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摆在我面前的这部《汉语诗体学》(学苑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学术精品。读着它实在令人兴奋不已。作者杨仲义先生是湖南怀化学院中文系教授。这部书是他继《古代文学精要》(上、下册,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诗体简论》(中华书局出版)、《诗骚新识》(学苑出版社出版)、《中华名赋集成》(三卷本,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等著作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它独辟蹊径,别具一格,其最大特色和珍贵处就在于创新。一、选题新。中国古代论及汉语诗体的诗论、词论,近现代专门谈论古代汉语诗体的论文、论著,可谓汗牛充栋,…  相似文献   

2.
论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区别杨荣昌一些著作、教材在论及文艺创作要借助形象思维的工具时,大抵都说它就是艺术思维。在报刊上不少文章论及这个问题时,也往往把二者视为一个问题的不同称指。我以为,这种看法是不尽准确的,有加以辩析的必要。一、形象思维的范围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3.
正一、新资料与新问题刘安志先生于2014年7月推出新著《新资料与中古文史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论稿》),从书名、内容、研究思路及价值可以清楚看出利用新资料、做新学问的学术传统。《论稿》从资料上来讲,均以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或新出衣物疏、买地券、碑刻及其他传统中古典籍之外的资料为出发点和关键资料,有些篇章还利用了日本的古籍,体现出利用新资料研究新问题的敏锐意识。然而,仅以此观察《论稿》一书是不够的。恰如陈寅恪先生所言:  相似文献   

4.
衬托,原系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它是指用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进行渲染,使其明显突出。这种技法运用于文艺创作则是指从侧面着意描绘与烘托,用一种事物衬托另一主要事物,使所要表现的主体在互相映照下,更加生动、鲜明。衬托之所以成为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由于生活中多种事物都是互为衬托而存在的,作为真实地表现生活的文学,也就不能孤立地进行描写,而必然要在衬托中加以表现。正如红花要有绿叶扶,才更加多姿多彩一样,在文艺创作中运用衬托手法,处理好景物与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各种映照关系,可以使主次分明,相…  相似文献   

5.
邓子基教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的学术研究达65年之久,是新中国财政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坚持马列,借鉴西方,立足国情,矢志不渝,锐意创新,融合前人和当代中西财政学者之说而自成一家之言,在财政、税收和国有资产管理等研究领域,填补诸多空白.其学术精要——财政本质观:倡导、坚持与发展“国家分配论”;财政教学观:构建并发展新中国财政学科理论体系;财政管理观:坚持财政平衡的理财思想,反对“赤字无害论”,主张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研究方法论:“坚持马列,洋为中用”;公共财政观:在继承中发展“国家分配论”.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三日,在武汉召开全国性的文艺创作规律学术讨论会。一百余人。会议收到论文四十余篇,学术专著一部,它们大都从文艺创作规律的高度,着重对文艺创作方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会上围绕创作方法的质的规定性,进步创作方法体现了创作规律,“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实践性和科学性,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方  相似文献   

7.
上海财经大学思想理论教学部主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陈新议教授,是当今国内认识论和价值论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之一。在出版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真善美》、《评价论导论》之后,新近又出版厂《社会评价论》一书。他在学术上不断探索进取的精神,确实令人敬佩。(社会评价论》──社会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思考,是作者在认识论和价值论领域潜心研究的丰硕收获和辛勤耕耘的最新成果。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不少有重要意义的新几解。该书的基本见解是认为社会评价属于认识论问题,或者说属于广义的认识论问题,这种归类本…  相似文献   

8.
杨勇 《学术探索》2009,(5):109-113
熊十力以"体用论"在学术史上著称,故而研究其思想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可是"体用论"早期文本中变进的轨迹却少有研究。借助《唯识学概论》、《唯识论》和《新唯识论》,本文以文献对勘与思想比较两个角度探讨了这一过程。在文本对照中,发现三部作品对儒家思想的吸收逐渐增多,并形成了以儒摄佛的局面。就思想发展而言,《新唯识论》较前两部作品,在结构和内容上,更严格地按照"一体二用"的方式进行,这是其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唐翰林学士传论》(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是一部全面而完整地反映唐代翰林学士制度与文学关系的专著,从全新的角度探讨唐代社会风尚和知识分子的生存方式、命运,填补了唐代翰林学士史料与研究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对当前唐代文史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唐一代,号称“天予私人”的翰林学士群体在唐代政治及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至今为止学术界对此认识不足,研究不够。现有的研究亦多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对其与文学的关系则鲜有涉及。《唐翰林学士传论》一书,为此开拓了一个新的学术空间。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从不同的角…  相似文献   

10.
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于1984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武汉召开文艺创作规律学术讨论会。会议对文艺创作规律,特别是对文艺创作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探讨。现将会议上集中探讨和争论的问题综述如下:一、什么是创作方法,它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这个问题争论最为激烈。首先,有没有创作方法。一种意见认为,不存在创作方法问题。他们认为所谓“创作方法”或“艺术方法”的术语,是由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拉普)的成员们,在1929年至1931年间,借用哲学史上的“方法”这一术语,首次引进俄国文学理论的。不久拉普虽被解  相似文献   

