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唐代百花烂漫的诗坛上,王昌龄是一位“位卑而名著”的诗人,虽然其存诗不多(仅180余首),但仍然值得我们去研究。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生于公元七世纪九十年代末,出身寒微,属于社会的中下层。少有大志,希望被人重用搏取功名。如他在《上李侍郎书》中说:“昌龄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又说:“昌龄岂不解置身青川,俯饮白水,饱于道义,然后谒王公大人以希大遇哉?每思力养不给,则不觉独坐流涕,啜寂负米,惟明公念之。直科不得不谋其始,夫唯明公念之。”(《全唐文》2·卷三百三十一),但王昌龄一生命运多羁,仕途坎坷。入仕后也只不过任汜  相似文献   

2.
送别,是中国文学中经久不衰的创作母题。我国送别诗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的送别诗异彩纷呈,成绩卓著,尤其是王昌龄的送别诗通过不同意象的展示,使其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超时空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昌龄是盛唐名著一时的诗人,其作品主要有描写边塞征戍生活、关注妇女命运、表现亲情和友情三类主题.在这些诗中,王昌龄以深沉博大的思想情怀,以充满人道主义的精神品格,表现出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本文对此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唐代宫怨诗数量之多,居历代封建王朝之首,把它放在大文化背景下考察,它的兴盛主要表现在:创作数量众多、作者层面广泛、传播迅速、社会接受程度高、后世反响巨大,其地位不亚于当时以山水、田园、边塞为题材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曾赢得"诗家天子"之美称的王昌龄,是中国诗歌史上出现的最早的以七言绝句名家的诗人之一.在他为我们留下的180余首诗中,七绝诗就占了75首.这些诗作多以边塞从军、宫怨闺情、饯行赠别等为题材,反映了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一定的社会意义.尤其在艺术上,他的创作吸取了建安风骨和乐府神韵之美境,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他成为唐代诗坛上享有极高盛誉的"七绝圣手"!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进入“男人时代”以后,男性文化越来越趋向于功利性,它不仅表现在战争和对自然界野蛮的征服上,而且表现在对人,尤其是对女人生命的损害上,君权、父权、夫权是中国几千年历史至高无上的权利。男性是这些权利的享有者,他们沉浸在诗书礼义的人伦迷梦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人伦规范是摧残干千万万女性的紧箍咒。从《诗经》“氓”弃妇痛诉开始,到《红楼梦》一群美丽女性们的悲剧,再到巴金《家》中那些姐妹丫环的惨死,这如同《红楼梦》所说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  相似文献   

7.
在唐代,表现闺情宫怨题材的诗人、诗作大量涌现。这种情况无论是在唐代之前,还是唐代之后都是少有的,因而很有必要对之作深入的研究。首先对闺情诗和宫怨诗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述唐代闺情宫怨诗产生的历史传承与现实条件,唐代闺情诗和宫怨诗的创作概况,从而对唐代闺情宫怨诗的创作做一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以王昌龄绝句为代表的宫怨诗,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也比较复杂。它勾勒出了不同宫女悲惨一生的命运曲线,表现了宫女们无告、无奈、无尽的哀怨,并借此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身世之憾,同时对君王放纵男性权力,又不履行男性责任与义务提出了强有力的批判,也蕴涵着人类在漫长等待中的深刻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9.
殷璠等人对王昌龄诗歌评价时都用到了“峻”字,“峻”在王昌龄的诗歌创作中表现为命意遣材能迥出常众,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能道,其具体表现在深刻反映现实和抒写诗人内心情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充满着对国家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然而现其一生,却又极其不幸。他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二十二年应博学宏词试登科,改授记水尉。二十五年秋获罪被摘岭南。二十七年通赦北返。二十八年归至长安,被任命为江宁丞。后于天宝六年又以所谓“不护细行”的罪名再贬为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直至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中,他离开龙标,避乱至江淮,不知因何触讲演州刺史间丘晓,竟被其所杀。惜乎史书中对于王昌龄的记载寥寥,我们很难明了他屡次遭贬、终身落魄的真实原因。幸而他的许多交…  相似文献   

