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茅盾同志不但以小说著称于世,而且在散文创作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和继成就。现在,《白杨礼赞》、《风景谈》等名篇之后,他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雷雨前》亦已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下面,谈谈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 一 《雷雨前》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三十年代整个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的矛盾。作品生动贴切地把大雷雨到来之前那布满天空的又厚又密的乌云比喻为“灰色的幔”,着力描写了人们面临苦旱酷热、在“幔”的笼罩下窒闷欲死的艰难处境,借以象征三十年代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现实。作品还巧妙地把天边滚滚的雷声想象成“幔外边的巨人”的怒吼声;把满  相似文献   

2.
茅盾的经典散文《白杨礼赞》呈现了新的写作姿态,进而标识了中国现代抒情散文的转折。它的诞生与茅盾的西北旅行和西北发现紧密相关。《白杨礼赞》所呈现出的新的意象和新的情感是20世纪40年代文学的重要表征之一。《白杨礼赞》开启了新的写作范式,同时也影响了现代抒情散文文脉的流延。  相似文献   

3.
茅盾同志的散文《白杨礼赞》是有口皆碑的名篇,现在编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雷雨前》,也是一篇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这篇散文大约是在一九三四年写的,曾收在《速写与随笔》散文集里。“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闯进中国,人民残遭蹂躏,而国民党蒋介石却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叫嚣“攘外必先安内”,推行法西斯反动统治,对中国共产党、进步团体和进步力量,实行残酷的反革命“围剿”。  相似文献   

4.
茅盾先生写的《风景谈》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文章,认真学习和研究它,对提高我们的阅读、写作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文章的标题就很不寻常。“风景谈”是谈风景吗?文章几乎没有一处是湖光山色的描写,也没有一点名胜古迹的介绍,写延安,竟连“宝塔山”都不挂上一笔,显然,作家的心思“不在乎山水之间”。那么,文章的标题为什么要叫《风景谈》呢? 在文章已讲过几遍之后的今天,我才解开这个谜。  相似文献   

5.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作品。1934年8月,郁达夫经由青岛赶上北平,有感于“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写了这篇散文,发表在天津《当代文学》一卷3期,后来收入他的最后一本散文集《闲书》。《风景谈》是茅盾的作品。1940年,茅盾应邀去新疆讲学,归来途中,于5月至12月访问了延安,回到重庆后写了这篇散文。  相似文献   

6.
《雷雨前》(1934)和《白杨礼赞》(1941)是茅盾同志的两篇优秀散文。文中,作者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从写景入手,托物起兴,对于革命与反革命、新世界与旧制度的爱憎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具有强大的鼓舞力量。本文专门谈谈它们托物象征、寓情于景的异同处。  相似文献   

7.
《风景谈》写于一九四○年十二月,发表于一九四一年一月的《文艺阵地》六卷一期。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被迫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形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了抗战初期的生气蓬勃的新气象。这时,新疆军阀盛世才伪装进步,邀请进步人士杜重远去新疆,建立新疆学院。茅盾应杜重远的  相似文献   

8.
《白杨》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按“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思路来写。当教学“望白杨”这一部分,进行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哥哥、妹妹争论的话后:  相似文献   

9.
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的《春蚕》,是茅盾描写农村生活的第一篇成功之作,这篇小说,塑造了不下十个农民形象,这些形象几乎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以构成一幅三十年代农村丰收成灾图的人物画廊。谁是《春蚕》这幅丰收成灾图里的主角呢?是老通宝。茅盾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众星拱月”的艺术手法和丰富多采的笔墨,刻划了老通宝这个三十年代的旧式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谈金圣叹》一文写于一九三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发表于同年七月《文学》创刊号,后由作者编入《南腔北调集》.这时期的阶级斗争形势,总的说来,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所指出的,一方面是反革命的"围剿",一方面是革命的深入.从一九三二年六月十二日到一九三三年二月,毛主席领导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对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农村革命进一步深入.在国民党统治区,蒋介石加紧反革命文化"围剿":查禁进步书刊;封闭进步书店;逮捕,杀害进步文化工作者.但以鲁迅为旗手的左翼文化工作者,坚持斗争,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使文化革命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三十年代茅盾典型观的二重性》则敏锐地指出了茅盾在三十年代文艺思想的矛盾:一方面高度强调文学的社会性、功利性和政治性;一方面又深刻体认文学的形象性和审美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报刊史的研究者和新文学运动的老前辈们,提及30年代初(1932年底——1935年)上海《申报》革新后的副刊《自由谈》,对其中小品文、杂感文异常活跃的局面,以及这个局面怎样使中国杂文走上一个新阶段,怎样与新文学运动发展有着联系时,都持肯定意见。的确,由于30年代初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文化围剿”白色恐怖,“左联”进步刊物大部被封,那时的《自由谈》便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呼吁抗日救国,抨击国民党对日屈辱妥协,揭露反动派钳制舆论的重要阵地。鲁迅、茅盾、郁达夫、陈望道、林语堂等是《自由谈》的经常投稿人。仅鲁迅一人,这时期就先后用48个笔名发表了143篇文章。调动了进步文化人在内忧外患的恶劣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为什么写这篇《女人未必多说谎》杂文呢?正如分析鲁迅这篇文中引用杜甫《北征》称其“敢说”的茅盾在评论开头所说:“是驳斥韩侍桁的。韩早年依附鲁迅,……在白色恐怖严重时,他变节了,同国民党的文化特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茅盾三十年代以故乡乌镇一带为背景的乡土散文,是茅盾文学宝库中一笔可贵的财富。所谓“乡土散文”,是指以家乡社会为背景,以故乡的人、事为题材的散文。茅盾的乡土散文,是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也是南方一隅城乡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这一篇篇散文所触及的仅仅是人生的一个侧面,社会的一角,是普通的一个场景,但是“通过这一角却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全貌”。茅盾的乡土散文是杂取故乡五光十色的世象作为题材的,从整体考察,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乡村型,如《乡村杂景》、《陌生人》、《大旱》、《戽水》、《桑树》等。在这些散文中,茅盾着力描绘三十年代乌镇农民生活的艰辛,并通过某种象征手法揭示其根  相似文献   

