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若干问题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岩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2):110-112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侵犯的是单一客体,即妇女的性自由权利。猥亵行为是一种受道德评价的行为,强制性是本罪的本质特征。目前我国不宜规定性骚扰罪。 相似文献
2.
党日红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11(1):5-7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是刑法修改时增加的一个新罪,本罪的客体是妇女的人格尊严权及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客观上表现为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侮辱妇女的行为,它与强奸罪、侮辱罪虽有相似之处,但有性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关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彭新林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3):15-19
应当承认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作为倾向犯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该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具体应该表述为“妇女的性自由权利与健康的性习俗”。 相似文献
4.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3-96
聚众犯罪是刑法分则特别规定的一种犯罪,与共同犯罪存在交叉关系,共同犯罪的制刑规则不能适用于聚众犯罪。聚众犯罪的特点和刑法体系内的协调性特征决定了聚众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加重犯限于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和一般参加者不包含在内。 相似文献
5.
高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3)
煽动民族歧视罪是一种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其侵犯的法益为民族平等权利,即是对具有某种民族身份的个体或不特定多数人的政治、经济和人身权利的拟制的危险.民族歧视是一个需要明确的概念,充满着强烈的价值色彩.煽动民族歧视则指使用语言、文字、网络或其他方式鼓动、渲染、怂恿等基于具体民族的歧视行为. 相似文献
6.
刘宝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4):129-133
语言民族歧视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民族偏见、隔阂、矛盾、冲突和仇恨。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民族歧视的几种现象,即语言理论和观念中所表现的民族歧视;词汇意义所表现的民族歧视;文字形态所表现的民族歧视。同时论述现代社会消除民族歧视现象的努力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少数民族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论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大华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3(3):5-11
中国少数民族犯罪 ,是一种新的犯罪类型 ,它是从犯罪行为人类型出发 ,根据犯罪行为人的民族身份对犯罪进行类型化研究。本文通过对贵州十大世居少数民族犯罪调查和走访 ,考察犯罪现象 ,分析犯罪规律 ,探讨犯罪原因。 相似文献
8.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5-9
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作为少数民族权利保护之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权利法理与国际、国内法渊源,其本质是通过对少数民族群体及其成员实施差别性优惠待遇,促进和维护共同领域的实质平等,以创造条件确保少数民族语言、宗教、文化等民族特征得以延续和发展,其初层次价值是实现实质平等,较高层次价值是差别权利的保障。该政策具有适用对象的特殊性、适用领域的特定性、政策适用的条件性、内容的授惠性、实施主体的国家性、政策实施的价值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孙梅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5):97-101
目前的翻译作品图书可谓汗牛充栋 ,其中的质量良莠不齐 ,不少译文质量低劣 ,令人担忧。本文着重探讨劣质的翻译作品对出版界、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提出一些挽救翻译作品出版中危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歧视价格在中国电价制定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媛媛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6-69
通过对歧视价格的经济学分析和电力价格结构管制的分析,解释了在电价制定中引入歧视价格的合理性,讨论了如何运用歧视价格实现社会福利的增长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并结合现行价格体制阐述了歧视价格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串通投标罪的主、客体特征,界定了衡量串通投标罪罪与非罪的标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研究“串通投标罪”做了有益的尝试,也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2-86
《金瓶梅词话》以西门庆家庭为描写中心,除了宅邸的男女主人公外,亦有大量笔墨描写了下层婢女的日常生活。她们处于被侮辱被凌辱的地位,本是值得同情的对象,但不可理解的是,《金瓶梅词话》的作者非但不同情她们,反而站在道德的高度对她们进行种种的谴责,被侮辱者成为被谴责者。其中秋菊的形象最为典型,其所受侮辱在众多婢女中最为严酷,而作者对其谴责又最为严厉,这实际上是作者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深层意识在作品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杜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7):219-223
少数民族习惯和少数民族习惯法是调整少数民族内部成员的两种重要的行为规范 ,然而两者并不等同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认清这种关系不管是对于澄清学术的混乱 ,还是对于正确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国家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佩华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3):97-99
文章认为,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辞>和<杂歌谣辞>等类歌辞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作品.它们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艺术成就和史料价值,应当予以充分认识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5.
出版生态系统是出版生态学的重点研究内容。研究出版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是探索出版生态规 律,进而优化出版生态系统,促进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出版生态系统由出版媒介、印刷复制企业、发行网络、 出版管理部门、出版资源、读者群体和出版科研部门组成;其结构包括物种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出版生态系 统的功能包括生产功能和服务功能,其功能的实现需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畅通。物种多样 性是系统结构稳定的基础,合理的、符合生态规律的结构则是系统实现其生产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差别对待与歧视的界限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容易混淆的,而对两者进行准确区分必须明确界定歧视的范围.这就需要在法哲学的视角下弄清楚什么是平等,界定现阶段平等的制度意涵是适用法律平等和立法平等,具体表现为相同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而歧视的本质特征是不合理的差别对待,但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很多时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国应完善立法、积极司法,开展有效的反歧视行动. 相似文献
18.
论就业歧视的政府管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就业歧视阻碍价格信号在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利于人力资源合理有序地流动,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城乡隔离、户籍壁垒引起的就业歧视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就业歧视违背自然正义与法律正义原则,严重时会危及社会稳定.反对就业歧视,促进公平就业是政府应当承担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9.
王靖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192-19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国,一直以来民族问题倍受国家关注。由于民族地区受到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条件的约束,其教育状况较汉族地区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国家在考虑到民族融合、全面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给予少数民族考生在招生中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无疑牺牲了某些汉族学生的利益,从而造成了高校招生的"逆向歧视"现象的产生。在此,作者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并对此问题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歧视及其治理——一个社会学视角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家亮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3):1-6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歧视的核心内涵是不公平和不平等.态度、行为、制度是其三个纬度.社会歧视是一个由偏见到制度性歧视(个人偏见→社会偏见→行为性歧视→制度性歧视)的连续发展谱系,我们称之为社会歧视链.社会歧视链这一概念为我们认识社会歧视的性质和内在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撑.一方面,它表明社会歧视是有一个内在演进脉络的,而且这种演进并非单向的,由于"自我实现预言"等机制的影响,该链条的不同环节之间不断地存在着相互强化、甚至恶性循环等情况.另一方面,社会歧视链的各个环节并非是完全衔接的.比方说并非有社会偏见就一定会发生行为性歧视、也并非有歧视行为就一定会演化为制度性歧视,同样,行为性歧视并非都是因为社会偏见、制度性歧视并非都是因为行为性歧视.基于社会歧视发生的复杂机制的认识,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包括"综合治理--逆向推进"的总体思路和加强群体沟通、反歧视宣传、弱势群体自立自强、壮大反歧视的力量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