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预测未来50年中国的发展,对于引导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将成为世界一流的政治强国、经济强国、军事强国、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2.
时代的变换会给哲学带来改变,但是对马克思的哲学来说,把人的解放作为它的目标却不会改变。马克思的哲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在马克思业已逝去的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恩格斯对马克思和他共同创立的学说中最关怀的就是人的解放。恩格斯于1894年1月9日写道:“马克思是当代惟一能够和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相提并论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进…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中国哲学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我国哲学的发展问题,也就是即将来临的21世纪我国哲学应有的方向、途径、主题、课题、方法和特征等等问题,近年来已成为一个热点,并已展示出了一系列值得重视和思考的见解或主张。在这里,我们仅从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我国的历史现实相结合这一视角出发,就未来世纪我国哲学发展的宏观前景谈一点粗浅看法。哲学是时代的产儿,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反映、精华或结晶。因此,对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思考,应当而且必须从当前中国的现实及其在未来世纪的发展趋势出发。我国现实中正在发生着的最大的变化,就是从社会主义计…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制度问题.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有其缺陷,原因是:人多地少是长期存在的一个主要矛盾;土地的产权界定模糊,缺乏法律保障;土地流转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土地承担双重的功能.文章指出新一轮土地制度创新必须坚持的原则: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其基本对策是: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明确土地的产权;尽快建立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权机制;严格保护耕地,建立在政府行政占用耕地中对农民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逐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能够和自愿流转土地;实行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相对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言的。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内容非常丰富,但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还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形态。这两大理论形态,在当前依然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历史地位不可动摇,其现实意义依然明晰而深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都可以看作邓小平理论逻辑框架之内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中国新价值观的建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以来,科技革命带动了生产力大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各民族价值观的冲突和融合出现了新的情况.中国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广泛吸取其他民族的带有普遍合理性的价值观念,重建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应该是具有现代特征的以人为本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类发展为指归的,多元一体的以协调为主的,动态发展的相对合理而非绝对的.  相似文献   

7.
王公山 《学术论坛》2005,(2):179-181
近年来,我国道教研究长足发展,道教文献与日俱增,客观上要求我们建立一种能够指导开发和利用道教文献的科学———道教文献学;文章从道教文献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道教文献学今后的主要工作内容两方面提出了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之初 ,我们乐观地对 2 1世纪中国文学作三点展望 :2 1世纪中国文学将是现代化与民族化“合题”的文学 ;2 1世纪中国文学将是主旋律文学与高雅文学、通俗文学多元互补的文学 ;2 1世纪中国文学将是重铸辉煌、走向世界的文学。  相似文献   

9.
陆启光 《学术论坛》2001,(4):156-159
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21世纪文化对课程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和谐课程、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创新课程、策略课程、信息课程、科学课程、人文课程等八种课程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学研究走向的展望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人学研究将会出现五种基本趋势:一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来的而对我们来说是空白或研究不够的问题加以研究,涉足新的问题域。二是对西方人道(人本)主义提出的、马克思曾加以阐述但未引起我们注意而且具有当代现...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学经历了20世纪突破经典物理学的革命后,又遇到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场论相互冲突的困难;以系统理论、信息理论、控制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20世纪后半期的信息技术革命,其成果则仍然背负着沉重的载体。自20世纪末酝酿的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其核心技术正是发起载体革命,将物质能量载体缩减到微小世界之中的纳米技术,将信息技术革命引导到变革社会与人的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综合运用21世纪科学技术,去实现20世纪若干未能实现的重大技术目标,表现为人类基因工程、人工生命工程、能源换代工程、生存空间工程。弦理论探索则是21世纪处于潜在层次、孕育中的新的物理学革命。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是20世纪信息技术革命的新的发展阶段,它意味着21世纪开始的、未来新世代的科学技术革命,是一个连续的逐步转变的漫长过程。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的思想观念的特征是信息时代思想观念深入到理解复杂性、简单性之间相互沟通归约的具体途径,和生命、意识、自我意识的本质。为了应对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应当实行多元化理论创新和超前性技术开发。中国要在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中实现超越、占有领先位置,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与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是人本学唯物主义,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关注人类社会的个体主体的生产生活条件.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作为直面资本主义制度、直面市场制度的理性审视和辩证反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之谜,就在于马克思当年批判过的社会现实恰巧成为21世纪人的普遍的现实境遇并由此构成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尴尬.  相似文献   

