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到浙江,人们似乎就联想起“民营企业”、“温州模式”、“制度经济”,这些早已耳熟能详的字眼似乎已成为浙江的代名词。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GDP增长率连年位居全国前茅,经济总量从全国排名12位上升至第4位,浙江经济的两大亮点“民营经济”与“温州模式”被全国各地争相借鉴,浙江经济一路飘“红”,直线上升。特别是较早进行的市场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人多、地少、缺煤、少铁、无油,基本没有值得一提的大宗自然资源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2.
《经理人》2011,(6):127-127
众人瞩目的2011(中国)投资招商浙江春洽会暨浙商区域经济合作峰会5月8日在杭州浙江世贸中心隆重召开。此次投洽会主要内容包括:投资项目发布、项目签约和“浙商产业转移最佳承接城区”、“浙商回归创业最佳投资城区”名单公布及系列投资热点问题研讨会和区域经济合作项目对接会。投洽会采取会前“一对一、面对面”洽谈的方式进行,让参会者从最直接的渠道获取最新的投资项目、投资政策及投资资讯,在最广泛的范围内选择最合适的投资项目。  相似文献   

3.
在“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44家企业组成的“浙江军团”再次实现数量突破;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民企数连续13年稳据榜首。浙江企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许铭桂 《决策》2011,(5):76-77
提升领导干部的“钝商”需要放下过多的自我。从表面上来看,“钝商”反映了为人处事的心态,而个人性格则或多或少决定了“钝商”的程度。其实,有一定“钝商”的人是不会自寻烦恼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浙江商帮”已经超越“广东商帮”一跃成为我国第一大商帮,浙江民营企业家的投资遍布五大洲,“浙江人经济”也越来越发达。据统计, 截至2003年底,浙江人在省外经营发展的有400万人左右,若  相似文献   

6.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日前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将会面临“土地供应不足”等四大新矛盾和新问题,这四大因素会互相交织与作用,而总的作用方向是可能会极大地压低中国在“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7.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自1997年进入轿车生产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快速发展,资产总值已超过200亿元人民币,连续七年进人中国企业500强,连续五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首批“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  相似文献   

8.
十七世纪末,当世界贸易的大帆船驶入中国大陆南端的广州港,发现在珠江岸边有一片对外开放的商馆区,由总揽外贸的专业组织接待远方商户,统购进口洋货,营销中华物产。这就是在中国外贸史上显赫一时、令中外商贾八方云集的“广州十三行”。“广州十三行”是洋货行的统称,不代表洋行的实际数目就如同同时代承德“外八庙”之名。  相似文献   

9.
在《ST中国》一书中,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笔者预感到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要“三位一体”优先发展的战略,一年过去了,现实印证了当时的看法是正确的,符合自然之道,“三位一体”优先发展不但是中国经济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投资的重要着力点,而且还要加大力度与“集群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从“限购”到“降速”,从“诚信”到“跑路”,从价格猛跌的“失蒜”,到遭遇“空军”围剿的中国概念股……一个个形象而又新鲜的名词背后,是2011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大事小情  相似文献   

11.
近日,燕京华侨大学校长、经济学家华生在腾讯微博就中国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发表评论,认为中国的麻烦不在“眼高”,而在“手低”。华生指出,经济改革谁都想调整别人的利益,不准碰自己的“奶酪”,而政治改革又必须依靠体制内外的互动。华生说:“好容易体制内发点声音,立即被嘲笑、挖苦、猜疑、攻讦淹没。革命?那是要流血牺牲前仆后继的。”  相似文献   

12.
李书福,浙江“草根经济”的代表,当今中国商界具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异想天开”,一个民营企业敢来造汽车,以一己之力挑战国家行业准入制度;他“天方夜谭”,提出3万元造一辆汽车,被认为是汽车行业的“另类”;他在登上“中国汽车风云人物”的同时,也被业界称为“汽车疯子”。  相似文献   

13.
王承伦 《经理人》2010,(7):107-107
金融危机之后,在中国企业——尤其是金融、汽车、IT等行业,往往表现出大手笔的“人才抄底”。曾名不见经传的浙江诺力,也为聘请10位洋高管支付了千万年薪。结果如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的高速高温之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世界范围内的绝对中国失范、与经济学原理相悖的中国现象, 无不与原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生死攸关。有关中国经济冷热——“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经济”意义上未来要解决的重大方向性问题。近 30年来,中国“市场经济”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最高峰值的是 1992、1993年曾达到13.2、13.4,而最低峰值是1989、1990年为4.3和3.9(就是这种速度,也是“高收入国家”可望而不可及  相似文献   

15.
《领导文萃》2009,(10):7-7
中国的“质量”(经济规模)已跃升至世界第三,在国际舞台上分量越来越重。更可怕的是中国的发展速度。中国的变化十分迅速,以至于我们很难追上。从中国经济的基础同样能感受到“质”的变化。中国抓住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机会,将此前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结构转变为内需主导型经济。面对危机,中国特有的“变化的哲学”正散发出光芒。  相似文献   

16.
张道刚 《决策》2005,(1):14-18
在中国区域政策版图上。东部、西部、东北三大区域政策板块构成了三个政策高地。剩下的中部在三重挤压下。陷入了“政策洼地”。当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中部时。实际上是在关注“政策中部”。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人们津津乐道的“经济中部”和“地理中部”已不复存在。从这个层面看,“政策中部”概念才是本次策划的主旨所在。事实也正在证明这一点。从“中部塌陷”的尴尬,到“中部崛起”的呼喊;从去年全国“两会”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表述,到“中部崛起”首次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六项任务之中;从官方和民间的热议,到电部六省频频出招推销各自对“中部崛起”的理解,在经历了东部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开发浪潮之后,“中部崛起”正在上升为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近13亿人口中有9亿多居住在农村。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制约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只有善待农民,中国才会有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未来。1.“民以食为天”,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政府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从执政伊始,就对发展农业、增加农业产品供给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先后发动了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后来又搞了“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推行农业机械化”等活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信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运营角度对视频点播的产业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视频点播产业状况,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础运营商、驻地网建设商、设备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共赢”的X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从“崩溃论”到“威胁论”。一拨又一拨的国外经济界人士对中国经济现状的评判和分析“看走了眼色”。于是,又一轮对中国经济的点评开始了,不过,已经从对现实的“指点”变成了对未来的“预言”——[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中国转轨之路的前景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1989年以后,中国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确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1989年的事件,不仅对民间社会,而且对执政党都是一次“意识形态祛魅”进程,甚至可以说它对执政党的自我祛魅作用大于对除异见人士以外的一般民众。随着“革命党意识”由于自身受到(或自认为受到)革命的威胁而被解构,执政党的利益自觉空前凸显。正如1905年革命后帝制俄国传统原教旨保守派哥列梅金只得势了很短时间,很快就被“警察改革派”斯托雷平所取代一样,从1992年“南巡讲话”起,中国出现了政治铁腕统治与经济自由开放并行的“中国版斯托雷平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