11.
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在我国寂寞的文坛上,一方面,百花纷谢,万马齐喑,另一方面,八个“样板戏”被捧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现在,批判了“文艺黑线专政”论,对作家和作品的政策正在逐步落实,对一向神圣不可侵犯的“样板戏”,要不要作一点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把被“四人帮”划定的禁区打破呢? 在文艺创作上树“样板”,完全违反文艺发展的规律。文艺是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没有独创就没有文艺。文艺创作没有也不会有什么“样板”。这是文艺创作的基本常识,是人类几千年文  相似文献   

12.
《艺术感觉论》作为一部理论著述,其最直观的学术功绩在于:著者以极大的学术热情和勇毅精神,在汇聚了前人零星散落的艺术感觉理论的材料之后,从全新的理论视角加以提撷寻绎,从而敷演整合为一个颇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使人们对艺术感觉获得一种系统认识。很显然,要把诸多零散无序的思想资料,重构为富有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对于逻辑起点的选取至关重要。著者显然深得此中精要,在导论中,就于对艺术感觉沿波探源的把握中,确立了描述艺术感觉的逻辑起点——把艺术感觉作为一种“感应”方式加以考察。在这一逻辑起点的统摄下,又将对艺术感觉的描述从整体上分为结构分析和功能分析。由于逻辑起点的正确选择,使著者找到了一条窥视艺术感觉内在结构的渠道,由此获得的突出贡献表现于:对艺术感觉的过程作了首创性的描述,不仅描述,而且给予精彩独到的剖析和论证,从而为揭示艺术感觉的整体结构奠定了基础。著者在选取了一个描述艺术感觉的“借喻基  相似文献   

13.
为了庆祝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深入研讨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新发展,4月9日至11日,四川省社科联在成都召开了邓小平论文艺学术讨论会。来自成都地区的文艺理论工作者深入学习和细致梳理小平同志的文艺论述,认为小平同志的文艺思想十分丰富和深刻,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认真学习和领会小平同志的文艺论述,对于我们总结文艺创作的经验教训,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一些评奖的影响下,一些地方群众文艺创作偏离了本义。群众文艺创作要姓“群”,这是群众文化的性质和特征所决定的。本文从群众文艺创作的角度去阐述:如果群众文艺创作不姓“群”,将会制约着创作的繁荣乃至群众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金为民在《关于时代精神的几点疑问》等文章中,从“汇合论”的时代精神观出发,对典型和新英雄人物的塑造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极为有害的主张。这些问题,是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重大问题,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加以辩论,以澄清是非。  相似文献   

16.
近代后期,特别是本世纪前20年,我国文艺思潮变革的一个重要进程,就是在传统文艺审美观念的转化中融入西方哲学、美学、文艺学思想,对审美本体理解及文艺功能价值的认识有了理论上的新建树。 这样两个方面较为突出:首先,对文艺本体问题开始理性思考。主要是对文学创作跟一般文章写作活动的区别认识,融通借鉴了西方文艺“情感”论。不仅强调文学艺术样式衍变及外在表达形式上的特征,而且更强调其内在的审美主体之自然、真实情感要素。将两者作为文艺创作重要共性,衡量其美学品位。王国维、鲁迅、蔡元培、周作人及晚年的梁启超,他…  相似文献   

17.
熊十力融通中、印与西方之学,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新唯识论”的思想体系,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新儒家学者.他曾入于佛,后又归于儒,佛儒融会,中西贯通,其哲学思想集中地体现在《新唯识论》、《体用论》等著作中,而“物用不二”、“翕辟成变”则是他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考察他的一生的学术成就时,人们应当反思的是:要如何正确地评价作为学术思想的唯心主义,如何正确对待持有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哲学家?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做到把学术思想与政治态度不要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8.
赵雪梅 《理论界》2007,(3):190-191
古希腊文论中的文艺创作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神赋论”时期、“迷狂论”时期以及“技巧论”时期。与此同时,人与神在文艺创作中的地位也经历了一个相应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再论灵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特殊现象,是人的有意识的思维的重要客观规律之一。文艺创作过程中必然有灵感的产生,灵感,在文艺创作中有抹灭不了的作用。要研究文艺创作规律不能无视灵感的存在。然而由于“灵感”这一概念长期为唯心主义者、巫师所称引使用,致使很多人误认为它是唯心的有害的东西,视若异端,加以排斥抹煞。这无疑地阻碍了把灵感作为文艺创作中的一种思维规律来进行研究。在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1)笔者以为,习总书记的这段论述不仅适用于文艺创作,对于学术期刊的建设也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学术刊物也应该既有顶天立地的高端杂志,也有铺天盖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