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集体消费研究当今城市社会的分化与不平等是新都市社会学的立场之一。集体消费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生产社会化与劳动剩余价值私有化矛盾的产物,政府对集体消费品的生产和供给导致社会分化和社会不平等不仅取决于生产过程和市场,还取决于获得集体消费品的途径和能力,生产和消费的双重政治逻辑影响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政府对消费领域的干预使日常生活领域政治化,消费成为城市政治动员的基础,围绕着集体消费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了不同于阶级斗争的城市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现代性进程的迅猛推进,市场经济的形成和技术工业的发展,张扬欲望的世俗文化业已取代知识分子精英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潮。伴随着传统社会秩序的衰微和社会分化、分工的日益细密,与之相应地在意识形态上个人把个性化作为人生理想,并以此来筹划自己的生活,自我实现成了人生存的标尺和追求。但是,与此同时整个日常生活世界也被纳入韦伯所谓“科层制”的统摄之下。国家社会组织体系由于采用这种理性化的管理模式带来技术的优化和效率的大大提高,同时也造成了非人格统治的普遍化,使得整个日常生活变为窒息生命自由灵性的“铁笼”。…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个体的主体意识不断形成和强化,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的个体差异愈来愈大,社会的个人化和个体主体的分化趋势也越来越强,人类个体的生存发展遭遇到新的危机和挑战,促使我们不断促进个体意识的适时创新与个体主体性的建构以应对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市场经济中个体主体的地位作为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性得以确证,每个人的个体主体性便获得了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生活的极度商业化使得广告的符号意义不断增殖,商品市场和文化生产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广告文本采用独特的表意符号,将欲望修辞与受众需求联系起来,使人的经验世界理想化、诗意化.广告参与建构的日常生活的诗学体系,是一种广义的诗学,它拓展了日常生活的"诗性"、审美性,同时又包蕴着价值和意义追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摘要]城市女性作为家庭收入的实际支配者,她们的消费观念引导着城市家庭消费不断地变化,商品市场也在围绕着女性消费主体不断地变化。探讨女性的消费特点和消费心理,将会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社会商品市场的变革和发展。在中国不断扩大内需的前提下,女性消费市场已经成为商家的角逐对象。  相似文献   

6.
徐京波 《天府新论》2014,(2):119-125
关于消费主义的讨论存在两种不同学术取向:非政治化的自由选择和欲望需求的建构。前者主要将其作为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或生活方式,以非政治化的手段将个人发展、即时满足、追逐变化、喜好创新等特定的价值观念合理化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自由选择。后者基于社会建构论的方法论立场,认为消费主义的基本预设是消费的意义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实际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欲望的满足。消费主义存在着认同与批判的理论分殊。对消费主义理论的辨析及反思可以成为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关于消费主义的讨论存在两种不同学术取向:非政治化的自由选择和欲望需求的建构。前者主要将其作为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或生活方式,以非政治化的手段将个人发展、即时满足、追逐变化、喜好创新等特定的价值观念合理化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自由选择。后者基于社会建构论的方法论立场,认为消费主义的基本预设是消费的意义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实际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欲望的满足。消费主义存在着认同与批判的理论分殊。对消费主义理论的辨析及反思可以成为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阳利 《重庆师院学报》2010,(5):96-100,128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艺术性地表明存在的不确定性是人所无法逃避的绝对的生存状态,展示了现代人对存在的不确定性的感知和体认以及由之而产生的无意义感、荒诞感和绝望感,也表达了在这种生存困境中努力建构存在的相对确定性以追求生存意义的决心。在这里,等待成为人与自己的生存困境进行抗争的方式,表现出人的现代悲剧性。  相似文献   

9.
任何经济体制都是由人来建构和运作的,这一浅显的道理启迪我们思考这样的现实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由什么样的人来建构和运作?笔者的意见是:自觉历史主体。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人文主体发达的经济体制都蕴含着一种人文精神,都需要具有这一人文精神的人作为体制主体。这是合乎逻辑和历史事实的。从逻辑上说,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都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有效地加快生产过程,将新增价值的一部分用于生产积累,而不能全部用于生活消费。积累的比例与体制主体的人文精神有关。具有进步的、积极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任何经济体制都是由人来建构和运作的。这一浅显的道理启迪我们思考这样的现实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由什么样的人来建构和运作?笔者的意见:自觉历史主体。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人文主体发达的经济体制都蕴含着一种人文精神,都需要具有这一人文精神的人作为体制主体。这是合乎逻辑和历史事实的。从逻辑上说,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都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有效地加快生产过程,将新增价值的一部分用于生产积累,而不能全部用于生活消费。积累的比例与体制主体的人文精神有关。具有进步的、积极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清代广州城郊农业的模式与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清代广州城郊农业的生产模式与演变规律,提出以城市市场消费为导向,以供求关系为机制,以产品价值为追求的农业生产方式,是清代广州城郊农业的特征。以城市经济为依托的农业生产,成为中国走向近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新模式,它依赖城市的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并以点带面地推开,影响着传统的内地农业。  相似文献   

