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关于受降权的斗争是两条抗战路线斗争的深入发展和必然反映。这一斗争曾对4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社会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本来,抗日战争是以国共两党为主体而进行的全民族的战争,对于受降权的处理,理所当然应由两党协商解决。但国民党竟视中共的抗战功绩于不顾,单方面地强行接受日军投降,大肆接收敌伪物资,抢占重要城市及战略要地,进而利用日伪向解放区进攻,挑起逐步升级的内战。国民党是怎样抢占胜利果实的,我们从国民党第六战区的受降中即可窥豹一斑。  相似文献   

2.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图谋重建在全国的独裁统治,共产党则力争和平民主。四平保卫战就是国共两党在战争与和平、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等问题上展开的激烈较量。在这场严峻的斗争中,周恩来以敏锐的战略眼光,科学地预见了东北局势的发展.为中共中央制定我军在东北的战略方针,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四平保卫战期间,周恩来密切注视国民党的动态,多次同国民党进行严正交涉,揭露其“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战争阴谋。同时,将中共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的方针昭告天下,以谈判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四平保卫战这场军事斗争。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在具有物质优势和舆论优势的情况下,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失去青年的信任.其失去青年信任的内因是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国民党出台的抗战政策、青年的信仰偏差、国民党的派系斗争、国民党内腐败严重等原因是国民党失去青年信任的外因.其中,在抗战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消极的抗战政策成为国民党失去青年信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一.二八和八.一三抗战是抗战时期发生在上海的两次对日战争。通过战争准备、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国共关系、战争结果及影响等四方面对两次淞沪抗战的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一条国民党由被动抗战到主动抗战、国民政府逐渐抛掉对日和平幻想、国共两党从对抗到合作,并走上全面抗战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针对有些学者所持的应对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重新定位,并将其视为国共两党共同纲领的观,大,本文从分析《抗战建国纲领》的相对进步性和成因入手,进而比较了其与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异同,指出《抗战建国纲领》是具有鲜明二重性的纲领,具备逆向发展的可能,它在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过程中的作用有限,甚至未能规范国民党自身的政治行为。因此,不能将其视为国共两党的共同纲领,亦不能给予过高评价。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在近代国共关系中具有特殊的政治象征意义。国共两党曾分别从各自政治理论的角度来诠释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并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求理论上的合法性。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中共以辛亥革命的失败来论证反帝反封建的必要性,并把国民党"清党"后的行为视为对辛亥革命事业的背叛;国民党在国共合作初期,也认可了中共对辛亥革命的解释,国共两党由此在反帝反封建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国民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以后,则将"北伐"视作辛亥革命的连续。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宣扬各自的抗战理念:国民党偏重用辛亥革命的历史来宣扬"抗战建国",突出自己对辛亥精神的继承;中共则以辛亥革命的教训,强调抗战到底、加强统一战线。抗战结束以后,国共两党都力图按照自己的政治学说改造中国,冲突最终变成全面内战。中共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是辛亥精神的继承者,必须继承辛亥革命未竟事业,要将反帝反封建进行到底。由于中共正确把握了辛亥革命的真谛,因此最终完成了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7.
论《新华日报》对敦促国民党贯彻《抗战建国纲领》的业绩杨淑珍抗战九个月后,国民党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临全大会”),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以下简称“纲领”)。《新华日报》给予了热情赞扬并促其贯彻执行,以推动国共两党团结抗战到底。一、赞扬国...  相似文献   

8.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这一反共暴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打退了这次反共高潮。这次反共高潮被打退,表现了国民党政治地位的降低和共产党政治地位的提高,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动,是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关键,并在国共两党关系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9.
抗战期间海外华侨对国共两党政治态度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七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以真诚的团结和坚决的抗战赢得了海外华侨的理解和信赖,并促成了海外华侨对国共两党政治态度的转换.海外华侨从"拥蒋"逐渐转向"拥共",并最终抛弃蒋介石国民党,投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建立过程.海外华侨对国共两党政治态度的转换,当在八年抗战期间;量变到质变的转折,则应在"皖南事变"前后.  相似文献   

10.
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之一——中国战场进行的抗日民族战争的领导权问题,海内外史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观点有三:一说国民党,因为它是执政党;一说共产党,因为它使抗战成为了人民的胜利;一说国共两党共同领导,因为抗日战争是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并且取胜的。 我以为,如果对国共两党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与关系及其在整个八年抗战中的军事活  相似文献   

