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对生态与民俗间的关系予以初步讨论,并以此为基础,对秦汉时期中国巴蜀及楚越民俗与生态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番探讨,以考察生态在一个地区民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浩 《东岳论丛》2003,(3):134-136
山东民俗是中国北方汉民族民俗的代表。山东民俗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它经历了东夷民俗时期、以齐鲁为主的列国殊俗时期、山东民俗的认同时期、山东民俗的凝变时期和西俗东渐时期等五个发展的自然段。  相似文献   

3.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而客家民俗舞蹈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秦汉时代,由于战乱,客家人从北方迁徙到现在的江西、福建、广州等地,在这自北向南的长途跋涉过程中,客家文化不仅保留了民族古老的传承,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璀璨的篇章。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体现了客家精神,它独特的表演方式、风格及内容,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精神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客家民俗舞蹈也在悄悄改变。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的探索也在不断前行。文章主要阐述了客家民俗舞蹈的历史发展以及客家民俗舞蹈的内容、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生态意识是对当代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的哲学反思。它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主要执行一种新的功能─-对人类的活动加以自觉地限制,即把人类的活动限制在一定历史时期生态环境许可的限度之内。社会生态意识主要包括: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法制观和生态审美观。  相似文献   

5.
论河洛古俗对东周秦汉社会风貌的影响孙家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与风俗。它一经形成,就具备较为稳定的性质,可以长期存在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特别是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地域的风俗,对特定时期的全国局势的...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古村落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住现在已经很有限的古村落,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文化的根基:保护农村的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传统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私家藏书文化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秦汉时期,私家藏书事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私家藏书文化。统治阶级对藏书事业的重视、社会经济的繁荣、文教事业的兴盛,以及图书市场的形成,是秦汉时期私家藏书文化赖以存在的根基。图书收藏群体的多元化,藏书家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较为明确的藏书致用目的,构成了当时私家藏书文化的三大主要特征。秦汉时期私家藏书文化不仅在保存文献、推动学术繁荣的方面具有重大作用,而且还对当时的社会习俗及后世的藏书文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晋学"应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学科体系,根据不同时代的历史地位与政区演变特征,"晋学"研究体系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各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重心。如先秦时期三晋历史与文化研究侧重于自然环境与华夏古代文明、三晋发展与华夏民族形成等重大课题;秦汉至宋元时期并州民族与区域研究的核心在于北方民族迁移与王朝政治格局发展的区域性考察;明清以来山西社会研究则集中于由人口大迁移、自然灾害以及商业兴盛所引发的山西区域社会的剧变及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9.
山东民俗是中国北方汉民族民俗的代表 ,“风近邹鲁”曾长期被取为评价一地民俗的准则。历史上齐鲁民俗的差异 ,山东境内地域环境的不同 ,一方土产与特殊技艺 ,外地来山东和山东到外地的移民等 ,都对山东民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山东在民俗文化的调查与研究方面成绩突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秦汉时期假人傀儡戏文献史料、文物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可以排列出秦汉时期假人傀儡戏较为完整的发展序列,从而证明中国古代假人傀儡戏的形成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考证和分析,还可以归纳出假人傀儡戏在起源阶段到形成阶段的若干特点,并得出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其一,假人傀儡戏的形成时间最迟不会晚于秦代;其二,秦汉假人傀儡戏在制作材质、表演方式、表演场合等方面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其三,这一时期假人傀儡戏的流传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某些风俗有关;其四,巫术是促使秦汉假人傀儡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其五,假人傀儡戏和假面傀儡戏这两个概念从秦汉时期便应作出严格区分;其六,假人傀儡戏研究的突破,也可以引发对中国早期戏剧发展史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是我国区域农业开发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这一高潮的形成,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思想文化层面而言,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的发展、重农思想政策化、世界地理观和秩序观的转变以及兼容并蓄、功利务实、崇大尚多的秦汉文化风尚,对秦汉时期区域开发模式、进程和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 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自从产生了人类社会,便产生了相应的风尚习俗。民俗伴随着人类社会渡过了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前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结构是一个变动迟缓的稳定系统,因而民俗的演化与社会的发展也长期处于一种基本适应的状态。但是,目前生产力发展迅速,国家趋向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都在急剧地变化。而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民俗,由于具有强烈的传承性,便在许多方面呈现出与社会大系统不相适应的迹象,甚至限制、阻碍了人类走向现  相似文献   

