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小说《还乡》出版于1878年,是哈代自1871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计出无奈》以来的第六部小说。但许多评论家通常把它看成哈代的第二部重要小说,第一部他们认为是1874年出版的《远离尘嚣》。《远离尘嚣》是哈代的成名作,也代表他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表现了作者创作上由喜剧向悲剧过渡的开始,《还乡》的间世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过渡。“《还乡》是哈代持久的悲剧创作中的第一次全面尝试”。循着这条路线,在以后的十七年中,哈代为他的读者创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完整世界,一个充满着复杂矛  相似文献   

2.
《卡斯特桥市长》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第四部作品,一直以来,该作品都被认为是描写人与命运冲突的一部悲剧小说。本文从圣经的角度来重新解读该作品,认为意在描述的是历史变革时期新旧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从而揭示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从故事主线、人物性格及细节描写三个方面来探讨该作品与圣经中扫罗与大卫交往故事的诸多相似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圣经就是《卡斯特桥市长》的创作原型。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哈代是跨世纪的英国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反映了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大环境的冲突,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是性格与环境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的结果。分析悲剧的前因后果,领悟深蕴其中的意义和哲理是哈代小说的社会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主人公苔丝的性格特征的分析,发掘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4.
张谷若以研究翻译哈代著称于世,他翻译了哈代的三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和《无名的裘德》,被中外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哈代的东方知音”。文章从方言对译、注释和翻译目的三个方面对张谷若翻译的哈代作品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展示了主人公裘德与自然融合的生命运动,勾勒了一幅人与动植物互为知音的图景,回应了哈代的自然观—人即自然,自然即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6.
哈代的小说几乎都是恋爱与婚姻的悲剧,这些悲剧往往与社会道德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反映了作者对于道德价值的取向问题。哈代的最后两部杰作《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袭德》发表后,在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评论家和社会道德家的猛烈抨击,因为在这两部书中,哈代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通过爱情和婚姻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同世俗眼光中的道德观念是背道而驰的。"[1]在《苔丝》出版时,哈代"以挑战的姿态在书中加上一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性",难怪批评家莫布雷·莫里斯谴责其"情节上虚伪和道德上不健康"[2]。但另一方面,也有…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观点认为,哈代的思想与基督教观念格格不入,其立论的依据主要来自《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这两部哈代的力作。其实,这是对上述作品的误读。本文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分析,着重阐明:哈代之所以能使维多利亚时代基督教会奉为神圣的道德观、婚姻观露出“吃人”的狰狞面目,恰恰在于他自觉运用了基督教的两面明亮的镜鉴──动机论道德观和“爱人如己”这一最基本的教义。  相似文献   

8.
《苔丝》一直被视为哈代的代表作,而哈代的晚期作品《无名的裘德》则不太受评论家的重视。本文从全新的角度分析了《无名的裘德》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指出《无名的裘德》是一部承前启后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还乡》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最具宿命论色彩的作品.作者借荒原这一自然意象诠释人物命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作品中的荒原神秘莫测,充满了魔幻色彩,并与人物的悲剧命运紧密相连.通过对作品中人与荒原主题的生态解读,哈代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法则,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观.  相似文献   

10.
在《圣经》原型的对照下,从另一个视角分析了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主人公迈克*亨察尔的悲剧:人束缚于社会新旧秩序交替的冲突之中,当人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时,最终会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牺牲品"替罪羊".对《旧约*撒母耳记》中扫罗与大卫的故事和《卡斯特桥市长》中亨察尔与伐尔伏雷故事的比较研究不难看出,人与社会的冲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小说《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发表于1878年,许多批评者认为《还乡》是哈代悲剧创作的真正开端,因为从这部小说开始,哈代一改先前那种歌颂田园生活、抒发田园理想的风格,转而去描写农民的悲剧命运,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同时也开始对产生这种命运的因由倾注了大量的思考。然而先前的评论大都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的变化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这个角度来阐发这一问题,本文则试从另外一个角度———神与人的关系,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以发现哈代浓厚的基督教情结。  相似文献   

12.
秦岭 《南都学坛》2005,25(5):80-81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个悲剧人物。悲剧的产生并不是孤立或偶然的,而是人同社会环境冲突的结果。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苔丝的悲剧是传统观念的悲剧,更重要的应该是妇女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性格发展前后矛盾,这是因为性格受制于情节的安排,而情节服从于哈代的悲剧创作理念——人与社会环境的对立。灵与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小说的主线,这条主线牵出的表面上是裘德与淑的爱情悲剧,实质是整个英国社会制度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发表于一八七四年的《远离尘嚣》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的成名作,它不仅代表着哈代早期小说思想和艺术方面的主要特征,而且还同他后来创作的小说有着一定的联系,是我们探索啥代作品的主题、人物、艺术成就等问题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1)《远离尘嚣》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第二部,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趋向于赤贫的农民加布里埃尔·奥克成了韦瑟伯利农场女农场主巴丝谢芭·埃弗登小姐的佃户。他非常衷心地爱她。可是,巴丝谢芭却醉心于乡村中唐璜式的人物——骑兵中士特罗  相似文献   

15.
《卡斯特桥市长》的“圣经”原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斯特桥市长》是英国作家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第四部,发表于1886年。长期以来,学术界公认此书的主题是表现人与命运的冲突,表明“冥冥中有一种力量支配着人的命运,把人的生活变成一系列不幸和绝望”。依照此说,“卡斯特桥市长”指的是小说的线索性人物亨察尔—他早年因酗酒卖掉妻女,醒酒后悔恨不已,乃发奋自强,赚得大批财富,当选为卡斯特桥市长;十八年后妻子携女归来,他一度合家团聚,但不久便遭到命运的连  相似文献   

16.
《卡斯特桥市长》是哈代"性格和环境"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心理描写细腻深刻,表现出了哈代小说的独到之处。小说主人公亨查德的性格复杂多变,并且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在不同的环境下,他展现出的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他一生的命运和最后的悲剧都是由其性格所决定,因此其错综复杂的性格是许多文学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焦点。运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对亨查德的性格进行多方面解读。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托马斯·哈代(1840—1928)出生于英国的一位建筑工之家,是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早年当过建筑工。其作品主要反映两大主题:①人与社会力量的抗争;②对生活与爱的嘲讽和失望。哈代自己认为他的小说可分为三类,即:①性格与环境小说,如《绿树之下》(1872年),《远离尘嚣》(1874年),《德伯家的苔丝》(1891年),等等;②浪漫与离奇小说,如《一双蓝眼睛》(1873年),《号子上校》(1880年),《城楼上的两个人》(1882年)《心上人》  相似文献   

18.
《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分别是两位“乡土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家沈从文和哈代的经典作品,两部小说所描绘的生活场景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小说中都有很强的音乐性和美术性。本文主要探讨两位作家是如何将其优美迷人的自然景观,鲜活生动的人物,严谨细密的结构等一起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充分领略到其独特的乡土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9.
幻灭是哈代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成功的小说,其主人公苔丝也是一个最能体现哈代幻灭主题的女性人物形象.哈代的幻灭主题主要体现在他对苔丝被人诱奸、遭人抛弃和最后又被人勒死等方面的详细刻画上.在哈代看来,苔丝的毁灭既是她自己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小说的女主公淑在与世俗的分庭抗礼中由于丧失了希腊精神,妥协于当时僵化偏狭的希伯来精神,最终从自由独立的新女性逆变为维多利亚时期“家中的天使”。通过淑的悲剧性逆转,哈代表达了对消逝的希腊精神的哀思和对僵化的希伯来精神的反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