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又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密经》或《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是佛教史上一都极为著名、影响最大的大乘佛教经典。大乘佛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前后,它是古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革后,原有的部派佛教内部分化的结果。早期大乘佛教提倡般若学说。《般若》是梵语 Praj(?)的音译,亦译“波若”、“钵罗若”等,意译“智慧”。佛教认为这种智慧是用以成佛的特殊知识,佛教修行之人通过闻思修持,掌握了这种智慧,也就能到达涅槃的彼岸。它也是“六度”(六种过渡到达涅槃的道路或方  相似文献   

2.
元妙严寺版《大般若经》卷五五六新见本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大般若经》),六百卷,唐释玄奘译,是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在浩如烟海的佛典中具有重要地位,一向被列为入藏之首,历代写、刻诸本繁多。前一段时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图书馆在旧书内发现折装刻本《大般若经》第五百五十六卷一册,试对其版本加以判定,并得到意外收获。兹略述如次。这册《大般若经》(暂称“新见本”)编有《千字文》序号“光(六)”,即“光”字函内  相似文献   

3.
刘强  Wang Xiaonong 《孔学堂》2023,(3):60-68+153-168
古今学者对孔子之于“心学”的开创之功,一向注意甚少而论述乏人。事实上,孔子之仁学,本与心学不二,《论语》《孟子》中所见孔子论“心”诸说,早已为后儒埋下建构心学之种子。本文从“仁”与“心”的即离关系、《孟子》所载孔子“论心四句”的心学价值、孔子忠恕之道的心学内涵、孔子“用心”说及其余绪四端加以论析,认为孔子论“心”,乃有显、隐二端,显者出之以“仁”,隐者证之以“恕”,二者本同而末异,殊途而同归,对于后世心学之本体论、认识论、修养工夫论之建立,实有先导发轫之功。  相似文献   

4.
敬夫考辨     
汪日桢《南浔镇志》有一处保存了《水浒后传》作者陈忱的三首诗,前书“明陈忱敬夫”。顾颉刚先生遂据此下按语道:“据此,可知其字为敬夫。”(见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水浒续集两种序》)迄今学术界多种著作采用了这一看法。如近年来再版的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社会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八一年版《水浒后传》以及江苏人民出版社二九八三年出的《中国古代通俗小说阅读提示》,都写作:陈忱,字遐心,一字敬夫。其实,这是不可靠的。首先,汪《志》本身,涉及陈忱的即有数处。如卷十二陈忱小传引范颖通《研志居琐录》谓:“陈忱,字遐心,号雁宕山樵”;卷三十五“著述”中有:“陈忱《雁宕杂著》,《雁宕诗集》二卷。”而写作“陈忱敬夫”的只有一处。  相似文献   

5.
吉藏的很多论著都引用过《涅槃经》“空与不空”的问题并有所讨论.其中,《大乘玄论》对“空与不空”的解读与其他著作略有不同.它将“空”与“不空”主要理解为断、常二见予以否定也不符合《涅槃经》的原意.若结合此前发现的《大乘玄论》与吉藏其他作品文本重复等方面的疑问,它的这种解读方式或许可以视作其并非是吉藏亲作的又一证据.  相似文献   

6.
一、“寒芒熠熠,南雷之村”黄宗羲晚年自号“南雷”,似乎别有深意。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他五十三岁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的《题辞》,自署“梨洲老人识”,“梨洲”一号以后并不常用;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他六十六岁在《留别海昌同学序》这篇名文中,慨然自称“余南雷之野人也,气质卤莽”,同时,猛烈抨击当时道学圈子中空疏狭隘,“封己守残”的学风。此后,他编定自己的文集、诗集以及《黄子留书》等,均冠以“南雷”二字。全祖望就其处于“贞元之运”的一生学行,赞之为:“鲁国而儒者一人。矧其为甘陵之党籍,厓海之孤臣。寒芒熠熠,南雷之村。更亿万年,吾铭不泯。”且谓其“建续钞堂于南  相似文献   

7.
差不多从刚刚形成的时候起,新儒学就出现了注重理和注重心的两种不同的倾向。二程兄弟就分別代表了这种情况。程颢(1032~1085)在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的同时,提出了“只心便是天,尽知便是性”的思想,更提倡学以识仁,而这个仁,便是早巳存在人心之中的“义、礼、智、信”等等,识得此仁只须反身体认,“更不可外求”(《二程遗书》卷二)。很明显,在这里心是比理更重要的。程颐虽然提到“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但重点还是落在理  相似文献   

