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在艾赫玛托夫的小说《断头台》与姜戎的小说《狼图腾》中存在着可比性。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能够为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作为这种比较研究的第一阶段工作,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模式三个方面对小说的叙事策略进行比较研究。由于作家的创作意图不同,决定了它们在叙事上的差异:《断头台》的叙事视角多元化,叙事时间呈圆形以同叙事模式相呼应;《狼图腾》的叙事视角较单一,叙事时间和叙事模式都表现为直线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卢新华新作《紫禁女》的文本细读,在分析其感性层面的自我叙事故事基础之上,进而挖掘其理性层面所蕴涵的历史忧患意识。在肯定其梦幻、日记体、意识流等多种表现手法的同时,也中肯地指出其“载道”有余而“文学”不足的缺憾。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是名副其实的情节小说,其叙事艺术所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叙事艺术包括诸多因素,本文仅涉及叙事角色和叙事视角。认为《聊斋志异》是以"传奇式"叙述者为主的多种叙事角色;以全知叙述为主的多种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4.
前言 中国史籍中的编年史极丰富,从公元前四世纪以来,出现过《春秋左氏传》、《汉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明实录》、《国榷》、《明通鉴》、《续通鉴》、《东华录》、《清实录》之类或繁或简的编年史,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可惜文学方面的编年史,至今尚付阙如。使得文学通史或文学断代史的教学与研究,缺少坚实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再叙事,经典文学外译构成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叙事。以“再叙事”视角考察《西厢记》英译本,探讨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完成对《西厢记》的叙事重构。研究发现,译者通过对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标示性建构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引导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国经典戏剧《西厢记》的文学与艺术价值。研究旨在拓宽叙事视角的研究范围,为中国戏剧文学外译提供借鉴,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助力推广我国戏剧文化。  相似文献   

6.
《换位》是戴维.洛奇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的校园三部曲《(换位》、《小世界》和《好工作》)中的一篇,它成功地将小说的写作技巧融入小说的创作。本文旨在运用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分析其在题材的选取、写作技巧的使用、叙事视角的转换及结局处理的方式的陌生化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7.
时间与空间共同构成了文学叙事的两个维度,两者和谐统一,不可分割.在以往的文学叙事研究中,论者多从时间的视角进行解读,而空间视角却在有意无意之中被忽视.地域空间、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是文学叙事中空间视角的三个层次.从地域、生活和心理空间三个方面对《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一书的空间叙事进行试析,以解读小说中蕴藏的文化无根性和精神漂泊感.  相似文献   

8.
明末徐鸿儒及白莲教活动作为重要历史事件,在文本中展现出差异性书写.《聊斋志异》借助民间素材,通过文学性笔法和叙事结构设计,在《小二》《白莲教》(卷四)《白莲教》(卷六)《邢子仪》篇中,塑造出徐鸿儒及相关人物的全新形象.并在民间评判基础上,构建新的历史立场,提出"左道正用"的独特叙事逻辑,以市井民众的丰富视角、多重叙事线索对该题材加以多层次书写.在构筑徐鸿儒事件的民间记忆基础上,反映出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呼啸山庄》对传统叙事方式的一大突破和对叙事文学技巧的一大贡献在于,它在英国文学史上首开旁观式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先例。《呼啸山庄》在西方叙事文学史上,以其大胆的叙述艺术创新手法和陌生化的处理方式,开拓性地改造了传统的框架结构小说形式,在英国文学史上首创了框架结构小说不同叙述者在不同叙述层讲述同故事域的叙事结构,并进而造成多视角叙述同故事的复调现象;并且,文本也是创造了旁观式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第一部英文之作。本文从叙述人称这个视角分析小说切入点的不同之处,阐述了《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在运用叙述视角上取得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的《狼厅》表现出新历史的文本意识。作者大胆颠覆传统历史的写作方法,通过对叙事时序、故事人物的精心选择来编织情节,通过第三人称"他"叙事视角使读者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通过神话这种非主流叙事来增强事件的神秘色彩。在《狼厅》中,文学和历史彼此渗透,想象和真实相互融合,作者用生花之笔再现了一个与传统历史记载不同的都铎王朝面貌,有助于读者拓宽看待历史的空间和维度。  相似文献   