13.
价值观是无形的,它需要一个载体。文明是抽象的,它表现为文化。价值观具有超越性,它诉诸我们良心最深处的理想,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中国价值观的核心是稳定的思想。稳定是通过天、地、人之间的“太和”而实现的。这一直延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迫使中国重新思考其传统价值观。那时具有代表性思想是,承认西方文化在科技方面的先进性,同时保持自身文化和道德的价值观。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试图把基督教神学引入中国,但失败了。失败的原因,首先在于它缺乏中国知识分子的支持;其次,革命阶层…  相似文献   

14.
信息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资源,信息处理是关键的技术。随着我国“入关”与国际接轨,各种部门中文信息处理都迫切需要与国际衔接,因此本刊特陆续介绍一些中文信息处理有关新技术、新概念、新名词,便于大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培养跨世纪人才。  相似文献   

15.
赵序 《兰州学刊》2002,(6):31-33
本文通过对中越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进一步探讨了 2 1世纪中越经贸的发展策略 ,以期使新世纪中越经贸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中韩经济合作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钟哲 《理论界》2003,(4):40-41
韩国是中国的邻邦,双方在历史上有源远流长的联系。随着朝鲜半岛局势的逐步缓和,中国与韩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在已经到来的新的一个世纪里,中韩两国都面临促进发展的历史任务。我们预测21世纪中韩经济技术合作将出现大发展。一、影响中韩经济合作的主要因素(一)中国这个新兴大市场将成为东北亚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一块巨大磁石中国将是21世纪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新兴大市场。中国有12亿人口,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在7%以上,按2010年的远景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将进行大规模投资,产业升级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需要注入大量资金,高新…  相似文献   

17.
18.
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中美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 ,这无论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还是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中美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既有共同利益 ,也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只要两国能够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审视和处理彼此间的关系 ,本着合作的精神 ,扩大共识 ,共同努力 ,就能为 2 1世纪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原创性与21世纪中国出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创性的界定 ,应包括学术研究与编辑出版两个方面。对于出版者来说 ,一是对人类进步、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知识作历史性出版记录 ;二是对人类所掌握的知识、被凝固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现象通过出版的方式 ,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再创造。出版的原创性 ,是中文出版走向世界的一种潜在的动力 ,其关键就是要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 ,并以“名牌”战略效应介入国际文化的竞争行列  相似文献   

20.
黄俊杰 《文史哲》2006,4(5):20-27
孟子学研究颇获海内外学者重视。以往的研究方法有:“内在研究”集中在性善论、身心关系论、知言养气论等三大议题之上,采取一种“即心言心”的进路,将孟子的“心”视为具有“自我立法”能力的、自给自足的、具有自主性的“道德主体”,肯定“心”之独立自主性,对孟子思想的历史与文化的脉络性掌握,常有未达之憾;“外在研究”注重在历史文化脉络中解读孟子学的内涵,将孟子思想置于政治与历史的具体情境之中考察,使孟子学中的诸多概念或理念,取得了鲜活的具体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潜藏着某种未经明言的人性论预设:认为人是在具体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中创造历史、进行思考活动,人不是遗世而独立的山林逸士,将孟子“脉络化”于历史情境中的研究进路,推至极端,就有所蔽。未来的孟子学研究必须“内”“外”兼顾,得其全貌。三个可能的研究新方向是:孟子思想中的身心关系论与修养工夫论;东亚孟子学的发展及其思想的同调与异趣;全球化时代孟子思想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