13.
论秦汉魏晋时期丧葬礼俗的宗教性韩国河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和丧葬礼俗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两者都是社会意识构成的一部分,都曾经对古代人的生活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不管是原始宗教,还是人为宗教,都和丧葬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丧葬发展的每一步都烙...  相似文献   

14.
秦汉历史变迁中的知识分子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名词为“士”,其实质含义为服务并从属于特定社会统治阶层、有一定文化知识的读书人。他们本身也因此形成为一个社会群体,一个具有某种特征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形成以来,就在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运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各个领域发挥他们知识的潜能与动能的社会功能。在社会历史的转折时期,这种功能与作用的表现尤为明显。本文拟通过秦汉之际的历史变迁,探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特点、作用和影响,并求教于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师友们.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通称为“士”的社会属性在先秦秦汉时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春秋战国前之“士”是贵族的一个等级,春秋战国时期是为游士,秦汉时期,尤其是汉初方正式形成一个士大夫阶层。汉初,由于高度集权的中央君主专制体制的确立,士人的社会角色也基本被确定为入则为官、出则为士,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阶层及其社会功能由此基本形成,并历经两千多年而无本质变化。汉初士大夫的社会功能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积极入世,投身于社会政治,为新兴的汉王朝反思历史,拨乱反正;规划政权,制礼定制;亦官亦师,教化民众等,对汉政权的确立和巩固、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文化学术的繁荣倡盛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是继承和传播文化,在这一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生态功能和使用价值,当人类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时,它就会创造出一定的社会成果或使用价值。生态效益是指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系统产生的某种影响或结果,这种影响或结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  相似文献   

17.
民俗与人相伴相生,不同的民俗文化在有形无形中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深沉的影响.<江西民俗>体例统一,结构完整,内容厚重,装潢精美,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江西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涵盖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以及精神民俗等诸多方面,把江西各地生动活泼的历史、地域民俗特色及其人文精神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是中国民俗学界的一件盛事,是地域民俗文化研究的新发展,对民俗学的学术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宁夏历代生态环境变迁述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历史上的宁夏 ,地处中原农耕与北方游牧民族融汇过渡的地带。游牧民族的南下与农牧界线推移密切相关 ,畜牧与农耕交替出现。西周时期 ,宁夏境内气候温和湿润 ,生态环境良好 ;秦汉时期 ,由于移民与屯垦 ,生态环境开始变化 ;南北朝时期 ,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时期 ;隋唐时期基本是农牧并举 ,生态平衡发展 ,安史之乱后发生变化 ;宋元时期南部生态逐渐恶化 ,北部相对得以保持 ;明代由于军屯和战争 ,是宁夏生态环境恶化最厉害的时期 ;清代中前期有所恢复 ,后期再度遭战乱的毁坏 ,尤其是南部黄土高原。宁夏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 ,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19.
唐晓峰 《江汉论坛》2023,(3):113-116
<正>北京城诞生于三千多年前周人灭商的时代,在其历史发展的前期只是一座边地城镇,然而在其历史发展的后期,巨变为全国的首善京师。在这一巨变之中,包括历史地理方面的重要转向。甚至可以说,这一具体历史过程,乃是以历史地理方面的重要转向为基础的。本文拟对这一历史地理转向做一考察,考察的重点,是北京的中古时代。中古时代,是北京走向全国政治中心的启动时期。一、中古时期北京北方长城防线的南移我国北方长城防线的形成始于战国秦汉时期。在北京地区的北方地带,则是战国时期的燕国始创长城。  相似文献   

20.
民俗是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原生态民俗质朴而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富含人文生态和审美特性.作家艺术家对民俗生活的创化,使文艺民俗成为文艺创作中最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的题材类型.作家对原生民俗的摹写,是生活原型与生命本真的契合,反映了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性.作家对再生民俗的整合,是生态美与典型美的融构,更能显示人文生态思想情感,更具有民俗美的魅力.作家对新生民俗的创化,是一种超越民俗形式的生命活动,它重新唤起人类的善真的生命选择精神,获得"天人合一"、"史今同构"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