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巴金同志三十年代初期(即1931——1933年)写的《雾》、《雨》、《电》(爱情的三部曲),在十年浩劫中曾被诬为“大毒草”而加以全盘否定(当然巴金同志的其他作品也无例外地遭此厄运),这显然是错误的。当然,如果说“爱情的三部曲”是白璧无瑕的瑰宝,也是不实际的。应该有一个公正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蒙古秘史》(以下简称《秘史》)是蒙古文化史上的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部巨著产生在何时?作者是谁?中外学术界尚无定论。我认为,《秘史》产生年代的研究应当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入手.到现在为止,对《秘史》产生背景的研究不够透彻,所以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张长弓同志的长篇小说《漠南魂》(《北国》三部曲之一)发表之后,已见有评介文章,对这部作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的确,这部作品表明了作者创作的新长足,是作者多年来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关于这部作品的具体评价,本文不想赘述,而是想以它作为一个引子和佐证,来探讨一下有关文艺民族化的问题。因为在我们看来,这部作品的创作经验,对探讨文艺民族化问题是颇有启示的,它有助于我们辨明一些有争论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巴金是在一九二七年后展开创作活动的一位有影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写下了为数众多的作品,其中爱情三部曲:《雾》(1931)、《雨》(1932)、《电》(1933)和激流三部曲:《家》(1931)、《春》(1938)、《秋》(1940),都属于作者的重要作品。这些作品大都以青年知  相似文献   

5.
二十年代后期,以“幽默小说家”的姿态登上文坛而引起世人注目的老舍,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作品问世以后,幽默讽刺作为一种鲜明的艺术特色,一直保留在他后来的创作中,成为他的作品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指出,在一些研究老舍先生创作的文章中,往往忽略他的幽默讽刺风格的变化发展,特别是在研究《四世同堂》这部全面而深刻地体现老舍先生创作风格的作品时,更不能不顾及这种变化和发展。这部作品,虽然仍保留着幽默讽刺的风格,但幽默由诙谐变得深沉,讽刺由温馨变得辛辣,而且冷静分析批判的成分明显加强。这种风格的变化,体现老舍先生创作思想的发展和对社会认识的深化,对加强作品的思想深刻性和深化、丰富这种艺术风格意蕴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被誉为反侦探小说的扛鼎之作.它借用侦探小说的外形,却又从本质上将其颠覆.本文以三部曲的第一部<玻璃之城>为例,援引霍尔奎斯特和坦尼的有关反侦探小说的理论,说明作品如何将侦探小说的三大"零部件"--立为颠覆的靶标,从而超越侦探小说这一文类.  相似文献   

7.
张继红  张学敏 《理论界》2009,(9):136-138
<家>是巴金的成名之作,<寒夜>是巴金的巅峰之作.两部作品都隐含着作者鲜明的"我有话说"的意念化创作倾向.同时,两部作品都选择了"家"及其伦理关系这一切口进行叙事,但文本的叙事逻辑和作品人物的情理逻辑出现了内在的矛盾--文本裂痕.这一现象在<家>中产生,到<寒夜>逐渐得以弥合,这种在艺术策略的选择与深化成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丰富而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8.
《都市里的野美人》是著名作家张一弓的一部新作,(载《十月》八八年第四期)这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张一弓的创作视野已从农村转向城市;其所关注的问题,已从社会历史现实,转向人本身。这部作品的情节明显地带有虚构性,但这个不真实的故事读后却在读者心底发出深沉的询问:什么是爱情?爱情与婚姻发生冲突怎么办?创作是不是潜意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对于爱情、婚姻问题的“现代”认识,对旧式婚姻、旧礼教、旧家长的激烈抨击和批判,其实早在巴金之前,特别是“五四”前后的文学作品里就已得到多量、密集的表现。一九二一年,茅盾曾对该年三个月里发表的一百二十余篇小说进行统计,发现当时作家最有兴味描写的就是恋爱,这方面题材的作品竞占了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八。①这些作品无疑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小说有精神联系,不管巴金是否明确意识到,他的创作实践不能不受其滋润、诱发和启导。但另一方面,《激流三部曲》等毕竟是新文学在三十年代的收获,那时无论现实生活——它们必然以作家生活经验的形式积淀于创  相似文献   

10.
康濯同志的中篇小说《水滴石穿》,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作品写于一九五七年春天,发表在同年《收获》创刊号上,当时受到文艺界的重视和不少读者的赞扬,有的电影厂和剧团还准备改编上演。后来由于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小说遭到了不应有的批判,甚至有人把它当成毒草打倒。可是,谁能想到这部被埋没了二十多年的作品,今天还能和广大读者见面呢?真是水滴自有石穿日,鲜花终有重放时!这就说明,对一部文艺作品的评价往往  相似文献   