15.
<正> 解放后,历届中学教材审委会一直将茅盾的《白杨礼赞》定作重点教材,要求学生背诵。可是,很多教师反映,学生学习本文时,感到乏味。这篇文章在1943年3月出版的《文艺阵地》上一发表出来,文艺界对它的含义立即心领神会,辗转传阅。为什么当时引起轰动的文章,现在却“乏味”了呢?原因在于,  相似文献   

16.
前一阶段搞了一次《白杨礼赞》的实验课,实验的中心是探求一下象《白杨礼赞》这样的课文,怎样从实际出发,破除陈规,精讲多练,切实加强两个基本的教学,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现将教学过程及几点看法略述如下,就教于同志们。共教三课时。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唐弢     
唐弢与鲁迅先生相识的媒介是《申报》副刊《自由谈》。《自由谈》在三十年代初的文坛上影响是很大的。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真是绚丽多采,五光十色,相当热闹,相当活泼。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每天一篇属于议论性的杂感文章。它的撰稿人很广泛,真可谓是老、中、青三结合。其中主要的“台柱”是鲁迅和茅盾。他们一个用“何家幹”、“丁萌”、“干”、“游光”等笔名,一个用“玄”、“珠”、“郎损”,“仲方”等笔名每隔两三天写一篇,起到了擎旗引路的作用。一些老作家如叶圣陶、陈望道、夏丏尊等纷纷响应,一些左翼青年作家如艾芜、叶紫、何谷天、草明、彭家煌等也纷纷撰稿。当时才二十岁的唐弢也是《自由谈》的主要撰稿人。由于这个关系“不久便认识也在《自由谈》写稿的鲁迅,得到向他请教相学习的机会。”(《中国现代作家传略·唐弢自传》)  相似文献   

18.
茅盾的散文名篇《风景谈》寓情于景,水乳交融,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抗日军民发展生产、坚持抗战的斗争精神,委婉含蓄地暗示人们民族解放的希望所在。作者“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将生活体验熔铸于舒卷自如的一幅幅艺术画面,既描就瑰丽多姿的风景画,又构成移人性情的风俗画,尤其是在色彩、声音、形态等景物描写方面尤为成功。  相似文献   

19.
《从牯岭到东京》写于一九二八年七月,发表于同年十月的《小说月报》,这是茅盾思想转变期的一篇重要论文。它刚问世便被作为“革命文学”的对立物而倍受攻击。创造社和太阳社的不少人把它当作与“普罗塔利亚文学尖锐对立着”的小资产阶级文学主张大加挞伐,甚至据此断定茅盾“与政治上的中间党派演着同一任务”,把茅盾视为无产阶级“直接斗争的对象”。这反映了当年进步文艺批评界的幼稚和“左”倾思潮对革命文艺界的严重影响。建国后,不少从事茅盾研究的同志都公正地推倒了上述批评中的某些不实之词,对《从牯岭到东京》一文的若干观点也作了局部肯定,从而使论文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在具体评价这篇论文的过程中,论者们却又普遍认为,《从牯岭到东京》是茅盾思想发展中的曲折或倒退,它“暴露了茅盾自己的小资产阶级观点”,  相似文献   

20.
略谈象征辞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药》的结束部分,以一个“花环”的出现“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自选集自序》);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使读者从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中,看到了作品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的颂扬;高尔基的《海燕》又让读者通过博击狂风、乌云、大海、雷电“高傲地飞翔”的“海燕”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渴望革命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