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文学理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胡风 反对现实主义只是反对某种概念化的表达方式,并不反对现实主义本身。胡风与左翼作家的 不同是方法论的而不是世界观的。比较而言,胡风对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持有保留态度。  相似文献   

2.
朱朝辉 《齐鲁学刊》2008,(2):147-150
胡风文艺思想中存在着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与理想主义倾向,这两种倾向的交融化合,使胡风文艺思想呈现出独树一帜的"异质性"。深入研究胡风文艺思想的这两种倾向,将有利于我们借鉴、运用其文艺理论的合理内核,更好地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胡风与冯雪峰*●支克坚笔者在本书中专门论述了胡风的文艺思想同鲁迅文艺思想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上的意义。笔者在本书前面还曾说过,胡风和冯雪峰,在四十年代革命文学内部论争中,曾经构成一个理论派别,而冯雪峰恰恰又是在一个阶段上代表了中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胡风与卢卡契相似的生活经历为参照对象 ,指出二者文艺思想在作家主体性美学精髓、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和人道主义的艺术本质等方面的同异之处。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风集作家、文艺理论家、党组织领导、编辑等多种身份于一身,面对启蒙与革命的艰难选择,胡风常常陷入半官方半民间的尴尬境地,走了一条与左翼主流文学迥异的道路.本文从"五四"新文艺评价、民族形式讨论、现实主义理论建构三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对胡风的启蒙主义文艺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与评价.  相似文献   

6.
“胡风”第一枝──读《胡风文艺思想新论》吉彦波尚延龄教授的《胡风文艺思想新论》一书(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年出版,收入“甘肃作家丛书”)出版了。翻阅这本胡风文艺思想研究的开拓之作,感到有很多话要说。自1985年始,笔者和尚先生一直同校工作,尚先生主编...  相似文献   

7.
<正> “主观战斗精神”作为胡风文艺思想中的特定概念,是一个涉及面很广,内涵和和外延都颇为丰富、复杂,具有整体性的概念.以往人们对它的理解、认识和批评,缺乏一种宏观、整体的认识和把握,缺乏多角度、多侧面的体察和观照,特别是缺乏美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我认为,对“主观的战斗精神”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进行.首先,“主观战斗精神”作为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它在哲学思想上究竟是宣扬了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还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这是我们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张红霞 《南方论刊》2008,(1):44-45,32
胡风和卢卡契都是现实主义理论的毫不妥协的捍卫者,他们强调文学与现实、与生活、与客观的本质联系。虽然理论内涵有所不同,他们都把现实主义与革命运动、进步事业联系起来。卢卡契猛烈攻击当时现代主义艺术,把保护、拯救古典人道理想和现实主义文学视为自己的美学使命;而胡风则是顶着政治权威的压力培育、催生尚在萌芽期的中国现实主义。与卢卡契比较,有助于我们对胡风的全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当人们从长期的批判与遗忘中苏醒过来,再次面对胡风的文艺体系时,除了使用近年来出现的“主体住”这一模糊概念来描述胡风理论外,更多的是重复传统思维中包罗万象的现实主义概念,把胡风理论规范为“心理的现实主义“或”深层的现实主义”。我们认为,无论是摆脱了机构观念的“主体性”,还是经过“心理”、“深层”修饰限定过的“现实主义”,都仅仅部分地接触到胡风理论的内核。因为,“主体性”具有两重性,既指个体主体性,即人格自我的主体性,又内含区别于自然客观物质性的社会整体主体性,所以根本无法与侧重“主观精神”的作家个体人格论的胡风理论取得契合;而“现实主义”则是一种无限延伸  相似文献   

10.
高文波 《殷都学刊》2009,(2):98-105
胡风对外国现实主义文学,表现了很主动的批评热情.胡风一生理论成就的取得当然有许多因素,但对外国现实主义的学习、吸收、尤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们理论与艺术经验的吸纳是重要方面.从写作形式看,这类批评采用了比较灵活自由的形式:有时是一种很随和的评介式,侧重介绍、叙述、说明,属于理论探讨的成分比较少;有时采用作品分析的方法,是更加本色的批评方式;有时以专题论文形式对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进行评说,他们的文学实践经验构成了胡风现实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成为他从事理论思考、献身革命事业的精神源泉和动力,其批评角度是仰视型的,贯彻着"主观战斗精神",同时有较高的审美水平,--这是由胡风强大的审美人格力量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胡风的话语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世纪40年代的言说语境中,胡风有其独特的话语方式:欧化白话文。胡风的白话文欧化在词汇、文法和叙事三个层面上铺展,又在具体的文本中结合为一个整体。如果把胡风的欧化白话文放置到现代白话文生长过程中,可以看出它继承了“五四”的白话文写作和启蒙主义的精神,继承了鲁迅“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气质,同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观。这些直接构成了胡风欧化白话文的精神后援,欧化白话文的话语方式和言用者胡风的结合,就成了“胡风话语”。  相似文献   

