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5 毫秒
1.
人的主体性是在技术启蒙下逐渐地苏醒过来的。技术的存在为人与自然的划分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人类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是与技术的历史演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从历史的维度出发,阐述了第一次技术体系的转向,分析了以铁器技术为核心的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探讨了相对独立的农业技术体系的确立对人们认识自身主体性的影响和作用,讨论了人主体性渐显的客观前提,指出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为了获得对世界认识的客观性而对自身进行的探究过程,客观地推动了人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随着关于主客体问题研究的深入,主体性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主体性问题对于弘扬人的主体地位,激发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主体性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本文仅就认识的主体性问题谈几点看法。一主体性:人类认识的基本特性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完善,人们开始对认识本身进行反思。人们发现:自己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与对象本身的状况往往存有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也有差异。对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人们又把它归之于认识主体自身特性的差异。于是,古希腊  相似文献   

3.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追求真理是为了追求价值。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最高的价值目标,从接近和把握真理是为了创造和实现价值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对价值的追求不但主导和规范着对真理的追求,而且也是全部人类生命活动的终极目的之所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西部世界》提供了一种让人类认识自身的情境,即对照与真人无限接近的仿生人,反思人之为人的本质与世界的终极意义,但这只是一个哲学的迷宫。剧中所表现的对人工智能科技的忧虑,与其说支持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不如说是围绕自我意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将以心灵为关键词的哲学话语的危机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5.
人类理性总是渴求在最深刻的层基上解释世界和确认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价值,这种渴求,是一种指向终极性的理性追求,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一种终极性的关怀,并据此形成认识和评价尺度,来构建人类的理想世界,这种终极关怀就构成了本体论.本体论源于人类哲学的童年时代,与人类独特的生存状况或生存样式联系在一起,它体现的是人类对万物本源的终极追求,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追求作为世界终极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反思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讯问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它们构成了人类理性超越性追求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涉及"人"与"经济"两个意义相异又相互依存的世界,而其本质则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价值与地位问题.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与终极价值,不是物质,也不是偏好满足的效用,而是人的快乐;经济发展的终极约束不是自然资源,不是货币资本,而是作为主体的人力资本自身.这是人与经济的本质关系.终极而言,经济发展中的成本与收益是归结于人类自身的.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而且还是实现自身目的的根本手段.这一将目的与手段皆抽象为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来解释经济发展的观点,是人本经济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全面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和根本要求。从认识论视阈审视"以人为本",其意义在于:"以人为本"蕴含了认识之源问题;"以人为本"确认了主体的主体性;"以人为本"把人作为逻辑起点和归宿,追求人自身的终极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网络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实现了虚拟世界的崛起,这是人类改造现实世界的伟大成果之一。虚拟世界以其虚拟性、工具性、开放性等特征使人们更便捷、自由、主动的掌控和改造着外界与自身,人的主体性得到了跨时代的发展。然而,这些特征在促进人的主体性不断跃进的同时,人们开始觉察到自身能力的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等却迷失于这个虚拟而真实的世界,人的主体性与人自身正在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9.
论文艺批评家的主体性朱丕智主体不是主观,主体性也不等于主观性,这是无须多说的。在我们看来,主体性应该指主体积极、主动、进取、创造的自觉自为精神。它是世界上人类一切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中最可宝贵的东西。倘若人类丧失其面对客观世界的主体性,那么,一切认识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的特征在于,遵循主体出发的原则,从主体的视角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用实践改造的原则,来揭示人的方式如何改造物的存在方式;依照人性发展的原则,揭示人性的发展与自然界、社会的发展的和谐一致。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在本质上也是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三阶段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主体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客观实在性、自觉意识性、社会历史性、主动创造性;人的主体性能自觉地认识、掌握和超越来自客体的制约性、主体的限定性。  相似文献   

11.
唐君毅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肯定宗教信仰在人生活中的地位,并以"天人合一"的方式理解宗教,从而消解了神或超自然世界时人的制约,突出了宗教对人的生命存在所具有的超越意义,体现了他对人的一种终极人文关怀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理性具有超越性特性,它总是力图超越经验世界,追求至善的理想价值。这种追求源于人的本性,即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创造性。这种至善的理想,固然对人类具有价值和意义,但并不能在经验世界实现,而只能作为形而上的理想在超验世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价值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自产生时起就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定的价值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同时也是一部实现自然对人的价值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人的价值主体性地位不应受到削弱或否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肯定并加强了这一认识,而且,它没有片面、狭隘地理解人的主体性,为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价值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自产生时起就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定的价值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同时也是一部实现自然对人的价值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人的价值主体性地位不应受到削弱或否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肯定并加强了这一认识,而且,它没有片面、狭隘地理解人的主体性,为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现代隐喻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认知思维方式,所以,对隐喻和明喻的区别必须从人类认知思维产生发展的历史角度予以说明。由此发现,隐喻和明喻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两个基本维度——事物间的相似性和相异性,以及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感性直觉的求同认识和综合同异的理性认识。隐喻和明喻从形式到内容、从语义特征到功能效用等方面的一系列不同特征,只有在这一本源性质区别的意义上才能得到终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6.
多元语境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元主义的世界语境中 ,本着中华文化的究极根性以确立一种新的文化主体性 ,是一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情形。当代中国人或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可以有不同的信仰 ,他们却不可以也不可能不在存在论意义上以“中华性”定位 ,中华文化的质素已经与生俱来地流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相似文献   

17.
传统本体论既是人对世界终极存在的追求,同时其理论的逻辑展开也使其成为人对世界的终极解释。这种终极解释的根本动机和本质意义源于人对于应然生存状态的期许。同时,本体论哲学表征了人类的乌托邦精神。这种契合既体现在二者的根本旨趣都是人类对绝对的和超验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同时也体现在二者都暗含着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性向度。  相似文献   

18.
佛教所要实现的超越,既不是基督教的"外在超越",也不是儒学的"内在超越",而是无所执着、一切不住的"不在超越"."不在超越"是对世出世间的一切二元对立的超越,它不但超越了"凡",而且也超越了"圣",此之谓"超凡越圣",其中的"越圣"也叫"超佛越祖",是指对作为佛教之"终极实在"的佛的超越,这是佛教之"不在超越"的根本特色,因为其他一切宗教都没有也不企求去超越自己的"终极实在".  相似文献   

19.
论实践的否定性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否定性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 ,即人作为主体与外部世界作为客体之间的双向否定性关系。从实践中的目的性要求来看 ,这种否定性表现为人的目的性要求与自然界制约的双向否定性关系和人的目的性要求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否定性关系 ;从实践中的对象性活动来看 ,这种否定性表现为在对象性活动中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双向否定性关系。扬弃外部世界对人的否定有伦理的方式和发展的方式两种。内含着伦理的发展方式才是人类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20.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论庄子哲学之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乱世的现实,激发了庄子对人生激切而又独特深刻的反思,在对乱世之因的冷峻揭示和分析之后,庄子希望以寻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达到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实际上,从批判反思到寻求内心的自由超脱,再到最后以自由超脱的内心关注并关爱这个世界正是庄子哲学文化品格所蕴含的三重内涵.庄子哲学的文化品格价值就在于,体现人类对高层次精神领域的新的探索,启迪着后人开拓人生视野,把握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