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政治派系是国民党政治的一大特色.伴随着各派系对权力的渴望和权力分配的无序,必然导致南京国民政府派系之间的激烈争夺,使国民党永远陷在派系纷争的沼泽中而不能自拔,由此造成了国民党政权极大的"内耗"."内耗"又使国民党的派系斗争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呼声震撼下,1947年国民党当局搞了个假惺惺的"国民代表大会"选举,妄图掩人耳目.攸县当时也进行了"国大代表"竞选活动.通过这次所谓的"民选",充分暴露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党团派系之争的肮脏内幕.也为我们留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日"春晓"事件的实质是对两国海洋权益的争夺,是对能源的争夺.根据国际海洋法的有关规定及国际惯例,日本在"春晓"事件中的一系列行为是没有法理基础的.中日双方应该在公平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和平谈判协商解决中日东海争端.  相似文献   

4.
三青团企图独立建党是后期党团矛盾的突出表现 ,受挫后的三青团仍在民意代表选举中与国民党争夺 ,对国民党造成伤害 ,以致蒋介石决定党团合并。党团矛盾本质上是国民党内亲蒋派系的权力之争。党团合并后 ,三青团实际成为国民党内一个新的派系。  相似文献   

5.
"和平崛起"理论,作为目标指向非常明确的发展战略,其"崛起"含义给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和平外交注入了新的内容;对"崛起"所加的"和平"限定则标志着中国在意识形态战略制高点上的初步建构; "和平崛起"理论本身的深层含义,就是要在国际事务中争夺对中国问题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战后,国民党对沦陷区的接收,是关系到其内部各派系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问题。各派系围绕着受降与接收方略、派往收复区的接收大员与各级行政长官的人选以及各经济实体的接收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其斗争的结果是动摇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根基。政治上,不仅大失民心,而且加剧了其内部的矛盾和腐败;经济上,战后的接收成为国统区经济崩溃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1925年2月爆发的胡憨之战,是一场国民军与西北地区最大的军阀势力———镇嵩军间争夺河南控制权的战争。它对当时的河南乃至整个北方政局和随后出现的一大军事派系———西北军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社会特殊的传统价值观念在外交政策上的反映,它既涉及美国与列强在远东争夺势力范围问题,也触及为日益一体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多边自由开放倡建规则问题。由于这项政策含有非殖民化思想,并且超前适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20世纪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博弈。  相似文献   

9.
民进党重新"执政"后,在"维持现状"下推进台湾"国家正常化"成为了蔡英文当局的重要抓手。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了解与研究积极主张促进台湾"正常国家化"的民进党内派系——"正常国家促进会"派系的走向,通过观察"正国会"派系的"急独"主张及其发展脉络,有利于及时把握和遏制民进党推进的"事实台独"走向,从而为反对"台独"提供有益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为扩张远东势力,支持日本对俄战争,以打开俄国的"满洲""门户关闭"政策,乘机将其势力伸人中国东北.日、俄谈判期间,美国仍支持日本,以赢得日本的"好感",换取日本在"满洲"的利益.当<朴茨茅斯条约>尚未签订之际,美国便迫不及待地插手日本的"满洲"利益,实施购买南满铁路计划.当此计划遭到日本的阻挠后,美国转而在中国东北实施投资修筑锦瑷铁路、策划"满洲铁路中立化"等计划.为此,日、美双方在"满洲"利益的问题上产生了对立与冲突,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从而也充分暴露了美国称霸世界和日本独霸"满洲"的野心.  相似文献   

11.
李白卒年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人皆认为李白卒于宝应元年, 1983年李从军先生首先提出李白不卒于宝应元年说。本文从对李阳冰《草堂集序》的辨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及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的考辨,论证了李白不卒于宝应元年, 而卒于永泰元年。  相似文献   

12.
论孔子的仁礼合一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两个基本范畴,仁礼关系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关系.在传统礼乐文化中发现仁,复引仁入礼,以礼释仁,赋予礼乐文化以真实意义与内在价值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创建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在这一思想系统中,礼是孔子对传统的继承,仁是孔子的创辟;仁是内在原则,礼是外在规范;仁是绝对的,礼是相对的;仁是常道,礼是变道.从纵向上讲,孔子的仁礼合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合一;从横向上说,仁礼合一是内在原则与外在表现形式的合一.宋明儒者视礼为理,乾嘉学者以礼代理,都使礼由相对变为绝对,从而使礼由陶冶人性情的缘饰品变而为束缚人性正常发展的桎梏.据仁以成礼,非设礼以限仁,是孔子开出的儒学发展的正途.  相似文献   