12.
胡风文艺理论中的黑格尔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苇  周斌 《齐鲁学刊》2001,1(1):123-128
胡风与黑格尔之间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历史关系。一方面,在文艺领域,胡风确实继承了黑格尔的某些哲学思想,这种继承使胡风的文艺思想在整个左翼文艺阵营中具有另类的风格。这在“事实”与“价值”的分立及其理论文本的“认识的魅力”、“黑格尔式的论证”等方面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在意识深处,胡风对黑格尔式的哲学方式是予以“反抗”的。  相似文献   

13.
论胡风对“五四”新文艺的认识与评价庄锡华当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尚未提升为对当事者政治忠诚的诘问时,胡风与他人的理论纠葛,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评价发生的,对之加以体味,会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一作为文学论坛的领袖人物,胡风经常遇到要...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杰出的文艺理论家,胡风曾以其极为鲜明的“异端”色彩震惊和影响了中国文艺界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当人们从长期的批判与声讨声中苏醒过来并开始对g胡风理论进行理性z反思的时候,却感g到了胡风理论的独g特性质及其命名的渲大困难。在包罗g万象的“无边现实注义”(法国哲学家g加洛迪语)概念之计,许多学者曾经g试图使用有失妥当g的“主体的现实主g义”、“深层的现实g主义”、“心理的现g实主义”、“体验的g现实主义”等随机5性概念给胡风现象g以理论定位,却导致了更大的模糊性与分歧性。本文认为,胡风理论是形…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全面考察了湖北籍诗人、文艺理论家胡风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活动及理论主张 ,认定胡风创办《七月》 ,发表反映人民希望与感情的新诗和报告文学作品 ,并因之组成浩浩荡荡、影响深远的“七月诗派” ,功不可没 ;更重要的是他在战争条件下 ,捍卫和发扬鲁迅的战斗精神 ,孕育和形成了完整的“胡风文艺思想” ,从而为指导和推进抗战文艺运动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6.
胡风与鲁迅     
本文的宗旨,完全不在于讨论胡风与鲁迅的个人关系。一般说来,作家之间的个人关系,同他们的文艺思想一致或不一致,固然有某种联系,但并非一回事。因此,对于研究工作来说,它也许能说明什么,也许什么也不能说明,胡风和鲁迅这个题目的应有主义,同样不在这一点。本文也不打算讨论在例如。“两个口号”论争这样的具体事件中,胡风和鲁迅的共同见解。因为,个别事件或某个问题上的一致或不一致,也未必就能说明作家之间文艺思想根本点上的联系及其性质。而胡风和鲁迅文艺思想根本点上的联系及  相似文献   

17.
在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被我们神圣化和体制化的时代,胡风与秦兆阳的理论抗争是两个标志性的理论事件。作为理论抗争,两人观点有相似处也有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核心观念的评判上。胡风完全赞同;秦兆阳部分赞同,同时有重要质疑。两人的理论差异包含着个体文学家与文学历史、时代话语和文化环境的复杂关系,今天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朱水涌这个问题的提出,起码有两个方面的必要,一是探讨文学发展规律和道路的必要。文 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情结”,从“五四”文化先驱提出“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两个最重要文学社团关于“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争论,到40年代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从建国初期开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以及这之后的几场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争论,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重新呼唤回归“五四”文学传统而引发的重要的现实主义的理论争鸣,文学与现实的问题一直纠缠着中国文学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可以说,百…  相似文献   

19.
胡风文艺思想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研究者思维模式及关注重心的变化 ,把胡风文艺思想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研究关注的主要是它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正统话语 ;1988年以后 ,则致力于发掘胡风文艺思想的“独特性” ;90年代末期以来 ,研究者们对文化语境和知识分子人格之间的互动关系 ,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和反思。同时 ,本文还强调指出 ,在当前的时代 ,胡风研究仍具有很强的观实指向性  相似文献   

20.
<正> 胡风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文艺批评家,他的文艺美学思想是现实主义的,他倡导真实生动地描写现实人生。但他的理论并非一开始便达到成熟,而是有一个内在发展过程。本文拟对其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的描述。一、对非现实主义观念的批判胡非以对非现实主义美学观的理论反思和批判作为起点,开始了对文艺本质问题的探求。胡风于1934年写了《林语堂论》。这是他从事文艺批评活动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其中心在于剖析由克罗齐影响而产生的“艺术即表现论”。作为“五四”运动的先锋战士,林语堂曾经有过“浮躁凌历”的黄金时代和光荣的往昔,最后却在革命低潮时,“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对人生和社会表现出漠然态度。胡风认为,这是林语堂用克罗齐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