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大面积向城市转移就业过程中却出现了劳动力“回流”现象,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真正转移不回流,稳定就业和良好的心理适应是必备的重要条件,而和谐劳动关系对其条件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在细致分析劳动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基础上,从社会环境营造、企业职责界定及政府功能发挥等方面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  相似文献   

2.
王燊成 《东岳论丛》2023,(5):130-136
作为一项新兴的制度设计,就业救助既将就业延展至社会救助,也将救助内嵌至劳动力市场,逐渐成为激活贫困者内生动力、盘活劳动力市场以及应对福利给付与就业参与“二律背反”的重要选择。在中国,就业救助秉承“自食其力”“不劳动者不得食”中华文化理念,经历了松散式政策措施与专项社会救助制度两大演变发展阶段,在内容上渐趋完善并形成了三种典型的救助路径。不过,现行的就业救助制度效果有限,存在两方面短板不足:一是定位的双重偏差导致独立性缺失,二是内容的粗放式设计造成供需瞄准不足。新时代,就业救助制度可以在两方面实现路径优化:一是理顺就业救助的制度定位,促进社会救助政策与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有效衔接;二是实现内容的精细化设计,促进救助需求与政策供给的精准匹配。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唐山市阳光工程培训的现状,对唐山市180个农村劳动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农村劳动力参训前与参训后月收入差异不显著,且实际转移就业率相对较低;农村劳动力的学历、职业资格与用人单位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相对较少;参与培训人数与潜在培训市场有差距;受训者对培训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对于其是否促进就业的看法并不一致。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培训机构和政府部门这两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可鉴之资。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两个大问题:一是劳动力本身素质影响了劳动力转移,如文化素质低、技能少且单一等。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如剩余劳动力转移没有长期系统的组织等。应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拓度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尽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农业剩余劳动力更多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当前,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缺失显性化,用国家正式制度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特点,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战略思路及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出台的三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强调“三农”问题,都在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减少农民,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原有土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通过发展县域、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逐步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初具雏形,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中国农村,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转岗技能普遍缺乏,这些情况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也制约了转岗层次的提高,因此政府应尽快完善农民工转移培训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用人单位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有效供给,培训机构尽可能降低收费,吸纳尽可能多的人参加培训,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大大改善,顺利实现转移就业,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重庆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以及对经济社会、劳动者本身带来的积极作用,在分析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模式和影响因素基础上,总结了重庆市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具体做法,并对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提高就业竞争力、劳务经济步入市场化轨道、保障农民切身利益、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对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溯源与研究进展,以山东省309名农村女性作为研究样本,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规律,并提出应改变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加强农村女性义务教育的监管工作、职业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村转移女性劳动力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打造本地区特色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品牌;创造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的配套机制;营造男女共转创业的社会环境,以加快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0.
董建才  李广杰 《东岳论丛》2005,26(1):106-110
“十五”末和“十一五”期间山东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很大。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增长量大于需求量,劳动力总量过剩问题将一直存在;劳动力派生供给造成的就业压力大于新增劳动力产生的压力;就业压力向城镇集中;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面对就业压力,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确立经济发展与就业并举的发展方针、“四个突出”的发展政策、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要通过优化社会政策选择、创造扩大就业的良好条件与环境,其中主要的是加速城市化进程、深化户籍改革、完善社区功能、强化就业管理和公共就业服务;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新形势、新特点、探索实施符合省情的五大就业促进战略,即灵活就业战略、就业能力提升战略、创业激励战略、国有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稳妥分流战略、城乡就业统筹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战略。  相似文献   

11.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使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不断增加的农村后备劳动力能够有序转移流动,顺利实现充分就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所导致的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就业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发展后继乏人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需要从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转移就业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2.
在制度、劳动力市场、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越来越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由多种途径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水平成为影响农村劳动转移规模和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闽西北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农业劳动力超出了刚性土地资源的有效容量,农业比较效益低下,非农产业和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内拉力,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农民自发的选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影响农业生产的后劲、计划生育、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等负效益。提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广度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建立与完善劳动力中介组织,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发展农村小城镇与返乡创业相结合,加速农村城镇化;扩大金融信贷渠道;完善农地“三权”分离机制,促进农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加强政府的服务完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人口文化素质与劳动力就业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近年来,贵州民族地区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总体仍较低,且差异性较大,尤其是劳动力人口文化素质。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促进劳动力就业在民族地区十分迫切,而其关键在于立足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及其需求来开发民族地区劳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5.
半个多世纪以来,内蒙古地区的劳动力就业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是,由于制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地区的劳动力就业与产业结构不协调状况加剧,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困难,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相似文献   

16.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其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被认为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我国现有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既包括因劳动、就业制度不合理而累积形成的存量,又包括因农业技术不断进步而形成的增量。本文提出了一个内生农业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和发展模型并以此来分析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和发展趋势,为制定长效的劳动力转移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民工潮、民工荒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则是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从我国的情况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城乡分割的制度性缺陷、非农就业岗位的不足、政府履行职责的相对被动和农民自身的一些问题。要化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矛盾,必须做到拆除阻碍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制度壁垒,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政府的引导,以及适度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和反向制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80年代中期以来对长三角的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的劳动力转移,如果不积极地加以引导,下决心提高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极有可能成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新时期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加速农民非农化,扩大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障碍因素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制度改革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等,以加速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海涯 《兰州学刊》2010,(12):221-224
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对加速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立足于平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状及流动状况地深入分析,阐述了制约平凉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因素,并提出了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