8.
《四书反身录》为清初著名思想家李(二曲)晚年“心解”著作。与新兴起的经学注疏方式不同,二曲实际上是以自己的心性修养为基础,以建立的工夫、本体、适用范畴框架为基本依据,对四书进行了高妙阐解,从而提升了其形上境界。  相似文献   

9.
“符采”在《文心雕龙》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是“符之采”,即“玉之横文”,引申为“文采”,《原道》《诏策》篇中是此义;二是“符”与“采”,即玉之坚硬质地与华美文采的结合,引申为文章质实的内在美与富有文采的外在美的结合,《宗经》《风骨》《诠赋》篇中是此义.比较而言,并列结构的“符采”更具理论深度,从这一角度看,“符采”之“符”与“风骨”有相近之处,“采”则与辞赋的“铺采摛文”密切相关.“符”相当于“雅义”,“采”相当于“丽词”,“符”与“采”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交融,其内涵与“文质”说、“丽词雅义”说、“情经辞纬”说一脉相承而又能超越诸说,更为精确地体现了刘勰文质并重的文章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0.
库莫奚族最早见于《魏书》,大约在隋以后才正式简称为奚。本文拟对北朝时期 (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库莫奚的经济发展、民族共同体演变、与各种政治势力和与邻族的关系试做探讨。 一、 北朝时期库莫奚的经济发展 《魏书·库莫奚传》载,库莫奚“初为慕容元真(即慕容)所破,遗落者窜匿松漠之间.”“松漠”之意有二:“松”指松山,亦称平地松林,在今河北省围场县以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南数百里之地,林木葱蓊,尤多松树。“漠”指松山以西的戈壁沙漠,即以多伦城西和西北为起点之戈壁沙漠,还有西拉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与西拉木…  相似文献   

11.
张克锋 《社科纵横》2007,22(1):97-98
《隶书体》是成公绥赞咏隶书书体的一篇赋。其文学特征表现为:一是通篇押韵;二是采用铺采摘文的表现手法;第三是语言华丽,工于描摹。其书法理论价值表现为:其一,反映了当时既重实用,又重审美,而以审美为重的书学观念;其二,表明当时人们不仅注重隶书的形态之美,而且已经开始关注和探索其用笔、结构和章法规律;其三,提出了“心”、“手”、“意”、“象”、“形”等重要的书学概念;最后,《隶书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书法象喻式批评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2.
修订本《辞源》第四册若干词语释义不确,兹举数端,陈其鄙见,以为商兑。 荆棘(2645)计收三个义项:一、丛生有刺的灌木。二、喻纷乱。三、比喻心计。 按:荆棘乃丛生有刺之灌木,以能刺伤行人,而为路途之障碍,故于诗文中常常借喻“艰难、险阻、障碍”之义。成语“披荆斩棘”便是。因此,事情难于处置则称“棘手”。且由荆棘可刺伤行人而引申之比喻义则是:“不相友善之心,歹毒心计。”要之,此条释文似当增收义项:“借喻艰难、险阻、障碍。”且修改“比喻心计”为:“借喻不相友善之心,歹毒心计。” 落汤螃蟹(2677)释文云:比喻手忙脚乱。 按;“汤”…  相似文献   

13.
武威汉简本《仪礼》与“十三经”本《仪礼》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汉简本《仪礼》与“十三经”本《仪礼》比较研究王锷1959年7月,甘肃省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出土了比较完整的9篇《仪礼》竹木简,共计有469枚,27298字,经整理,分为甲、乙、丙三本。这是自晋太康二年(281年)汲郡魏冢出土竹书以后,我国历史上第二...  相似文献   

14.
心性论是宋明理学体系的最重要的哲学内容。所谓心性论,只是简言之,就其结构而言,是心性情三要素组成的构架体系。在这一方面,朱熹的心性论是宋明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总体上看,在心性情三者的基本关系上、朱熹的主要观点是“心统性情”。据《近思录》及朱熹所说,“心统性情”一语首见于张载的语录。朱熹对此备加推崇,认为这是张载对理学的巨大贡献,在理学中只有程颐“性即理也”一语堪与相比:“伊川性即理也:横渠心统性情,二句颠扑不破。”  相似文献   

