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30年代我国都市文学创作日益繁荣,风格多样,本文尝试着从新的视角切入,分析探索 30年代我国都市文学繁荣的契机成因,梳理归纳出 30年代我国都市文学创作的两大类别,四种情况,并比较分析了其特色、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30年代文学现代化的商业化生存语境,从文学生态的角度揭示了30年代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等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土壤中所蕴含的商业化倾向因素,重点揭示了商业化倾向对30年代文学传播和文学流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30年代政治文化语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群体性”氛围与“群体性”效应。30年代文坛创作上的“公式主义”现象,与30年代文学群体普遍呈现出的“集团化”倾向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整个20世纪文学发展中,在一些特殊的历史年代,文学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和标语口号化曾盛行一时,这都与当时的政治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政治文化与20世纪30年代作家的文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30年代政治文化氛围和特殊的文学语境的制约下 ,诸多作家主观上的政治意识的加强或为数不少的作家们为环境所迫而导致的对“政治”问题的关注 ,形成了 3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系列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为明显地体现在作家创作动机、创作目的上历史使命感的加强。这带来了 30年代作家文学选择的一系列新的特点。与 2 0年代相比 ,文学创作题材的转换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文学趋向 ,这体现了 30年代作家在文学题材选择上的政治价值取向。而作家们对题材进行处理的独特角度和独特方式更标示出了作家们的政治眼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研究,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30年代文学创作不仅在当时盛况空前,其后,它们依然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然而,从总体上审视30年代文学,却有一股明显的弥漫于创作和批评中的偏离文学审美特性的倾向,在创作实践乃至批评理路上出现了不少公式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创作主张和文学作品;同时,文学批评和文学论争错综复杂,左翼文艺内部也纷争不断.  相似文献   

6.
夏衍的30年代剧本创作内涵了一个审美文化特征:政治文化意识。本文试图引进政治文化研究视角,从剧本文本、人格政治化、大众阅读期待三方面来分析夏衍30年代剧本创作如何表现了这种政治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7.
继辉煌的“五四文学”以后,浙江新文学作家群再度引领新潮,在30年代文学中依然保持领先地位。他们在30年代文艺主潮——左翼文艺思潮中的深度介入,及其在文学新格局建构中的深层拓展,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8.
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现代通俗小说与现代严肃小说一直处于对峙状态,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二者则处于融合衍生状态。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的对峙与互融,是20世纪中国小说发展的内在动因。现代通俗小说和现代严肃小说的互融表现在三个方面:现代通俗小说的雅化;现代严肃小说的俗化;张爱玲等人雅俗共赏的小说新类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天津报刊中的鲁迅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30年代天津报刊中所表现出的鲁迅情结,诸如对鲁迅的认同、崇拜、理解、支持和评介以及鲁迅身后的纪念活动等方面,深入探讨了30年代的天津报刊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所蕴涵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试论《现代》杂志的文学共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文翔 《河北学刊》2002,22(3):101-104
20世纪30年代上海《现代》杂志以商业利润为目的,推行兼容并蓄的编辑方针,从而出现多种文学流派、文学样式共生的现象。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各种原因,并指出《现代》杂志的文学共生性在30年代现代文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中国在社会发展方面走过了西方从自然经济到现代商品经济几百年的历程,作为主流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尤其是其转化为民众的思想智慧的发展过程,也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时间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之前为第一阶段,70年代后期之后到90年代为第二阶段,90年代到当前为第三阶段。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自觉发现、自主解读和积极塑造的30年。  相似文献   

12.
罗昌智 《江汉论坛》2003,(1):99-102
20世纪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探索走过了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路程.它努力挣脱传统的羁绊,经过20年代的蜕变、30年代的拓展、40年代的渐趋成熟、50至70年代较长时间的低洄之后,80至90年代终于有了复兴的态势.然而,中国新诗现代化的演进却与时俱进地永难止遏.  相似文献   

13.
韩云波 《江汉论坛》2002,20(10):82-86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20世纪初至20年代,以社会和道德改良为重要主题;20至30年代,以武侠和言情分别表现了彼岸和此岸世界的浪漫情怀;30至40年代,大后方通俗小说汇入抗战文学主流,沦陷区则以“逃往自由”的心灵隐痛表现了对社会人性的关切。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在与新文学的双向互动中,为“一个伟大写作传统”的出现作了充分铺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一翼。  相似文献   

14.
商业化的上海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滋生地,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与上海三十年代初文学商业化趋势有密切关系.借助上海成熟的文化市场、商业化的生产传播方式,左翼文学在短时间、大范围内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蔚成大观.30年代以后,一方面文学审美风尚的变迁,读者对此类作品的需求减弱;一方面国民党政府加强图书审查制度,大大压缩了左翼文学的生存空间,种种因素导致左翼文学从创作到出版的式微.  相似文献   

15.
卓越 《阴山学刊》2008,21(5):111-113
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为会要体史籍研究的初步阶段,这一阶段研究较为粗疏,没有形成规模;80年代至90年代为研究的重点阶段,这一时期《宋会要》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会要体史籍的整体研究业已展开;90年代以后至今为研究的深化提高阶段,特点是以唐宋会要为重点,研究视角更为宽泛,研究层次日趋细密。  相似文献   

16.
施军 《北方论丛》2005,1(2):26-29
中国现代小说象征批评与实践经历了"五四"时期的象征批评尝试,30年代的散点式多向度批评繁荣,到30年代中后期较为成熟的以象征为主要视角的批评家的出现,构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批评艺术之河.这一理论批评推动了现代小说象征品格的确立,促进了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提倡幽默,有着双重的意义:一是文体改革的继续;二是人生态度的表明。在20年代和30年代,所起的作用并不一样。林语堂在1924年开始提倡幽默,意在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文体改革作进一步推动,积极意义较多;而30年代再度鼓吹幽默,乃是提倡一种冷静、超远、旁观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尖锐的时刻,有较大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乡土世界普遍的、严峻的贫穷把下层民众逼得离乡背井、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作家们在分析当时蔓延于乡土世界的贫穷现象时,大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立场和方法,故而他们在创作中为革命寻找合法性和合理性论证,由此带来了30年代乡土小说的两个显著特征,即"贫穷"的情节化和结局的革命化.但是.深入文本,又可以发现革命暴力的破坏性和混乱性使作家们有所犹疑.贫穷、革命、犹疑构成20世纪30年代乡土文学的三个关键词,其中包含了当时作家们对于革命的全部矛盾复杂心理.  相似文献   

19.
“左联”与论语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30年代是左翼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以致有的文学史干脆把“第二个十年”称为“左翼十年”。然而,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30年代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它不是一张仅仅标出主流流向轨迹的平面图,而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结构。如果说,以“左  相似文献   

20.
殷德生 《阴山学刊》2009,22(1):19-21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及演变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对1929——1933年大萧条原因进行反思: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的管制是错误地总结了30年代银行危机的教训的结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由化和证券化成为美国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