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东涛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美学史中颇具有深刻性的“主观说”和“客观说”的独断化倾向,使其难以成功地诠释美的现实生成。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中,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以审美中介的方式现实存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由欣赏性审美关系和创造性审美关系构成;审美中介由观念态审美中介和实践态审美中介构成。在欣赏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观念态审美中介与客观的互动;在创造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实践态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由此可以说,美,生成于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只有把审美文化现象放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放到社会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中,才能够说明它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理由。本文分别阐述了审美与经济、审美与宗教、审美与道德、审美与科学技术等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澄清了审美文化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4.
5.
"无利害关系"是审美经验的核心,由此,"静观"和"移情"构成了审美态度的两个向度,而这种审美态度实质上就是"审美知觉"。在当代,"生态审美经验"的形成,使得"生态美学"得以勃兴,它呼唤着以敬畏生命、诗性智慧和栖居意识为基本特征的"生态人格"。这种生态人格建筑在"生命态度"之上,是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于“五四”时期,以往的研究多关注“儿童本位”的理论收获,本文从“五四”儿童文学创作的美学风貌入手,来考察其现代性的具体表现。这一时期创作中的“新质”主要表现为自然美、情感美、游戏美以及洋溢着浓郁的“幼儿味”,格调优美,在形成中折射着“五四”文学的时代光影,并受到外国儿童文学的深刻影响。创作中对儿童性与文学性的双重注重,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审美现代性的初步确立,但其创作实绩未能达到其理论倡导的完美境地。 相似文献
7.
审美感性直觉是文艺审美活动中有别于一般认识论的特殊认识形式。本文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本出发点,从触发审美感性直觉的主客体关系中探讨审美感性直觉的实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8.
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是生态文明时代的重要生态人文学科分支,其逻辑基点、学科基础、生发路径的不同,造成其在形态、质态、意态等方面的学科审美差异性,二者在学科形态与本质的承继、发展、斗争、互补与包容中,走向当下生态文明时代共同的理想化的美生之境。 相似文献
9.
形而上追求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现代性文学潮流 ,引起了文艺理论界的关注。关于形而上的审美性存在在传统文论中有许多阐述 ,别林斯基关于诗与哲学的联系与区别的论述受到了柏拉图、黑格尔等的启发 ,其观点颇具经典意味和影响力。而在现代文化语境中 ,作为诗性流播的形而上实现了根本的转型 ,意义指向由道德转向了精神 ,表现方式由明晰转向了隐晦 ,审美心理由回忆转向了体验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审美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既古老而又鲜活的议题.今天,西方许多思想家仍在对这一问题孜孜以求.国内研究者近些年也对道德与审美的关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国内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从道德教育的目的出发,从多个角度阐释了文艺与道德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出于寻求创作思想与艺术相统一的文学作品的目的,热切地探索美学与伦理学的结合问题.论文对近年来道德与审美关系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论题结合对一系列当代蒙古族小说名篇的分析与总结,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与审美追求三点出发,认为当代蒙古族小说的审美主体有着豪迈、朴实与辽阔的特质,审美对象则是以草原风景、战争与民族现代性这三重民族性元素为主,而"民谣风格与史诗叙事的结合"与"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的交错"则构成了当下蒙古族小说的审美追求。藉此,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当代蒙古族小说在审美特色上呈现出长于抒情,自然清丽,正义果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当代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概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以人的感性实践克服认识论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哲学家同样致力干解决这一问题,不同的是他们主张以身体的主体性取代意识主体性,从而克服认识论哲学关于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成见,揭示出人与世界的本源性关系,并将艺术活动视为领悟这种关系的重要方式.身体主体性思想对于完善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理论,探究艺术的审美本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艺术审美是一种发现性的思维;艺术发现促成了审美对现实的反思;艺术反思总是包含了对现实的针吸,因此是一种需要勇气的文化批判;艺术发现增强了审美的效果,突出反映了艺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审美心理存在的两类结构形式,分析了其衰退和增强的主要变化规律,认为审美心理是一种客观的生理存在,对其存在形式及变化规律的研究是把握多种审美现象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诗画关系的发生与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与绘画超越艺术界限走向融合的过程是一部悠久的历史.庞大而绵延。诗画关系从汉朝的发生发展到宋代已经完全确立,其交融由自发到自觉.由局部而整体,由实践到理论,由表层至深层。是一个全面融合、递进层深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诗歌与绘画超越艺术界限走向融合的过程是一部悠久的历史,庞大而绵延.诗画关系从汉朝的发生发展到宋代已经完全确立,其交融由自发到自觉,由局部而整体,由实践到理论,由表层至深层,是一个全面融合、递进层深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这对美学范畴予以具体的逻辑辨析,即将其纳入更宽泛的主客体的矛盾关系中,将主体———人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主体和非审美主体,将客体———对象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是具体理解和把握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前提。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四对矛盾:一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二是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三是非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四是非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就在这四对矛盾之间展开。这种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意义深远,它启示我们:现实中的主体多以非审美主体即一般主体的形式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未诞生,或者说,严格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处于潜在状态。 相似文献
18.
从审美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应彰显人的主体性,释放人的创造性,建构人的伦理道德.要以审美为导向,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双主体化,从而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提高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9.
实践的自由是审美的根本——与杨春时同志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它作了科学的规定,绝不是什么乌托邦,倒是以“主体间性”为根基的后实践美学的精神个体的超越性才是乌托邦。实践不仅是社会本体论的本体,而且是审美、美、艺术的本体。当社会实践达到一定的创造的自由程度时,自然的人化和人的人化使得人类超越实用关系、认知关系、伦理关系而生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显现在对象之上就是美,显现在人的身上就是美感,艺术则是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形式。离开了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揭示审美的根本,从离开实践的主体间性来解释审美就只能远离真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