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胡适虽不是戏剧家 ,但是他率先于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易卜生主义》和《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的戏剧理论文章 ,提出了自由主义、写实主义、功利主义戏剧观 ,提出了戏剧进化论和悲剧观念 ,对中国现代戏剧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开创性的意义。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成为文学艺术的主要内容,"向内转"成为戏剧探索的重要课题。探索戏剧接受了表现主义戏剧的影响,同时也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由此,我们以表现主义戏剧为参照,以捕捉内心世界的真实为切入点,以表现内心世界的手法为主要内容,分析探索戏剧的"表现主义"因子。 相似文献
3.
先锋戏剧是戏剧探索的新形式,新时期中国先锋戏剧起步于1980年前后的戏剧危机和西方文艺思潮的引进,在社会文化转型中呈现出反叛传统、重视“人性”、后现代、媚俗化的文化特征。当前在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冲击下,步履艰难的先锋戏剧应在形式与内容结合、完善戏剧人的自身素质、强调民族特性等方面探索解救和前进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4.
论易卜生对曹禺戏剧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卜生的戏剧思想及创作风格给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以巨大的启迪,直接影响了他的现实主义悲剧的创作.易卜生对曹禺戏剧观的影响突出表现在真实反映现实,聚焦人性的弱点,展示普通人的家庭悲剧,将戏剧作品的背景放置于观众熟悉的环境中,关注妇女地位与婚姻问题以及运用追溯的手法架构剧本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新月派同仁对于戏剧虽然都是"嫡亲外行",但他们都热爱戏剧,并且以他们贵族的方式玩味着戏剧.将戏剧视作纯形的艺术,认为戏剧是少数贵族人的艺术,认为贵族的戏剧只需要小剧场不需要大剧场.显示出新月派戏剧观的独特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小剧场戏剧在新时期剧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中国戏剧家对小剧场戏剧的艺术特性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导演和舞美的艺术创造,着力于建构观演共创、共享的剧场空间和戏剧空间;演员与观众的观演关系,追求舞台假定性与表演真实性的结合,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以及观众参与所形成的观演互动;剧本创作贴近现实人生,在简练的剧情结构中,与观众心灵产生互动。小剧场戏剧也以其审美的独特性,从导演、表演、舞美设计、剧本创作等方面,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探索中的不足,也为今后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7.
田本相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2-27
黄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既在国内戏剧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环绕"写意戏剧观"的批评争议也成为国内外热门的话题。但这些批评和争议都失之于偏颇:黄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抓住了中国戏剧发展的要害,对僵化的传统戏剧观念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佐临先生的三大戏剧观,是他进行比较戏剧研究的一个升华,也是他对于世界戏剧导表演艺术体系发展研究的具有创意的发现。而"黄佐临现象"是一个符合戏剧历史发展潮流的戏剧现象,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的美学目标是走向"三大戏剧观"的"综合"。这不仅是他的理论,而且构成他始终不渝的舞台实践的目标。他的写意戏剧观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他的理论依然有着可行的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风洞山》传奇是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吴梅先生的戏曲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吴梅的戏剧美学主张,其"线索清澈,脉络分明"的戏剧结构,亦雅亦俗的语言风格,以及"真、趣、美"的审美追求,正是吴梅戏剧观的核心内容,对当时和后世词曲学和戏剧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由《闲情偶寄》看李渔尚俗的戏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毕生戏剧实践的经验与理论思考的成果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一书的“曲话”部分。在这部分著述里,李渔从编剧原则和技≯吾的角度提出尚俗而不媚俗的要求,充分表达了他通俗化的戏剧观。李渔雅俗共赏的戏剧主张既是时代的产物,也与他个人的经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张謇为中国的戏曲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国戏曲史上应该具有重要地位。深沉的文化焦虑 ,置换为热切的社会关怀 ,使他把戏剧改革作为社会政治的一种形式和内容。张謇强调戏剧以适用为本 ,追求有补于世的实用效益 ,建立了一整套的规范 ,强调戏剧直接为社会服务 ,为民众服务 ,移风易俗 ,关心道德个体的精神提升 ,一切都是以人的自觉自律为起点和归宿 ,充分体现了工具主义的美学观。张謇在标举风化的前提下 ,也十分重视戏剧艺术表现的研究 ,在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 ,突出文艺在教化上的外部作用 ,引导艺术家们面向社会、面向人生 ,又遵循文艺自身的特殊性 ,研究戏曲发展的内部规律 ,特别是在梅兰芳戏剧的改革上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智慧。 相似文献
11.
杨迎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4)
茅盾是著名的小说家,对于戏剧,可说是门外汉,但他关于戏剧的评论文章,对戏剧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引进现代主义戏剧,重视戏剧的艺术性;关注戏剧改良,注重戏剧的功利性;适应时代发展,重视戏剧的大众化,茅盾开放的戏剧观,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云龙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汲取了后殖民批评理论的跨文化戏剧研究,依然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讨论问题,在现念和方法上还未走向自觉.公共现演域这一概念蕴含的关系主义视角,可以使该研究同时关注中国戏剧中的西方和本土想象,以及西方戏剧的中国想象,并探讨其中的冲突和借重关系及其逻辑关联,从而避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凸显一种"间性智慧"的研究指向. 相似文献
13.
14.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干部必须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人,必须是有能力为人民造福的人,必须是善于团结人的人,必须是具有开拓创新实干精神的人,必须是有政绩、群众公认的人。 相似文献
15.
优秀剧作家周喜俊,多年来勤奋耕耘,在戏剧理论与实践上勇于创新,创作出了一批符合时代和人民审美需要的优秀剧作,为新时代的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盛演不衰。《曲江情》《新蝴蝶杯》(三本)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当我们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时,包括人们社会心理乃至审美心理节奏在内的整个社会节奏都骤然加快了,因此对于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的审美需要也随之改变。如何整合调节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在肌理及其节奏,以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在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时的审美心理节奏,是努力符合、适应和满足时代和人民审美需要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首… 相似文献
16.
17.
19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的香港话剧创作,以"大专戏剧节"和校协戏剧社为主体的校园戏剧占据主流。当代香港话剧终于直面现实,翻开了创作剧的新的一页;这些话剧在写实基础上揉合现代主义,在戏剧艺术上又有了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戏剧研究的缺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戏剧研究是本世纪初始创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得到国家的重视 ,学术研究有了空前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 ,在某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上 ,尚有较大的欠缺。例如详于作品作家 ,察于表演现象 ,而疏于戏剧构成、结构、体制的研究 ;以曲 (腔 )史为戏剧史 ;在学科的建设方面 ,还存在注重现象而缺乏理论思维的问题 ,等等 ,值得研究界注意。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裔戏剧作为亚裔戏剧的一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登台美国主流剧场。70年代的华裔戏剧以提升华裔族群意识为目标,致力于在美国戏剧舞台上发出华裔族群的声音,因此有明显的族裔特点。80和90年代的华裔戏剧从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更加多元化,表现出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特点。在世纪之交,华裔戏剧越来越多地关注非族裔的主题,在跨文化戏剧形式的基础上扩展创作内容,开阔关注视野。曾经被认为不同于主流戏剧或美国一般戏剧的华裔戏剧,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超越族裔主题和有普世意义的戏剧,从而使任何试图定义华裔戏剧的做法都受到质疑。近十几年的华裔戏剧同其他亚裔戏剧一样,呈现出去族裔化趋向。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传统戏剧资源丰富,在中国传统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戏剧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逐渐走向衰落,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传统戏剧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对于传统戏剧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传承。抓好传统戏剧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教育,对于延续中华文明、提升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