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92 7年至 1 93 7年 ,南京国民政府举借大量内债。作为内债史的研究对象 ,不仅包括公开发行的公债库券 ,还应该包括非公开发行的直接借款和以债券抵押借款 ;应当搞清所论及债项的直接举借主体 ,把该时期经国民政府批准或授权的由各直属部门各机构出面举借的各债项都考虑在内。也要从债权方的角度出发 ,研究金融业对待内债问题的态度。此外 ,通过研究起中介作用的团体和机构来考察这一时期内债问题的特殊性 ,同样是拓宽内债问题研究领域的需要。在掌握史料和弄清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内债史的研究领域 ,有助于构建较为完整和科学的内债史研究体系 ,同时也有助于对 1 92 7年至 1 93 7年的某些重大问题 ,做出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武艳敏 《兰州学刊》2004,18(5):258-259,143
192 1年内债整理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家第一次大规模的理债事件。政府财政困难无法运转 ,是此次理债的根本原因 ;国内外银行界的条件和压力是迫使政府进行内债整理的直接原因。此次整理制定了详细的法律条文 ,但公债整理“以坚信用”的直接目的实际并未实现。  相似文献   

3.
略论北洋时期的国内公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6年),发行了大量国内公债(简称内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北洋政府财政十分拮据;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已具有发行内债的客观经济基础。由于北洋政府发行的内债大部分被用于军政费用,所以对推动中国的原始积累和近代化进程的作用非常有限,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但中国本国银行业在此期间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是发行内债刺激所致。就此而言,对发展民族经济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后,围绕着承借财政当局的几次重要举债,上海银行业的态度、举措前后相较,发生了一些变化.初始之际,银行业出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综合考量,基本上能够及时满足财政当局的筹款需求.因为南京政府募集内债主要用于军费开支等,加之政局动荡、经济凋敝及金融不稳的局面迟迟难以改变,与银行业等承借政府内债的初衷不相符合,银行业渐趋于根据自身资金营运情形及实际承受能力来应对财政当局的募债,其在商言商的内在要求逐步体现.  相似文献   

5.
董昕 《江汉论坛》2005,12(4):78-80
国民政府1936年发行的统一公债不是新发债项,而是以发行新债票的形式对原有各项内债进行的第二次整理。国民政府因财政入不敷出,不得不对各项内债的本息延期偿还,发行统一公债五种债票换偿各种旧债未偿债票,同时延长各债的还本付息年限并降低利率。统一公债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民政府的财政负担,但其负面影响仍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6.
在毛泽东的许多理论著作,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著作中,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历史作了完整的回顾和总结,并从中国革命的实践出发,对中国近代历史作了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总结。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析和总结成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一些进步的历史学家和建国后史学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理论依据,使国内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成为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科学的历史学研究。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理论方法和思想认识的发展,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某些论述在今天看来不尽科学,这就要求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回顾和总结毛泽东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化和开拓中国近代史研究,不无意义。 一、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理论概述与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发展线索及分期问题的讨论 旧史家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或沿用传统的治史方法,或袭用西方的一些治史方法,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开展有关史料收集、考订或某些具体问题的论述工作,并从30年代开始,相继出版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其中,以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蒋廷(?)的《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7.
读《民国山东史》魏宏运近年来,史学界关于地方史的研究,百花齐放,势头喜人,各种论文、著作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内容。山东大学吕伟俊教授主编的《民国山东史》就是这一研究领域中引人注目的一部佳作。山东的近代史历程复杂而曲折,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发生...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代乡村史研究的深入,持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沉沦观"和"停滞论"的学者有所减少,而论证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是,对于近代以来,尤其抗日战争前的华北乃至全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仍存在低估倾向。其原因是缺乏整体史观的认识,未能把区域研究和全国研究结合起来,把短时段研究和长时段研究结合起来,把个别研究和综合研究结合起来。因此,当下近代中国乡村史研究,应坚持整体史观,全面看待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把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作为农业发展的综合指标,对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进行正确评估。  相似文献   

9.
创刊于1902年的《大公报》,以公正敢言而闻名。它在近代中国享有崇高的声誉,与《申报》并为南北报界的两朵奇葩。《大公报》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兴革与嬗变。因此,《大公报》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承载了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宝藏”。遗憾的是,以往史学界对《大公报》的研究多集中于1926年以后的新记大公报时期,对于早期《大公报》及其创办人英敛之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探讨。新近,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侯杰教授倾尽多年心血完成的力作《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填补了此项…  相似文献   

