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现代国家是一个庞然大物。面对可以吞噬一切的利维坦,一个社会处在驯服它、还是臣服于它的骑虎难下窘境。这样的处境,让国家运行呈现双曲线:控制住国家就得到良好治理的上行线,与无法控制国家而使其施政处于下行线。国家运行的上行线,让国家呈现昂然向上、生机勃勃的状态。国家的这一运行状态,不来自国家的权力意志,而受惠于驯服国家。国家运行的下行线,显现为一条从懒政、庸政、乱政、恶政到暴政颓变的线索,进而导致国家的结构畸形、制度安排不当、公职人员素质低下,并必然使国家运行于令人不满的颓势状态中,呈现在国家间竞争的失败结局上。在治国如骑虎的定势中,要么驯服这只猛兽,要么被其吞噬。因此,如果要让国家运行于上行曲线上,务必率先保证国家权力的皈依伏法。  相似文献   

2.
王雪莲 《21世纪》2012,(12):66-69
维护国家安全行为,是国家政治法律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行为正是国家安全工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维护国家安全的主旨下,或成立维护国家安全的决策、协调机构及执行机构,或颁布维护国家安全专门法律法规、或通过立法形式授予相关部门维护国家安全的特权。  相似文献   

3.
国家自主性思想是马克思国家理论的重要内容,国家自主性理论是20世纪中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的基本范式之一。国家自主性与国家公共性蕴涵分立,两者的区别表现在国家的权属、国家的作用对象和国家的利益指向性方面。国家自主性与国家公共性又一体相系,官僚集团的自利性说明国家自主性背离国家公共性是国家权力运使的经常情形,而基于国家自身的行动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国家自主性也能偏护国家公共性。国家自主性并非必然促进国家公共性,其在合理限度内当以国家公共性为旨归。  相似文献   

4.
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个人和社会意识、精神需求、精神生产与精神消费的总和,精神领域是国家安全的特殊客体。一个国家的精神领域是否安全,对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国家精神安全是宏观的,体现在国家大战略及其具体战略的精神状态与品质之中。国家精神安全也是非常具体的,取决于国家社会中每一个细胞、单元、领域的精神是否安全。因此,维护国家精神需要全有赖于全社会的努力,共同构建国家精神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5.
国家考试是国家配置教育资源、评定选拔人才、维护公平正义和实现社会控制的基本制度,目前,国家考试环境和管理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推进国家考试立法,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有序、高效,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考试权是国家考试立法的基点,从权力与权利的两个维度分析考试权,在此基础上推进国家考试立法。  相似文献   

6.
国家利益催生国际制度。利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认识和实践中逐步显现,制度的本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同伍,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在国际制度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中,国际制度不是完全被动的,其一经产生就在国际关系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国家利益产生教育、引导、保障、限制、促进等功能。一国在国际制度中扮演何种角色,对该国国家利益具有的重要影响,为了争取国际制度保障国家利益,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制度的制订与执行。  相似文献   

7.
我市创建工作的总体目标是:2004年,基本达到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标准,确保建成江苏省园林城市。2005年,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全面达到全国文明城市标准,创建工作在江北八市中保持领先,力争进入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确保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稳定与持续发展的国家,其内部各种利益冲突之所以能被控制在“秩序”所容许的范围内,是由于它所拥有的健全的国家控制机制持续发生作用的结果。暴力、法律、制度、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都是国家控制的基本机制。暴力不仅是剥削阶级实现国家控制最惯用的手段,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必不可少的,国家本身就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法律机制在国家控制中的作用体现在多方面,中国要建设成为一个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健全法制,实行依法治国;“制度是决定因素”,加强制度建设尤其是政治制度建设,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是国家稳定的基本条件;政治文化是国家控制中无形的却是十分强大的力量,古今中外的统治者都注重通过政治社会化来雏持有利于其实现阶级统治的政治文化,当代中国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国家控制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自身形象是每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不断增多和竞争程度激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家形象的问题更加受到世界各国重视。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把塑造、传播本国良好形象摆在重要位置,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巩固和扩大其国际影响。他们重视传媒产业资讯传播,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国家治理到现在主要还是举国体制,大家都知道举国体制是革命时代的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一种体制作为比较政治经济体制来讲是革命时代的产物,国家治理的重点是在国家政治建构任务告一段落情况下,主要是在经济、社会领域里头动员国家的基本力量来进行国家治理,  相似文献   