15.
得早在改革开放政策始行的那一阵子,到处有着盼望伯乐再世,识别真才,实现人尽其用的殷切呼唤。一时之间,大报小刊,竞相说叫白乐”,蔚为壮观。对此,我曾写过一篇题为《休念伯乐相马经》的短文(刊1985年第1期《社会》),仅在于解说伯乐相马,人畜异类,没有私谊,不难做到办事公正。消云相人,彼此之间,便有亲戚故旧,七姑八姨的人际因素夹在里面,将水搅泽,即使真有这么一位“伯乐”当权,恐怕屯难超脱尘网,不受牵制。此文虽无高兄,只是以为伯乐先生,如果改行,执掌人员升、调、定薪、评职,那就不象委他赏识良马那样可以传输…  相似文献   

16.
从南宋以来,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江湖诗集。今日尚能考知其名目者,就不下数十种。但是由于天长日久,渐渐亡佚,多数已无实物可征,仅凭片光吉羽,一鳞半爪,难识其真,于是在江湖集的问题上产生了许多是非和误解。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把《江湖小集》当作南宋书商陈起所编刻的《江湖集》;二是对所谓“南宋《江湖前、后、续集》”的认识。对前一个问题,笔者曾撰文作过考辨,窃以为不能把这两者混同(详见《文学遗产》一九八九年第四期)。在本文,拟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里,将裴度描述成能为别人排忧解难,使配偶终成眷属的好老人。这段佳话虽不见于经传,但裴度的为人,已为人们所传颂。明朝李蛰在(藏书)中,将这位名藻中唐的人物列到“忠诚大臣”里,本文就此略陈己见。;裴度为官,以经历宪、穆、敬、文宗四朝为主,全然以“操守持正‘’与“以全德始终”而著称于世。所说“操守持正”,是坚决维护中央集权制,所说“以全德始终”,就是对皇帝坚贞不渝。这方面受到朝廷的多次褒奖。仅在《唐大诏今隼)中.有羊册封裴度的册与文共11项,是受表彰最多的一个。其中文宗初…  相似文献   

18.
“五四”老人、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同志,是科班出身的著名社会学家、辩证唯物论派社会学的主将。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赴法研究,在巴黎大学专攻社会学;大革命时期,在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任教,兼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在暨南大学、北平大学、北京大学担任教授,直至全国解放。在二、三十年代,许德珩同志在社会学方面的译作有《社会学方法论》、《哲学的贫困》、《唯物史观社会学》、《家族进化论》等;著作则有《社会学概论》(商务版)和《社会学讲话》(上下二册,好望书局版)。以下举三本书为例加以阐述。一、评介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名著《社会学方法论》这本名著是许德珩同志于1924年10月译就的,其时他尚在巴黎大学深造。1925年9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部译稿。孙本文在《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中指出:“首先用本国文字介绍社会学的方法的,要算许德珩氏所译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留法五,六年,许德珩的经济仍常感拮据,但每天攻读总在十小时以上,刻苦用功,积久不懈,为留欧同学中所少见。他对于社会学的各派学说,都曾经涉猎,而尤服膺于涂尔干的学说,并利用课  相似文献   

19.
贾东海  李华 《社科纵横》2006,21(6):166-166
经中央文献研究室授权,由马福元先生编撰的《马克思恩格斯论阿拉伯文化》(民族出版社,北京,2005年4月版)一书,终于出版了,这是新中国建国后第一部《马克思恩格斯论阿拉伯文化》的坚实力作。一、这部文集作者收入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阿拉伯、伊斯兰教、穆斯林和阿拉伯国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重要论述和能查阅的全部文章。全书共分十二部分。(一)马恩“论阿拉伯;”(二)马恩“论伊斯兰教;”(三)马恩“论穆斯林;”(四)马恩“论叙利亚;”(五)马恩“论埃及;”(六)马恩“论阿尔及利亚”;(七)马恩“论摩洛哥;”(八…  相似文献   

20.
省社联党组: 社联《关于我省开展首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活动的报告》暨《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条例(草案)》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开展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活动,年内结束。 二、同意由二十一人组成的“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委员会”及其成员名单,由韩志德同志任主任委员(名单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