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洋务运动使中国建立起一批军事工业,实行军事装备的机械化生产;翻译西方军事著作,采用西方先进的军事编制与训练方法,加速了军队职能的近代化;开办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近代化的军事人才;洋务运动开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所谓军训的近代化,即采用近代的训练方法,训练兵将使用近代兵器和战术,并使其具有近代思想.太平军的训练尽管存在着许多陈旧的东西,但他们却在较为系统地采用近代军训方法和内容方面,较早地迈出了步伐,从而开中国军训近代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奕訢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的峥嵘要角 ,他在内外政务中举步维艰 ,特别是对外的立场转变 ,代表了近代不少封建统治人物与西方殖民者交往的心路历程 ,即起初盲目虚骄 ,一旦受挫 ,就以为洋人不可战胜 ,由此在处理政务中出现了不少悲剧。 相似文献
5.
王明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70-75
太平天国起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近代史分期问题框架下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催化剂体现着自己的历史价值的。比较1840年鸦片战争开端说,1861年因为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6.
香山人徐润出生时正值西方工业化的大潮席卷全球,整个中国也面临着走向近代化的艰难转型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徐润的经历便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主要体现在:第一,顺应时代潮流,充当买办。第二,买办资本向民族资本转化。第三,入主轮船招商局,经营矿务。第四,倾心文化教育事业。纵观徐润的一生,既辉煌亦坎坷,折射出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7.
8.
慈禧太后长期作为晚清的实际最高统治者,与中国近代化历程关系密切,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虽然学界中也有肯定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所做的积极贡献,但大多数研究结果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毁多于誉。其实在近代化历程中慈禧太后所面临的影响近代化的阻力既有顽固派的阻挠,也有西方列强的干扰。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重用汉族官员;派遣留学生及废除科举;清末政治改革。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也起到了一些消极阻碍作用:阻挠进行宪政改革,极力维护君王专制政体,且在戊戌变法之后,禁止言论自由,不准改革科举考试办法,进而支持义和团,围攻使馆,向八国宣战,导致联军入侵,几乎亡国。 相似文献
9.
10.
张之洞对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这种贡献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上;无论在工业、交通运输业、农业、金融业,还是商业方面,都是有目共睹的。尽管他所做所为的主要目的不能脱离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抵御外国列强的侵略,但是客观上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以及推翻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统治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由于目前不能使用常规输入法输入集外汉字,这直接影响到了很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手写输入集外字的输入工具. 相似文献
12.
在明朝末年,由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开始了向近代化转变的历程.但是,由于明清鼎革导致了政权更迭,由此所造成的一系列后果成为中国传统科学近代化进程中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揭示了东亚现代化模式的基本特征,总结了东亚现代化模式对于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并提出了中国现代化要抓住时机、政府在现代化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干预办法以及加强儒家文化的宣传等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推进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需要实现七个根本的范式转变:根除人治意识,弘扬法治意识;破除权力本位意识,树立权利本位意识;根除臣民意识,培育公民意识;摈弃官本位意识,树立民本位意识;根除全能政府意识,弘扬有限政府意识;破除国家本位意识,树立社会本位意识;破除扬善为主意识,树立制恶扬善并重意识。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值中国由前现代走向现代之时 ,流行于欧美半个世纪的后现代主义却在 80年代末期开始涌进中国。作为对西方现代主义批判者的后现代主义 ,对于置身特殊历史境遇里的中国现代化进程而言 ,其意义错综复杂 ,既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 ,又有着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 ,探讨后现代主义在西方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把握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精神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后现代主义与当今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社会文化根源一般认为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 2 0世纪的上半期和中期 ,它是作为对西方现代社会及其理论表现的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中最艰难的文化转型。历史发展和新的时代赋予了中国文化现代化以新的特征。从文化与经济政治、时代性与民族性、本土化与全球化、一元与多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等六对矛盾着手,辩证把握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规律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高道才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2):40-44
中国现代化反演着西方现代化的进行曲,首先从建设器物技能层面的现代化入手,逐步完善与之适应的社会规范,在社会实践中日益树立现代化的主导文化精神。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我们的优势之一。中国现代化前期阶段有两大困境:一是缺失与现代化相对应的社会规范;二是现代文明的精神文化明显滞后。能否填补这两大缺失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遇到了文化普遍性与文化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表现为全球化的体验与本土化的抗争、同质化的隐忧与文化安全意识的觉醒、文化结构的等级化与去中心化、文化价值的蔓延与冲突的普遍化等形式。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作为超越于传统社会的新型社会形态,实质上是人对于传统社会结构与功能进行全面持续创新的结果,思想、制度和科技这三个维度的创新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长期制约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社会结构内部缺乏创新需求和创新活力,没有形成上述三个维度的创新得以持续均衡推进的社会机制.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表明,中国要在本世纪中叶顺利实现现代化,必须确立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模式和推行"思想-制度-科技"三维一体持续均衡化创新战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引入和健全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是鼓舞人心和引人入胜的,同时它又始终陷入混乱状态的边缘."[1]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使中国人再一次面对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选择,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于尚处于现代化起步阶段的中国来说有无价值?以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简单附和其全部主张和以启蒙理性的态度全盘否定其意义都显得太轻率,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对之进行辩证分析、恰当定位,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才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