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语     
1980年代以来,中国宗教研究在当代中国已走过了一段很不寻常的道路。它肇始于当时理论界特别关注的“南北鸦片战争”,然后从宗教文化、宗教伦理的研究,发展到宗教哲学、宗教历史学的研究,乃至神学研究,大致上已呈现出一个十分可观的学术规模,自立于当代中国学术之林。正如宗教现象是一丰富复杂的社会事实一样,任何一个层面的宗教研究或专业分支,都难以穷尽对宗教的研究。为此,当代中国的宗教研究已由宗教文化、宗教哲学和宗教伦理的学术积累,逐步呈现出致力于研究宗教与社会、宗教与民族、宗教与国家、乃至宗教与全球化的理论取向。因为,言…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近30年来的宗教哲学之争及其学术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的30年是中国宗教哲学兀然崛起和高歌猛进的30年。这不仅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外部大环境,而且还直接得益于中国宗教哲学界的学术小环境,得益于中国宗教哲学界内部自由、宽松的学术气氛和百家争鸣的态势。近30来,中国宗教哲学领域的论争虽然比较频繁,但对中国宗教哲学研究真正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则主要是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儒教是否宗教”之争以及“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之争。我们应在对这三次宗教哲学之争作出具体考察的基础上,对其在中国当代宗教哲学发展史上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作比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当代学术语境中,"宗教文学"的研究从概念、问题、理论到具体实践都存在较多的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研究者往往致力于宗教与文学关系的探讨,而忽视了宗教文学本身的研究。中国宗教和宗教文学都具有独特的自性,"中国宗教文学史"的建构必须符合这种对象属性,而"宗教性"的内涵标准和"大文学"的文体观念,正是构建民族本位宗教文学研究的重要原则之一。作为中国宗教文学史重要阶段的"魏晋南北朝道教文学史",尤其可以体现此一原则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宗教的存在及性质,对之加以积极引导和科学管理,会直接影响到将来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宗教的社会意义及功能以及宗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定位和作用。为此,本文探究了对中国宗教性质、中国宗教当代存在的认识以及“中国特色”的宗教管理等问题,提出了在当代中国宗教研究上具有商榷性、前瞻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思考,并论及对中国无神论实践的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5.
体验与信仰——当代中国汉民族宗教体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汉民族宗教体验调查"为基础,就当代中国汉民族的宗教体验与宗教信仰、宗教体验与宗教行为、宗教仪式与宗教信念等关系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宗教体验可以作为宗教信仰的依据"、"宗教体验传统被颠覆"、"宗教仪式不能完全证明宗教信念"等命题的论证,揭示了当代中国汉民族的宗教体验现状.  相似文献   

6.
陈垣被誉为中国宗教史研究的开拓者,其开拓意义不仅在于领域的拓荒,更在于研究态度和方法的现代性转变。陈垣宗教研究的现代性体现在对客观性的重视以及对信仰外宗教的平等与尊重。结合中西宗教学术史背景,可以发现陈垣代表着中国宗教研究三方面的现代转变:其一,视角上,从教内信徒宣教式的宗教研究转向兼具教外视野的、客观的、为学术而学术的宗教研究;其二,方法上,从护教性的"神学"式宗教研究转向描述性的"史学"式宗教研究;其三,态度上,从区分优劣差等的不平等的宗教研究转向平等的宗教研究。从宏观时代背景看,宗教学术研究的出现是传统中国学术从"通人之学"转向"分科治学"的产物,时代变局和中西学术竞争都影响了中国宗教研究的现代转变。当时宗教界特别是基督教界的宗教研究蔚为大观,陈垣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由山东大学巴哈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巴哈伊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文史哲》主编蔡德贵教授撰写的《当代新兴巴哈伊教研究》2 0 0 1年 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 18.4万字 ,是系统研究巴哈伊教的第一部专著 ,是国内该领域研究的填补空白之作。作为世界宗教之一的巴哈伊教 ,源自传统宗教伊斯兰教 ,是从伊朗十叶派中分化出来 ,但已经独立为一种不同于伊斯兰教的新兴宗教。因为该教提倡天下一家、世界大同 ,所以旧译大同教。巴哈伊教在中国得到过孙中山先生、陈毅元帅的充分肯定 ,全国政协副主席丁光训认为该教是当代积极的宗教。…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宗教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性地解决中国宗教问题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目前当代中国宗教工作研究在基本概念阐释、宏观历史考察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从应时性到学术性的发展趋势,地方文史档案挖掘、跨学科研究模式受到空前重视,但宗教工作诸概念辨析、宗教工作反思、地方宗教工作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卿希泰先生是我国当代道教研究领域的“领跑者”。他的学术成就,大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确立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应有的地位;开辟了道教研究的新空间;为中国的道教研究正名,改变了“道教研究在国外”的历史;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宗教学研究和教学人才。他认为,道教研究最根本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或者叫做“两点论”的思想方法。目前卿先生主持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宗教与社会学创新基地”的工作,创新基地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五个重点:宗教学理论比较研究、西方宗教与当代世界研究、中国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与社会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0.
彭柏林教授等著的《当代中国公益伦理》已由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8月出版。该著作对公益伦理的概念、主张的权利与义务、公益伦理的原则和价值取向、当代中国公益伦理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建构视角作了系统而有深度的研究,是国内学术界首部研究公益伦理的专著。  相似文献   

