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坚持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疆组建担负屯垦戍边使命的兵团,是党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布局,是强化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屯垦戍边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边疆地区的具体实践,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  相似文献   

2.
民族关系是影响中国历代屯垦戍边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对如何处理屯垦戍边中的民族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是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是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尊重少数民族习俗是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吸收少数民族职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些历史经验成为中国屯垦戍边事业宝贵的历史财富。  相似文献   

3.
以兵团为载体在新疆履行屯垦戍边使命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新形势的变化对兵团屯垦戍边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更好地发挥兵团屯垦戍边的特殊作用,中央在延伸屯垦戍边的内在功能、明确政策支持、激活发展动力、拓展载体、重点布局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和要求,确保了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快速发展,并使兵团屯垦戍边有效地融入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成为国家治疆方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兵团话语体系是融兵团屯垦戍边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于一体的、多层次的话语系统。构建兵团话语体系是兵团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是繁荣和发展兵团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需要,也是提高兵团话语权,增强兵团意识形态吸引力的价值需要。兵团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开放的理念,立足屯垦戍边的生动实践,注重兵团文本挖掘。  相似文献   

5.
兵团精神对于兵团履行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和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中,加强文化戍边就是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当代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建设兵团文化戍边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兵团建设新型团场与实施文化强场兴场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在实施兵团文化战略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扭转团场中的等级制度观念,加强团场企业与市场的紧密联系,使兵团文化在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重要载体。该文以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为主题,分析了新时期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必要性,阐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关系,并提出了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的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经济发展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7.
晁错在吸取秦朝戍边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从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民生活等方面通盘考虑,提出了较完整的移民实边的屯垦戍边思想。该理论中的民屯、军屯等思想对西汉后历朝历代屯垦戍边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贯彻“十六大”精神 推进文化戍边工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戍边 ,是先进文化建设在兵团屯垦戍边事业中富有个性和特点的体现。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实施文化戍边工程 ,着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并通过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 ,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 ,完成兵团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 ,提升屯垦戍边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9.
兵团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国际地缘政治斗争不断变化的长远战略需要、总揽全国整体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需要、全面总结边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战略决策的产物。六十年的屯垦戍边,兵团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在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过程中,较好地发挥了"三大作用",成为国家治理新疆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堡垒,起到了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央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以及自治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了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履行"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屯垦戍边使命的过程中,各族干部群众应深刻了解新疆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知识、政策历史演变规律,弘扬中华文化、新疆文化和兵团精神,以强大的文化力作为屯垦戍边的思想基础,努力增强"四个意识",即理论意识、学习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改革的进程来看,每一个阶段的改革都是由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开启的。这些理论创新和突破为推进改革的不断深入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中国经济领域改革的进程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创新和突破与实践探索互动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科学性、开拓性、继承性、系统性、前瞻性、务实性、本土性、开放性等重要特征。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发展规律和实践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创新型社会,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四大作用:动力作用、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协调作用。在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中,可以通过下述五大途径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创新型社会中的作用:以观念创新引导制度创新;以社科理论创新促进社会进步;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以文化创新营造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着重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又一次理论创新,它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创造新的辉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所谓理论创新,主要是指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唯物史观理论创新与创造性思维具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它的形成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也是我们党对新时期创新理论进行整合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对这个理论体系的认识和概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日臻完善的过程。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并着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人的发展经济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新亮点,在具备组织优势、平台优势、团队优势和政策优势的基础上,广西应把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作为抢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深化研究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提升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有利地位,把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与广西社科研究高度融合,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工程立项等措施,扩大广西在全国理论创新的知名度,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为标志的,其历史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概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日臻完善的过程;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概括既反映了理论创新的传承性又体现了理论创新的时代性,既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又成功地指导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健康发展,既包容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成果又为将来党进行新的理论创新预留了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人类生产力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演进的过程,同时生产力的跃升发展离不开新技术变革的驱动。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它进一步凸显了科技创新在生产力质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依靠关键技术实现生产力质态跃升发展的范畴,新质生产力既实现了对生产力三要素的创新发展,也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新经济空间生产方面发挥了革命性作用。就理论基础来看,马克思借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说明了生产力与创新的深层关联逻辑,为把握和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经济空间逻辑澄清了理论前提。就现实层面来看,社会主义经济深化拓展了新质生产力的经济空间逻辑向度,为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基于上述分析,新时代要进一步优化科创体制机制,以创新理论和体制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创造新经济空间,同时要制定面向新技术革命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社会主义竞争优势和前瞻规划布局为新质生产力开掘新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19.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通过对大爱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关于大爱精神的理论创新,鲜明地折射出大爱精神在引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为大爱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弘扬大爱精神 建设大爱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通过对大爱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关于大爱精神的理论创新,鲜明地折射出大爱精神在引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为大爱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