10.
一毛泽东同志不仅是当代中国杰出的政治理论家和军事、哲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的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宏论,一直成为新中国史学界研究中国近代史和近代经济史的指路明灯。我和上海社科院已故院长黄逸问等人,于1956年对在上海经济研究所,半路出家投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领域时,便是紧紧遵循江毛泽东的中国近代史论进行的。平心而论,如果说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40年来所出的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史方面的科研成果,以及通过这些科研而培养和涌现出来的一批专家学者,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领域里,还多少起了一点添砖加瓦的贡献和…  相似文献   

11.
潘先林 《学术探索》2007,2(4):95-103
本文从中国近代史学对民族史的研究、中国民族史学对近代史的研究两方面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的成绩与不足,认为近代史和民族史学科界线分明,较少交叉与对话,同时影响了两个学科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民族史视角"观点,主张从我国多民族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2.
1979年以来,中国近代法律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法律近代化、法律文化、宪法与宪政制度、经济法律、司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较为可观的成果。随着整个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及中国法律史学科的成熟,学术界对已有的中国近代法律史研究进行了反思。伴随反思,出现了现代化的范式、文化的范式、法律与社会的范式等新的研究范式,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今后中国近代法律史的研究应注意历史、法律及当事人的在场。  相似文献   

13.
以余新忠新编、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的《瘟疫与人:历史的启示》一书为基础,对国内外疫病史学界有关疫病、公共卫生与现代性的起源与发展之相互关系所做的诸多研究进行细致、深入的梳理和辨析,并从灾害史和全球史的角度,对历史时期中西方灾害结构的差异与社会演化之路的分流与汇聚,对近代中国公共卫生的构建与中国现代性的复杂关联,提出了新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青年史》是马庚存研究员近年来在历史研究方面继《中国近代妇女史》之后的又一力作 ,共 3 3万字 ,除前言及附录中国近代青年大事记外 ,分 1 3章 ,按近代中国重大事件的依次发生并结合青年这一群体的自身特点而展开叙述研究 ,是史学界有关近代青年史研究的开创性成果 ,也是今天我们认知历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被列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文库之一。通读全书 ,可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资料翔实严谨 ,取舍有度。基于青年史研究的资料虽然丰富却也十分散漫 ,可以想象 ,在浩如烟海的近代史料中要做到尽可能全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妇女史》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妇女史》评介李恒马庆存所著的《中国近代妇女史》一书,计25万字,由青岛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颇有分量的妇女史研究专著,概括起来,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科学性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妇女史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中国近代妇女政治运动史、解...  相似文献   

16.
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近代农民战争长期成为史学界的研究热点,成绩巨大.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长期极"左"思潮、习惯势力和主流话语的强大合力影响下,太平天国运动等近代农民战争被拔高和"革命化"了.本文以太平天国史研究中主流话语的形成,洪秀全是否是一个"救国救民者",太平天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的本质,太平天国运动的负面影响等重大历史是非问题入手,对近代农民战争史的研究进行反思,希望对新世纪史学研究的理性化进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土地问题是中国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最关涉社会结构深层变动的本质问题,而地权分配则是其中最关键的要素。史学界对该课题的研究多偏重于经济史层面,近年来勃然兴起的社会史研究又较少顾及农村土地问题,各有偏颇。我以为,在研究中国近代农村以地权分配为中心的土地问题时,在方法论上将经济史与社会史的框架综合起来,建立经济史与社会史方法内在统一的经济社会史方法论体系,实属必要。实体模式的构建农村土地问题所涵盖的内容是极广的,要而言之,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技术层面,即土地利用问题,包括水土保持、土壤改良、耕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史学界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研究,呈现出一种可喜的现象,那就是从以往仅仅局限于若干资产阶级政治代表人物的研究,进一步接触到资产阶级的实体,深入研究具体的资本家及其创办经营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研究资产阶级工商团体的活动,试图从社会经济的本原来探索、考察引起社会变革的动因和后果。一些受到普遍注意的问题,如二十世纪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程度及其特点,资产阶级内部阶层的划分,以及怎样认识向民族资产阶级的转化等问题,史学界先后作过一些颇有见解的探讨,但某些论断似不无商榷之处。这里,想就上述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正> 解放以前的我国高等学校文科,没有“中国现代史”这门课;就是“近代史”,开设的也不多。解放以后,也还是从1956年起才逐步添设这门课。在此以前是讲“中国革命史”或“党史”。中国的“现代”,应从什么时候开始呢?近年史学界的意见大都主张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开始,在此以前划入“近代史”的范围。但习惯上是从1919年“五四”算起。从1949年起是更合理的主张,但习惯下的情况,暂时也不易变过来。如果是仍照1919年“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史”,它的内容要比“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现代革命史”更宽广。它应包括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这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租界是近代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产物。旧中国的租界几乎遍及各通商口岸。它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各有关通商口岸地区的发展,曾产生过十分重要和错综复杂的影响。全面、深入、科学地研究租界历史,将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规模、程度、走向和原因,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和相关专门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