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胡—鲜卑—契丹。这就是我国古代契丹族历史发展的简单线索。唐代末年,中原纷乱,藩镇割据,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也乘机统一各部,建立了与五代和北宋并存的时称契丹时称辽的王朝。契丹王朝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的历史,部曾有过重大的影响。以致在一些国家或民族的语言中把“契丹”当做“中国”的同义语。例如俄文中的“中国”一词就是由“契丹”音变而来。据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是寻访契丹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2.
婚姻制度和习俗,有它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我国古代东北契丹族进入文明时代后,仍然保留着较为浓厚的原始婚制婚俗遗风。剖析其婚姻制度与习俗,对深入了解和认识契丹社会历史发展将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一、契丹婚制基本形态辽代契丹人姓氏基本为耶律、肖二姓,实行两姓通婚制度。皇族婚姻范围相当严格:“王族惟与后族通婚”。贵族与庶族通常亦不许联姻。皇族、后族,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  相似文献   

3.
韩勇 《鞍山社会科学》2004,(3):38-38,46
契丹族是中国北方一个重要而古老的民族,曾经建立过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少数民族政权——辽朝。辽朝雄居中国北方200多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公元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至1125年天祚帝被金所灭,到明代契丹族便完全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现在在云南滇西地区  相似文献   

4.
关于耶律阿保机建国前的契丹族历史,現在尚在一片迷霧之中。契丹至阿保机时才有文字,耶律德光之后才开始纂修国史,其先世事迹,除凭口头流傳之外,就是根据中国方面的文献記載。口头流傳,年深月久,不免錯誤;而中国方面的文献,又往往得之傳聞,未必完全可靠。元人修辽史,所根据的就是这些材料,既简略难明,又矛盾百出。所以在我們研究契丹族的历史时,往往会碰到許多不可克服的困难。但如果我們能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論作为指导原则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要画出一幅契丹“史前”社会发展的大体轮廓来还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契丹乐舞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契丹人是公元五至十二世纪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独具特色的契丹文化,公元907至1125年曾以契丹族为首建立起我国北方空前统一的政权契丹(后改辽)。契丹在大量接受汉文化的同时,还完整地保留了契丹本民族的文化体系。这在我国少  相似文献   

6.
论辽代契丹族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继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契丹族作为我国北方古代民族之一,从南北朝时期便和汉族有所接触,受到了汉族先进文化的浸润和薰陶。迨至辽代,契丹族对汉族先进文化的吸收和继承,也臻于鼎盛时期,从而使得契丹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诚如有的同志所说:“契丹社会逐渐封建化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吸收汉族先进影响的过程。”马克思在论述落后民族总是皈依于先进民族的文明时曾说:“依据历史的永恒规律,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那些受他们征服的民族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的。”虽然各落后民族都不能摆脱这一永恒规律的制  相似文献   

7.
研究契丹部落组织的发展变化,对研究契丹早期历史有重要意义。一、契丹为古八部中一部论及契丹部落,必先研究古八部。以往学者都以古八部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日连、匹絜、黎、吐六于。而以契丹为包括八部之族称。个人却同意陈述先生意见认为最初契丹还不是  相似文献   

8.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公元815年,肇源县属归契丹治内。契丹族的形成由耶律氏和萧氏两大部落融为一体。契丹族,出于东胡源于鲜卑,是东部鲜卑宇文别部之一支。契丹族语是东胡语的分支,属阿尔泰语系。契丹文字使用时间不足300年,金灭辽后渐渐失传。  相似文献   

9.
契丹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时间大约为公元 4世纪至 1 3世纪。随着辽王朝封建大厦的轰然倒塌 ,作为历史上的一支北方少数民族 ,“契丹”便在人们的视野与记忆中逐渐消逝了。到了近现代 ,人们只能从简略而多误的《辽史》及其它一些少得可怜的文献史料中模糊地了解她的兴衰过程了。也正是由于有限的文献史料存在着诸多错误和遗漏 ,便严重地影响了近世学者对契丹历史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以致屡屡产生“以讹(史料错误 )传讹 (研究结果错误 )”现象 ,贻害匪浅。鉴于此 ,近年来一些有责任感的治契丹史专家 ,开始校勘历史文献 ,钩沉文物史料 ,…  相似文献   

10.
王孝俊 《中州学刊》2008,(1):194-196
契丹族只有耶律与萧二姓,这种姓氏制度与其婚姻制度有直接关系.契丹族二姓的来源同他们部落所居地名有关,也与中原汉姓的攀附有关.通过对二姓分布地区的考察,不仅可以了解其人口的分布、迁移历史轨迹,也可以看出二姓联系紧密,不仅政治上保证了辽国的政体稳定,在军事上也是国家安全最是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唐朝末年,羁縻统治造成了部分契丹人在幽州地区的“独立”发展,“幽州契丹(人)”成为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的主要人力资源,并逐渐积聚成“山后八州”与“银鞍契丹直”这两大历史问题,分别表现出来。“山后八州”是指包括契丹人在内的游牧民族聚居区,如妫州的“西部奚”就是一支包含部分契丹人的部落联合体;“银鞍契丹直”则是以幽州契丹人组成的精锐军队。在长期割据的氛围中,同时赋予了幽州一定的历史特殊性,即体现出更多的游牧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2.
一、原著 蒙古的书籍已有不少于700年的历史了。流传至今的可靠资料证实了这一点。目前正在进行的对古代民族,如匈奴、拓跋、契丹等族的语言及文字方面的专业研究,也许能把这一日期提前到公元前。但是,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对个别蒙古语民族(鲜卑和契丹)其书面文化继承性的研究情况。在现代蒙古语中,保留了与这些民族的文字及书籍有关的术语,例如:《》(“必(?)赤”,另一个名称为——手稿编篡者),(另一个名称为——译员)。从中国史料可知,契丹在兴盛时期(5- 7世纪)有了自己的文学和文字(现存有两种形式的文字——大字和小字)。非常可惜,从文学方面的文献中确实没保存下来什么。  相似文献   