11.
独立后的吉尔吉斯斯坦以新的国家价值理念为指导,在国家行政、经济和社会领域进行改革与重构,在政治领域确立了以议会为核心的国家政权,行政管理体制日趋优化与高效;在经济领域里倡导分步骤、有计划的私有化改革;在社会领域重视包括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大众传媒、政党、民族宗教团体等组织的规范与培育。当前,从国际评估机构的各项指标看,该国家治理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各项指数都取得了持续进步。实践表明,虽然制度设计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点内容,但在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中还须关注自身国情、民族性及其所处时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关于国家的学说,存在着现实主义理论和自然法理论的对立,黑格尔在某种程度上综合二者并超越二者,但他把国家视为市民社会与家庭组织的本质、目标和真理。在马克思之前,国家被看作代表伦理要求、最终目标、普遍利益的、永恒的、能动的组织机构,而马克思则视国家为工具性的、代表特殊阶级利益的、从属性和过渡性机构  相似文献   

13.
为了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必须对其行使进行必要的法律规制,通过立法明确规定紧急状态的含义和国家权力行使的相关内容,要求权力主体在权力行使过程中遵守一定的基本原则和条件,遵循程序理念,审查和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过程,对违反原则、条件和程序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追究法律上的责任,并建立相应的公民权利救济机制,在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对国家紧急权力进行法律规制,保证紧急状态下国家权力的正常行使。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中的历史分期,阐述了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国家安全实践当中所形成的安全思想及其指导下的安全战略和安全行动,厘清了党的国家安全思想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对党的国家安全思想基本特征和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充分把握了党的国家安全思想演进规律,并以此探究党的国家安全思想未来发展方向。以历史关照现在、以未来反求当下,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百年继续更好地应对各种安全挑战、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以及促进国家安全思想与国家安全实践的良性互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国家形象建构,事关一个国家的团结稳定与长治久安。在新中国初期,新的民族政策的施行和新的边疆治理模式的形成促进了边地诗歌创作的“异军突起”,为建构“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多民族语境下,边地诗歌从风景、新人、民族文化等层面,通过边地风景重构、革命新人型塑和民族文化发掘等,对国家形象的多维空间进行了“翻新”和拓展,实现了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再造与民族国家认同感的生成。在建构新中国国家形象过程中,边地诗人以“他者”视角,采用“赋魅”策略,视认同为旨归,通过文学“想象”等方式,实现了民族国家共同体之同步建构,为新生政权合法性及合理性地位的取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诗歌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16.
生态问题同国家安全有着全方位的关系,因而,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非传统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历史上,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军事家的高度重视,在当代,由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新军事变革中国家安全观念的发展,研究生态和生态建设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及国家战略制订的全方位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联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在对外政策中,没有处理好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使其土崩瓦解。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要独立、自强,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共同语指现代汉语标准语及其变体。这一概念是在多民族融合和语言接触背景下,在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汉民族共同语、中华民族共同语、国家通用语、国际通用语四位一体的重要语言地位。中华民族共同语建设,不仅具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认同感、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的社会文化功能,也具有促进两岸统一和提高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功能。长期以来,在中华民族共同语建设方面,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努力方向,加强这一建设,必将在祖国统一过程中发挥无可替代的凝聚人心的功能,从而在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加速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任何企图削弱这种功能的图谋都注定是会失败的。  相似文献   

19.
国家翻译实践古已有之,其表现形态、实施模式和治理之用在不同政治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特征。唐代的译史、译述、译论表明,贞观时期许多有重大影响的对内、对外翻译事件体现出国家翻译实践特征,国家是翻译活动的主体,通过翻译机构国家化、资源配备集约化、翻译流程协同化、译者身份制度化、翻译产品经典化五种手段,把翻译上升为国家行为,发挥其维护皇权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国家形象的治理功能。贞观时期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这一时期国家翻译实践的类型、特征和功能进行考察,有助于揭示中国古代制度化翻译与翻译治理的形态和模式,可为当今国家实施翻译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阐述国家利益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分析中国的国家利益,同时结合当前实际总结中国实现国家利益的具体途径,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的国家利益观,努力提升自身国家综合国力,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