13.
唐肃宗李亨在"马嵬事变"发生后,决策分兵前往灵武,建宁王李倓在决策中具有首倡之功,但是建宁王李倓与太子广平王李俶之间从此开始了权力的争夺。在广平王李俶一派的政治压力下,最终唐肃宗赐死了建宁王李倓。李倓的真正死因,并不在于宦官李辅国等人的诬陷,李倓之死的实质,乃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敦煌写本p386 6所记李翔《涉道诗》二十八首 ,曾引起不少中外学者的热情注意 ,但对其作者之推论迄今未有明确说法。本文在弄清唐代佛道思想传播趣向的基础上 ,依据作品描述的具体地理环境 ,考以《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及《佛祖统记》等史料 ,认为所谓“李翔”者当属“李翱”之讹写 ,这些诗歌的作者最有可能即是韩愈的门人李翱。  相似文献   

15.
过去学界对《李娃传》中主人公沂国公的原型,一般都指定为河南荥阳郑氏,名叫郑元和。笔者通过考证,发现沂国公在现实中是有实际人物的,即著名政治家沂国公李勉的便是:第一,李勉是郑王李元懿之后代;第二,李勉一生行迹,时间上与《李娃传》男主人公一致;第三,李勉具有非常的音乐才华,与主人公一致;第四,李勉做官的经历,与《李娃传》作者白行简伯祖大抵相近。  相似文献   

16.
作者详细地分析了明代哲学家李材的《大学》改本 ,并将其与朱子的《大学章句》做了认真比较 :按照朱子的理解 ,则《大学》一书的基本结构应为 :三纲、八目 (经 )———三纲释、八目释 (传 ) ;此“三纲八目”结构成为一种“典型”。此后数百年间 ,人们在阅读、理解《大学》时 ,无不受其影响。李材的《大学》改本则对此有所突破 :李材以其“止修”学说为基础 ,提出了一种以“知止”、“修身”为中心的 ,全新的《大学》义理模式。李材改本为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大学》一文提供了新的视角 ,值得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一书,归纳分析梁启超对李鸿章的看法。梁认为李鸿章是"真将将之才"的兵家,是"为时势所造"的洋务"英雄",是"应龙入井"的外交家;认为把晚清近四十年来之失政"皆归于李之一人",将"怨毒集于李之一身"是不公道的。梁与李"政治上为公敌",然能以公平之心为史,所述凿凿,所论淳淳,为今天评价李鸿章提供了一个值得认真审视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在“经学”盛行的两汉,《离骚》被称为“经”具体始于何时,其被称“经”的含义又为何,在治骚领域中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认为称《离骚》为“经”始于王逸,唐五臣对“离骚经”三字加以具体解释;并进一步论证了王逸称《离骚》为“经”是受到经学注释体例影响,是为了突出《离骚》在《楚辞》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最新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有一篇简帛文献(甲乙两本)与传世本《大戴礼记·武王践阼》内容基本相同,这是礼学文献见于战国楚简的又一案例。综汇兼采已发表的40多篇考释文章,可以形成一个较好的简文集释本。传世礼书与出土简帛的行对证研究表明:第一,至少在战国时期,周武王的铭物自戒就已是一个公认的儒家故事;第二,战国竹简的甲本和乙本,与唐代孔疏所引之郑注本、唐代传世本进行校勘,有助于厘清《大戴礼记》文本流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但要判定这几种文本的优劣,目前尚为时过早。第三,上博七《武王践阼》篇与此前公布的上博二《民之父母》(《孔子闲居》)篇,原来可能是合编为一卷的,但在传世礼书中却分别收编到《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之中。这证明,汉代二戴在选编《礼记》时,对这些古书进行了重新整理,或“分类去重”,或“增广扩充”,才形成后世所见的两种《札记》汇编。汉人对战国礼书的“增广扩充”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0.
唐人在运用相如与文君典故时,通常歌咏相如与文君的爱情,指责相如喜新厌旧,或为之翻案。李商隐诗则另立新意,将所涉司马相如与文君典故的故事情节解析后又重构,生成新的情节,变传统的“以比统兴”为“以兴统比”,在技巧和寓意方面超越了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