11.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以全知叙事、限制叙事相杂揉的独特的叙事视角,通过运用后现代的叙事手法之一的碎片拼贴的方式,穿梭于历史与现在、事实与虚构之间,全方位、多角度地在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强化了小说独特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库尔特.冯尼格特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其小说《五号屠场》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文学的里程碑"。在新历史主义批评视阈中,《五号屠场》以虚构的模式即外星化的叙事立场解构了历史和虚构之间的二元对立;并以独特的个人化、主体化的历史视角切入,表现了在对历史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于理想人性与生存状态的期待与憧憬。  相似文献   

13.
《坛经》的内容包括叙事性强的高僧惠能传记以及惠能佛学思想记录两大部分。在《坛经》版本演变的过程里,两大部分都有所变化,尤以惠能传记部分变化较为明显,且在变化中体现出其与世俗叙事文学与世俗文化心理的密切联系。可以将《坛经》惠能传记部分的文本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从叙事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坛经》惠能传记中谶言与神异情节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等问题,管窥以惠能传记为代表的僧传文学与包括历史传记、小说在内的文化大背景的联系,印证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虚构与真实难以割裂这一大文史观。  相似文献   

14.
《王氏之死》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的一部带有强烈文学色彩的史学著作。《王氏之死》并非是完全客观的史料的堆积,既有相对真实的历史资料与官方记录,也有虚构性的文学作品,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形成互文、交流、协商的态势;史景迁对蒲松龄的文学作品的大量引用无疑也为其历史叙事增添了很强的文学色彩,同时又加入主观的想象与推理,这样其历史叙事就具有了典型的文学叙事特征,凸显了隐藏在文学中的社会存在与话语。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与伦理:格非小说的叙事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与伦理构成了格非小说叙事的核心。从早期的先锋小说,到近年来发表的《人面桃花》、《山河入梦》等作品,无论文学是从历史回归修辞,还是通过叙事为历史寻找筑居之地,他都在尝试建构历史与伦理之间的叙事张力,以打开文学探索的空间,发现未来的主题。在历史的叙述中对人的存在、心理深度的探询,体现出一种现代性的叙事伦理取向,坚守着一份文学创作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主义者认为,历史是一种想象的诗性结构,历史叙述是一种文学与修辞的建构。福克纳在《押沙龙,押沙龙!》中将历史文本化,突出历史主题的"虚构性"特征,借助时空交错的叙事模式以及个人化的叙事视角等诗性语言结构把"史学"变成了"诗学"。本研究借助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对小说中的叙事特征进行评析,期冀更加准确地把握这位南方作家的历史价值意识,为历史文本的研读提供方法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论《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刘仁树本文论述了《世说新语》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语言成就。作者认为该书的艺术风格是“玄远冷俊,高简瑰奇”,其形成源于魏晋时代的社会生活,与它记写的对象密不可分;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文学表现手法;它的语言简约含蓄,...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历史小说大体有两种叙事模式,一种为史传文学叙事模式,另一种为通俗演义的叙事模式。清末民初,以《孽海花》为代表的别一种历史叙事在悄然地崛起。本文主要从人物的非英雄化与非道德性、多重叙事话语的交响以及在历史与小说之间等三个角度来对《孽海花》的历史叙事作了初步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自己对《孽海花》在叙事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视角问题是叙事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勒克莱齐奥在他的小说《流浪的星星》中,通过零聚焦与内聚焦的视角转换,通过艾斯苔尔和萘玛这两个不同观察者的转换,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转换,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知方式的转换,构成了其独特的多层面、多感官的立体式视角特性,具有鲜明的叙事特色和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天翼运用讽刺的手法在他的喜剧世界里塑造了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别具一格的讽刺手法的形成得益于他对叙事视角的探索。张天翼小说中所采用的叙事视角可分为全知叙事、限制叙事和纯客观叙事,以及不同视角的交叠,它们具有不同的叙事功能,从而更好地体现了作者冷峻客观、无情揭露、辛辣讽刺的叙事风格;张天翼身处传统文学、西方文学与“五四”文学的交汇期,三者为他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资源,使他在叙事视角的选择和处理上能突破成规、别出心裁,取得了很好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