13.
契丹境内党项部落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境内,诸族混杂,东北、西北、西南三边所存之民族问题极令人头痛,而党项问题亦是一个迄未解决的难题。由于《辽史》记载缺略,契丹境内党项部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尚无法知其底蕴。本文主要意图即想搞清党项部落在契丹境内的分布,并对史料中记载较为混乱的几个问题进行考证。一要了解契丹境内的党项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唐古”这一词的含义。唐古是不是党项?为什么在《辽史》中既称“党项”,又称“唐古”?王国维在《鞑靼考》一文中曾说过“唐古亦即党项之异译”,最早提出了唐古即党  相似文献   

14.
契丹是 4世纪初记载于我国历史文献中的北方重要民族之一 ,自北魏登上历史舞台后 ,始终处于周边强族的威胁之中 ,同历代中原王朝处于时附时叛的状态。加之受契丹民族自身发展历史背景的影响 ,在唐代以前的 50 0余年间 ,发展比较缓慢 ,从契丹古八部、隋十部到大贺氏部落联盟产生前 ,契丹在中国多民族历史中没有多大影响。相反 ,进入唐代 ,随着大贺氏部落联盟的形成 ,契丹社会形态发生了飞跃变化。尤其在统一强大的唐王朝帮助下 ,契丹民族摆脱了强邻的羁绊而发展状大起来 ,奠定了契丹建立自己民族政权的多方面基础。因此说 ,唐代是契丹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界对于辽金契丹女真婚姻制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世婚制、族际婚、"收继婚"等方面,且在部分问题上达成共识,其中在契丹婚姻形态与女真"收继婚"的表现形式上还存有争议."同姓不婚"是汉族及诸多少数民族所共同遵循的通婚原则,这种原则基于伦理道德的规范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从古至今被广泛认同.契丹族正是借以"同姓不婚"的政治作用,通过联姻手段巩固自身实力.世婚制的确立,是对皇族与后族世代联姻的一种约束,这种婚制的特点并非一成不变,随着辽金统治者对传统旧制的挑战,世婚制习惯法也逐渐被破坏.文章将从以上几点,就目前学界关于辽金时期契丹女真两族婚姻制度的研究成果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6.
辽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对于辽朝历史的研究,因局限于汉字资料.以契丹人为主体所建立的辽朝历史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远未解决.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契丹文的墓志不断被发现.目前国内外对契丹文的解读已经有了重大突破,学者们也期待着契丹文解读方面的进展能早日用来解决研究辽史的某些难题.  相似文献   

17.
公元十世纪初至十二世纪初的辽代契丹人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因而,他们的音乐文化便极富那一时代的北方民族之特色。本文试就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源、类型及特色,略加勾沉。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教正。一、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与“源”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体系的形成有自己的“根”和“源”。其一,建国前的契丹民族原始歌舞音乐即是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契丹人在很早以前,就在牧猎生产  相似文献   

18.
辽代出现了契丹人汉化与汉人契丹化的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辽西地区和燕云地区由于历史传统和民族构成的差异,在民族文化融合上呈现出不同特点。辽代墓葬资料反映出辽西地区民族文化融合强烈,契丹人汉化是整体性的,是历史发展趋势;部分汉人高官墓呈现出强烈的契丹化倾向,甚至完全契丹化。燕云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相对较弱,汉人平民墓地和高官墓在葬俗上没有契丹化,但在日常的服饰、出行方式上出现了契丹化。这与契丹为统治民族,契丹文化上升为国俗地位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澶渊之盟”的历史意义芮忠汉要正确评价“遭渊之盟”,必须从历史上认识契丹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早在北魏太祖登国三年(388),契丹族同中原王朝就有了交往。当契丹族被慕容氏破后,逐水草而居时,就有“许多部众相继归隋”①。唐贞观二年(682),当契丹还处...  相似文献   

20.
阻午可汗重组契丹八部时,契丹人仅残存12个石烈,“分三耶律为七,二审密为五”就是将大贺氏、遥辇氏、耶律氏三皇族分入其中的7个石烈,而将拔里、乙室已二后族分入另外5个石烈。至阿保机建国前,契丹八部已发展为41个石烈,但此后至辽末,大约仅发展至48个石烈。斡鲁朵体制确立后,新建斡鲁朵时不断对原有石烈进行拆分、重组。石烈官原存在两种称号,一种借自突厥官名,一种为契丹语官名,在将石烈比照为县之后,也称石烈的长官为县令。辽太宗会同元年改革后,石烈的官名才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