11.
<正> 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巴金同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家》,不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还为作者和中国现代文学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作为巴金的创作“发祥地”的巴黎,近两年来,连续翻译并出版了《家》和作者的另外两部作品。法国报纸称誉作者是“介于托尔斯泰和亨利·詹姆斯之间”的文学大师,是“中国的左拉”。《家》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持久的艺术魅力?除了它的思想成就之外,显然同它的卓越的艺术成就是分不开的。作为现代语言艺术大师的巴金同志,在《家》这部小说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限于篇幅,这里只就几个主要方面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2.
巴金晚年全力以赴写作的《随想录》五卷,不仅是他在80年代的最重要的奉献,也是他在1949年以后40年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在巴金全部创作生涯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但是,和巴金前期的作品一样,在引起强烈反响的同时,也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因此,我一直认为,对《随想录》的研究在整个巴金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夜》是姚雪垠在青年时代写的一部自传体性质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陶菊生的一段生活经历,写出了一支土匪的活动情形,反映了二十年代中原和北方农村的一个侧面。这类题材,过去没有人写过,它大约是我国唯一的一部描写农村土匪生活的现代作品,所以显得格外珍贵。 由于作者在少年时代曾被土匪捉去过,并在那里生活了一百多天,对当时豫西一带的“杆子”生活和“绿林”人物十分熟悉,因而这部充满乡土气息和传奇色彩的作品写的非常生活感人,为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和自发斗争,留下了史诗般的形象描绘。 对于这部作品独立的思想、艺术价值和不足之处,本文不作具体分析,这里要探讨的是《长夜》和作者后来写的长篇巨著《李自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地下室手记》主旨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室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有争议的作品之一。对理性的怀疑、诘难与否定乃这部作品的主旨所在。这不但使《地下室手记》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全部作品的滋养源 ,而且使它成为最早的存在主义哲学经典文献之一。  相似文献   

15.
千百年来,多少哲学家、逻辑学家都是以真假来论观念的,认为观念的标准问题就是观念的真假问题.然而,观念的标准是否就只有一种呢?在真假之外是否就不能有其他情况存在呢?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很有探讨的必要.一、有没有另一种观念标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分析一下什么是认识,确定它的范围与限度.所谓认识,就是对既存对象的一种揭  相似文献   

16.
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时代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的产生时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应是元代,但未能讲出多少可靠的根据。南戏专家钱南扬先生在三六年曾发文认为“本戏当出于宋人手”,在近年来的著作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和《戏文概论》等书中,仍持这种看法,也未能在学术界引起讨论。 推定南戏《错立身》的时代,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不仅仅作品本身是研究早期南戏的珍贵资料,更主要的是它还牵涉到一系列其他作品的产生时代问题。在《错立身》第五出里提到了二十九种传奇名目,如《杀狗劝夫》、《破窑记》等,如果按《错立身》是宋人作品往下推论,那么这二十九种传奇就都将成为宋朝的作品了。 因此,我认为对这个问题有作进一步考证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严歌苓的小说《扶桑》令人注目的主要不在于作品的故事,而是它的叙事态度和叙述方式。严歌苓对叙事形式的兴趣和探索使这部小说的叙事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对历史化叙事的刻意追求,是这部作品的重要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8.
博大精深的中国古文化,在世界范围里形成了研究热点。继国内外的“周易热”、“孙子兵法热”之后,五千言的《老子》也成了新的研究热点。各种《老子》评本,成了欧、美、日的畅销书。为什么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欧、美、日本,对中国这部非常难懂的古老典籍倾注这样大的注意力呢?其原因当然不是出于好奇,而是这部典籍中包含的古老哲学思想十分丰富,直到今天还能给人们多方面的智慧启迪。  相似文献   

19.
《寒夜》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继《激流三部曲》之后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璀璨的明珠。它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国统区的社会生活,这是一部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对汪文宣和曾树生爱情的评价,历来是众说纷纭。从分析作品的实际出发,我认为,汪文宣和曾树生的结合是以深厚的感情为基础的,他们有过真正的爱情。树生曾对文宣讲过:“跟着你吃苦,我并不怕,是我自己要跟你结婚的。”他们也曾有过婚后的甜蜜生活。尽管生活的道路坎坷多难,但文宣对树生的爱是诚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惟一一部流传至今的三部曲,是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作品:《奥瑞斯忒三部曲》。美国著名左派老报人I.F.斯东为了捍卫言论和新闻出版自由,在晚年穷10年之功写出的绝作《苏格拉底的审判》(董乐山译)认为:“这三部曲是悲剧的巅峰,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甚至最拙劣的翻译也不能完全掩盖它的辉煌而多少能传达出它的一些威力。”对于诗学或者美学,我是外行,不敢班门弄斧,因而引用那些文艺评论家更具专业水准的高见。斯东是在评介苏氏的渎神罪时涉及到这位诗人及其作品的,关注的是作品的政治方面而非道德或美学。三部曲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