11.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其制定抗战政策的主要依据.在民族矛盾占支配地位的抗日战争中,如何对待阶级矛盾,如何进行阶级斗争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将阶级矛盾的解决置于解决民族矛盾的主要任务之中,将抗日战争作为一场人民战争对待.国民党在抗战中以解决民族矛盾为由收紧其对内政策,限制人民民主权利,无形中分化了自身力量.不同的政策也预设了两党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1940年3月14日,在抗战大后方成都发生"抢米"事件.此事件之所以震惊一时,是因为国共两党都将事件定性为对方策划制造的政治事件.60多年过去了,今天对此事件作理性考察,其实事件本身是一场因天灾而致粮食减产、因抗战而至入川人口暴增、政府征粮过重,更严重的是巨额游资的囤积居奇等一系列复杂因素激起的自发性民变.这场民变却由于国共两党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更由于整个抗战时期国民党方面"限制共党之发展"的基本方针所在,国民党方面认定此事件系共产党煽动,并借此镇压中共四川地下组织.由此引发中共激烈反弹,认定此事件纯系国民党特务蓄谋策划制造以嫁祸.于是,一场本为自发性的民变事件转化为国共摩擦的政治事件.但国共均能把摩擦控制在两党合作不遭破裂的限度内,反映了国共对民族利益的共同体认.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规模空前、并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个胜利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取得的。国共合作抗战8年,始终无固定的统一战线组织形式,无协商一致的共同纲领,双方仅仅是建立在抗日基础上的合作。但是,国共两党为了实现自己的抗战主张,都发表了各自的抗战纲领,即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下简称《十大纲领》)和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以下简称《建国纲领》),二者相比,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又有根本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我党提出开辟五指山根据地的内在动因主要是基于抗战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形成,各方抗战力量的投入和战争形态持久性的显现,为我党开辟五指山根据地的战略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在开辟五指山根据地过程中,中共琼崖党组织始终注意把握好统战政策的尺度,与国民党顽固派既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又适当采取了妥协退让的原则方针,为深入白沙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黎苗族人民发动的白沙起义,使得黎苗族人民从开始单纯地进行反顽斗争,到在琼崖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自觉地加入全民族的解放斗争行列,有力地促进了白沙抗日根据地的胜利建成和五指山根据地的开辟。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除了国共两党,还有一种政治力量引人注目,那就是介于国共之间的中间党派。中间党派虽然都是一些中小党派,但抗战期间步调基本一致,十分活跃,对时势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纵观整个抗战时期,中间党派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态度明显有一个变化,如果说抗战初期他们曾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蒋介石,那么抗战中后期他们渐渐发生了转向。中间党派的向背,对关系微妙的国共两党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本文所要探讨的是,抗战时期中间党派为何对蒋态度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武汉失陷期间,国际政治与中国抗战局势的关系。论证了在国际政治制约和影响下,国共两党于“华北事变”前后对日对内政策的分歧斗争、发展变化及其原因;论证了抗战初期,尽管国共两党抗战路线不同,却能基本上团结一致对外的国际与国内的政治原因;强调了中共提出和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对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40──1942年国共粮食政策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40年至1942年是中国抗战最困难的时期。粮食问题成了能否坚持抗战和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为此,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制定了自己新的粮食政策,它对渡过难关,坚持抗战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制定的粮食政策表现了明鲜的差异,带来了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开创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保证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众所周知,一九二七年七月以后,一度合作共事的国共两党,势不两立,兵戎相见。经过十年复杂曲折的斗争,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共事,携手抗日。那么,十年干戈怎样化为玉帛,十年仇敌怎样化为友朋?探讨中国共产党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其历史经验,对于推动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不无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用人民的利益观评判国共不同的抗战方略王骅书抗战爆发以后,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全国人民的抗日要求,迫使国民党放弃“剿共”政策,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但因两党的阶级基础不同,指导抗战的方略迥然有别,在评价国共两党各本宗旨的抗战方略时,笔者认为用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团结协作、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战的结果。从表象上看,国民党作为执政党掌握着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共产党仅掌握着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领导权,但中国共产党把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从而实现了对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抗战中,国共两党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争夺,实际上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