11.
台湾学者李丰楙长期致力于中国道教文学研究,发凡起例,已经形成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学术流派。其学术研究的教派史视野、民族本位立场和宗教诗学的理论建构,为中国宗教文学史的书写做出了重要贡献。李丰楙宗教文学研究的学术定位、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终极目标对大陆学界的宗教文学研究应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2.
就我国的宗教学学科建设而言,宗教哲学研究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把三项基础性研究工作结合起来,即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批判借鉴国际宗教哲学界的先进学术成果、深入阐发中国宗教文化的优良传统,便能扎根中国文化传统,立足当今中国国情,跨入国际学术前沿,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哲学体系,为推动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3.
由武汉大学宗教学系主办的“基督宗教与当今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5月 2 8~ 30日在武汉大学举行 ,来自美国天主教大学、美国圣若望大学、国际天主教哲学研究会、美国精神心理研究所 ,香港道风山基督教丛林、香港浸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共中央统战部等大学、重要学术研究机构以及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 4 0多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主要就“基督宗教与时代变迁”、“当代基督宗教伦理”、“宗教比较与宗教对话”、“宗教与文化”、“宗教本质与意义”等一系列基督宗教的当代…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宗教社会学要研究中国的宗教,即道教、中国化了的佛教和其他民间宗教信仰。因此,本土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趋势,中国化是中国宗教学成长的立足点和发挥宗教社会学现实功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宗教与社会关系和谐论是关于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如何相适应、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如何协调统一的观点和主张.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宗教作为社会子系统与社会主义社会整体的关系,二是宗教作为社会要素之一与其他社会要素的关系.宗教与社会关系和谐论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简称“适应论”,二是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关系相协调,简称“协调论”.其中,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关系协调的基础和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余三定《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一书,对中国新时期学术规范、反学术腐败、学术评价、研究生教育、学术大师讨论、中学语文教材建设等重要学术热点、学术争鸣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其视野宏阔、见解深刻、立场公允,堪称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相似文献   

17.
佛教中国化的课题是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中的传统课题,也是观察当代中国佛教文化有高度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如何在当前新时代宗教中国化的总体方向下深入拓展佛教中国化议题的学术内涵,深度及广度,构成当代中国佛教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学术挑战。为此本文通过重读前贤的论述,厘清佛教在地化及中国化的内在动力源于佛教中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系统论证从印度大乘经典的思想建构,到中国古代佛教的义理诠释,无不融贯对于大乘佛教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认识与理解,为基于佛教内部视点深入评估佛教中国化议题的思想方法,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学术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准确把握我国传统宗教实用性和宗法性的历史特点,分析当代中国宗教存在的自然、社会、认识、心理及传统宗教与外来宗教影响等多种原因,认识当代中国宗教的社会功能和科学评价其消极作用,进而预测中国宗教未来的世俗化走向,对于我们现阶段深入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初,少年中国学会展开了一场关于宗教问题的讨论,吸引了国内外大批著名学者参与.讨论最初被严格限制在纯学术范围内,参与论争各方分别发表反对宗教或承认宗教价值的不同见解.但由于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政学关系的传统认知和对政治的割舍不掉的关怀等因素的作用与影响,讨论最终走上了政治运动的轨迹.研究少年中国学会关于宗教问题的讨论,可为近代中国学术何以会改变旨趣及发展方向,提供一个具有史源依据的解读范本.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为使人们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并且进一步深化和推进这种研究,试图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人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成果和历史作用加以清理与总结,并力图为已走入21世纪的中国人学研究及其人学建设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