12.
文化市场建设中的政府介入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已经成为社会经 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 不断渗透到其他的产品中去。然而和其他物质产品相比较,文化在需求和供给上除了有其他 产品的一般规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本文通过考察文化产品需求与供给的现状,剖析 文化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需求和生产供给的决定因素,对扩大文化产品的有效 需求与有效供给,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美君 《理论界》2015,(3):87-92
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阐述蕴含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机制,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是人的生存需要,消费满足人的需要,生产是消费的目的,个人和社会围绕着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与消费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消费是人类社会发展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建国以来我国消费制度的变迁和社会发展机制的转型是同步进行的。建国后,我国实行的是抑制消费的制度和"重生产、轻消费"的社会发展机制。改革开放初期,重视消费的作用,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成为新的社会发展机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上世纪末,我国开始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并逐渐形成"消费推动生产"的社会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4.
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生存需要,更加注重健康与发展,体育消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与大众化的消费形式。文章选取甘肃省若干城镇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西北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中,列斐伏尔努力建构出一种新人本主义的异化史观:使每一个人成为人的欲望和需要应该是本真性的,这也就构成了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机。正是在这种需要-欲望的人本主义本体论框架内,列斐伏尔成功建构了自己日常生活批判新的逻辑基础。正因为列斐伏尔手中具有了上述这样一个人本主义的价值悬设尺度,所以当他以此去观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时候,他就发现在今天资本主义的“受控制的社会”中,人的本真性需要和欲望却彻底地沦丧了,这也就是“消费社会”中发生的虚假欲望下伪需要占位的消费异化,人的生命节奏异化为谋生的劳作节奏。  相似文献   

16.
消费主义霸权统治的生存论代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扩张,消费主义正在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以挥霍性消费为基本特征的消费社会。消费已经背离了需要和使用价值而成为“异化消费”。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观念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态度,消费主义成为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正在成为资源匮乏、环境危机的催化剂,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生存。  相似文献   

17.
邵笑  曲波 《学术探索》2023,(2):15-21
从历史发生学来看,消费主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意识形态统治,并借由符号再生产机制参与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建构。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危机的集中体现,其结果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日益紧张。只有解蔽与超越消费主义建基的资本主义文明,才能从根本上确立更适合人类生存的文明样态,而历史唯物主义无疑为此提供了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和最彻底的批判立场。历史唯物主义在对消费主义进行彻底批判的同时也敞开了超越消费主义、重建现代社会的建构路径,即实现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当代重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对此展现出了有利于人类文明发展转型的理念原则和实践创新,内在蕴含着对消费主义的当代超越。  相似文献   

18.
徐家林 《河北学刊》2005,25(4):48-51
观念是人类生存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并极大地影响着人类政治和社会生活。观念是人为的创造物,观念生产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观念传播是观念从生产到消费的重要环节,对观念消费的实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观念消费是观念生产的目的。观念通过消费,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指导着人类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同时也约束人们的行为,束缚人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正> 人的存在是自然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人的生命活动与其它生命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的生命存在是一种自觉性的存在,人类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不断地调整、控制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按着人的愿望、意志与目的改造和加工着人所生存的外部世界.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使自然界成为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人也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逐渐建构起主体的心理结构,建构起自己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整个历史也就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自然界的生命形态进化到人这一族类,才真正充分地体现了生命系统不断进行优化选择,不断向最有序目标迈进的宇宙合规律性和宇宙合目的性.  相似文献   

20.
伴随新技术革命所形成的世界日渐数字化,以数字产业和互联网平台经济为支撑的新媒介空间正在逐步覆盖现实的日常生活空间,成为人们多场合依附、寄居的生活场景或精神空间。在城市空间媒介化的时代语境下,以出行地图导航、生活信息聚合、短视频社交、即时配送服务等数码空间地理的文化生成,正在编织和决定着当下青年群体对城市空间和生活的想象建构与知识认知。这一新媒镜城的意义建构与再生产,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惯习与审美,而且重构了青年人对城市的感知经验方式,并改写其在城市空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具身行动实践,异化着人与世界、人与他者、人与“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