策、清除掣肘,全面强化个体道德力对于社会法治之功用,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夯实法律的伦理内涵与价值基础,提升立法的反思和回应能力;构建司法执法与民意的有效沟通机制,考究司法执法实践中"道德话语"的特殊意蕴;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提高公民的守法理性,强化公民的守法自律意识,为公民的守法道德确立具体向度;兼顾知识普及、法学研究与价值体认,注重法治人才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美德培育;德法双修,法德共进,敦促道德教育与普法教育桴鼓相应,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与改革的冲突并非当前二者关系的主要方面.短期讲,二者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长期看,法治是改革的目标,改革是法治的动力.在此前提下,当前法治与改革间的张力直接反映在如何协调法律本身的稳定性与变动上.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可以选择运用授权规则规范与引导改革的地方试验,将其纳入法治轨道,从而协调法治与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横向政府间由于微观自利性与集体宏观理性矛盾,容易导致“集体行动困境”。“经济人”和“资源稀缺”假设成为博弈起点,通过集体行动逻辑视角对横向政府间政策执行的博弈分析,发现在博弈实证方面,政治上“试点权”谋夺和政绩考核竞赛、市场上“市场壁垒”和“道德风险”、制度上“税费让利”和保护性法规政策是其博弈场域。因此,推动横向政府间进行执行合作,走向正向博弈,需要在政治层面上进行选择性激励,在市场层面上进行权属界定,在制度层面上进行外部强制,使其走出集体行动困境。  相似文献   

20.
从产业安全的视角建立了反倾销与产业升级的协同演化框架,分析了中国遭受反倾销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协同演化机制,构建了相应的协同演化模型,并使用中国1995-2014年的相关数据对中国遭受反倾销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协同演化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反倾销与产业升级形成了协同演化态势,协同演化逐步加强,且更多地体现出反倾销子系统对其的影响;反倾销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与产业升级对反倾销的激发在协同演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协同演化对中国产业安全的最终影响结果取决于反倾销、产业升级两种相反影响力量的累积影响。最后,基于产业安全的视角,从认识观念、纵向策略以及横向策略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