11.
王昌龄在妇女题材诗歌的创作中,可以称得上是卓然大家。他的妇女诗,描绘女性之美,表达闺妇之思,抒发官俄之怨,意境含蓄深婉,技法细腻曲折,逼真地展现出女性的微妙心态。清代沈德潜评王涛“深清幽怨,意留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宿之唐人《骚D语可。”①他的妇女  相似文献   

12.
在李贺的宫怨、闺怨诗中,他在长安任职期间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创作时间、地点非常集中,诗中女子在身份、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上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共同性,即她们都养尊处优,渴望感情的滋润,但却往往遭受冷遇,情感极度孤寂,生活也被边缘化了.这与李贺贵为皇族、踌躇满志而在长安任职期间却无人赏识,官居九品、壮志难酬的人生际遇和心理感受极其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无奈使得李贺的宫怨、闺怨诗超越了对女主人公命运的单纯同情哀叹而转为对自己潦落抑郁的长安生活的叹息和对失败的仕宦生涯的自伤,从而意蕴深远.  相似文献   

13.
王昌龄在占其全部诗歌近三分之一的送别诗中 ,不仅向友人表达了诚挚的情谊、高远的志向及坚贞的操守 ,而且也诉说了自己怀才不遇、委曲不伸的愤懑 ,从而借送别倾吐心曲、抒写郁闷。因此 ,王昌龄的送别诗并非一般的应景之作 ,更非无病呻吟、舞文弄墨的文字游戏 ,而是诗人情感的坦诚流露、灵魂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的诗体论是指他关于新诗诗体的观点 ,风格论是指他关于新诗风格的观点。前者认为新诗的诗体是自由体 ,新诗采用自由体便于自由地抒写真情实感 ;后者认为新诗应该具有含蓄蕴藉的风格。它们都对新诗和中国现代诗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前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红叶题诗”是古代著名的婚恋题材,历来多作宫怨解读。笔者通过对七篇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的纵横剖析,阐释唐五代宫女的独特性与命运悲剧、晚唐五代士子的热望与苦痛,揭示出它隐含在宫怨背后广阔的时代性、社会性整体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7.
王昌龄在《诗格》“论文意”一篇中重点论述了诗歌的用意构思,他强调要“凝心用思”“精练意魄”,认为“意高则格高”,这是其论文意的逻辑起点和总纲,他还阐述了“意”的内容、产生条件以及具体的运转规则。“意”是王昌龄论境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初唐诗格对声律对仗等诗体规范作出大量论述之后,王昌龄的主要关注点转移到境思上来。如何通过构思,寻求内涵丰富和境界高妙的文章主旨(意),是其“论文意”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为张问陶的诗学观点和袁枚大体属于同调,比较接近性灵说.船山诗的成就并不在于"对袁氏性灵说不足或弊端的补救,从而使性灵说有所发展"的理论贡献,而在于他对性灵派诗歌理论在潜意识之中合乎天性的认可和创作中在某些领域里的积极实践开掘.  相似文献   

19.
王梵志诗是中国古代诗歌里一个特异的存在.诗人(们)在游唱中见景生情,寓目即诵,为着教化人心的需要,完全采用俚语入诗.它以口耳相传为传播手段,以下层民众为唱诵教导对象.因此,它既非传统的文人诗,也与民歌有异.它这种独具风貌的边缘性主要是佛教文化催生的,它是从佛教文化土壤里长出来的异葩.  相似文献   

20.
汉末至于盛唐 ,写月诗逐渐在字句、技法、声律等方面不断规范 ,走向了近体 (当然不排除古体的存在 )。其中既有继承 ,又有发展。历代踵事增华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文化积淀 ,写月诗逐渐走向成熟 ,月亮意象也随之确立了其基本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