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致新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中西方文学中的主人公简·爱与莎菲,是两个富于新质特征的女性典型形象,她们争取人格独立平等、向往灵肉一致之爱、要求理智控制情欲等思想性格特色,超越了传统女性的精神内涵,标示了现代女性的情爱理想和价值取向。虽然她们所昭示的妇女解放的出路还比较朦胧、迷茫,但其作为先躯者筚路蓝缕的开辟之功,是不能抹杀的。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简·爱》和《莎菲女士日记》成为中西方文学中女性争取人格独立、呼唤平等之爱的最早的“独立宣言”。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著名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主题,分析了门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小说中的象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丁亚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19世纪末,易卜生的剧本《玩偶之家》在挪威、伦敦正式上演,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决裂出走时的关门声在全世界回响。40多年后,鲁迅小说《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也在喟叹多次后默然离开家门,跨出永远离开丈夫的艰难步伐。这两位女性,都剖有过幸福的家庭生活,最后却都走上叛逆出走的道路,究竟是什么样的旋风倾覆了他们的生活之舟呢? 1 “我是一个人,…至少要学做一个人”,这是《玩偶之家》中女主人公娜拉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非人”地位后而发出的呼喊。挪威位处于欧洲边陲,经济发展较慢,直到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才开始活跃起来,西欧文艺复兴时代对于“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人”的呼唤,此时才在这儿得到回响。娜拉便是这样一个要唤回自我并要求独立的地 相似文献
4.
李萍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4):91-93
中国现代文学家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就已经开始了,创造出子君、莎菲、陈白露等一系列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她们的觉醒和抗争,表达了女性们要求个性解放的真切呼声。然而,她们无一例外的悲剧结局,循环重复着"堕落"或者"回来"的生命程式,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新女性个性解放道路的思索。笔者拟从子君、莎菲、陈白露这三位女性的人生悲剧入手,通过分析她们的个性特征和生活背景,总结其共性,从而探索中国现代妇女解放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黄艳芬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61-64
自传体小说由于兼容小说和自传的语调,成为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一种较普遍方式,女性小说家们通过自己的自传体文本,不仅用自己的个体经验表现了时代生活,而且也展示了对独立人格精神的追求。通过对中国女性自传体小说主要创作的考察,发掘出女性独立人格精神从确立、构建到迷失重建的复杂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晓萍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一九二三年冬天,鲁迅以《娜拉走后怎样》为题,向北京女子高师的学生们作了一次著名的讲演,以易卜生并未解答的娜拉走后的状况为题,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鲜明地提了出来,进而作了深刻的回答。鲁迅鲜明地指出,娜拉走后“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便是回来。因 相似文献
7.
杨姿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6)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传世名作,也是丁玲深入思考女性命运的文本记录.作者根据现实和历史对女性的扭曲及误读造成的伤害,深刻反省女性解放道路上的主观及客观阻碍因素,第一次实现了女性使用独立视角认识自身和他者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8.
陈静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5,21(2):94-97
本文从叙事伦理学的角度观照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在现代自由伦理叙事中凸显了鲜明的女性生命意识。具体体现在:第一,女性个体生死意识体验及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反思;第二,灵肉相契的生命感觉追求和爱欲诉说。小说文本对女性生命意识的自由自觉表达在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自由伦理叙事的范本 相似文献
9.
黄艳云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2):82-83
在《玩偶之家》和《伤逝》中,两位大师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塑造了两位新女性娜拉和子君。她们追求妇女个性解放,喊出了妇女的独立宣言,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0.
陈徽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31-36
基于历史理性批判,康德确立了人类社会弃恶扬善的进步信念,使其道德哲学、社会历史观与自然的目的论实现了内在的统一,同时他的关于自由、平等以及独立等人类基本的法权政治思想之探讨也展示了其在一些对于人类来说具有普遍意义问题上的深切关怀.这些思想不仅演化为此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精神,而且也对现当代西方法权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程南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5):100-101
本文通过公司这一市场化大生产载体的统摄,以公司引发的法律关系为主线,阐释了民法对公司取得民事流转主体地位的调整,只关注了平等主体间的关系,却忽视了公司内部关系制度构建。而针对公司发展、民法调整不足应运而生的商法,依托对公司本质的认识,形成了较完整的有关公司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作品《简·爱》的剖析 ,尤其是对简·爱的爱情观、婚姻观的剖析 ,充分展示了简·爱——这位维多利亚时期的妇女解放的代表走向自由、平等发出的呐喊。 相似文献
13.
王晚霞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4,(2):34-36
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于人的生存问题做了很多深刻且有意义的探索,关于人的依附、或是独立的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尤其值得反复思考与诠释。这段相关的论述是这样的: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靠别人恩典为主的人,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从属的存在物。但是,如果我不仅靠别人维持我的生活,而且别人还创造了我的生活,别人还是我的生活的源泉,那么,我就完全靠别人的恩典为主;如果我的生活不是 相似文献
14.
15.
崇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界因为受到伯林的影响而把贡斯当视为消极自由的提倡者,对贡斯当的自由思想产生了重大误解.贡斯当固然论证了个体独立的权利是现代自由的主要特征,但同时对现代个体自由的弊病如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予以了深刻剖析.他认为在面对现代自由的问题时,首先要从现代平等和自由的道德正当性对其进行审慎的辩护,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开掘现代自由如思想自由、宗教自由,特别是政治自由的积极意义,为个体权利提供有效保障的同时努力克服现代个体自由的弊病和现代性的危机,进而实现个体的完善.对贡斯当自由思想的思想史研究有助于澄清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界在自由问题上的理论和历史误读. 相似文献
16.
陆文采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4)
丁玲是善于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具有鲜明的个性,倔强的灵魂。在探索人生的道路上,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并且往往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不是发出叛逆的呼喊,就是向因循守旧的思想,进行无情的斗争。她笔下的女性常常是在女性的温柔里蕴育着倔强的灵魂,狂暴的热情里又有狷傲和任性,对未来美好热烈的追求中又满怀着浪漫的诗情。探讨丁玲笔下的这些女性形象,无疑有助于我们理解丁玲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华惠芳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9,(4)
胡适为妇女解放所作的思想启蒙主要是从三个层面鼓吹平等,即妇女社会位置的平等、妇女人格的平等和妇女选择社会职业的平等;实现平等的途径是接受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文化教育和“学做人的生活”教育。为实现这两点,胡适提倡大学开女禁。胡适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源自三个方面: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学说、易卜生主义以及他留学美国的经历。 相似文献
18.
游友基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二十年代末,上海某杂志要出版女作家专号,向丁玲约稿,丁玲拒绝道;“我卖稿子,不卖‘女’字。”不管作家的意愿如何,“女性文学”接纳了丁玲的创作。判定作品是否属于“女性文学”,主要看其是否具备女性文学的特征。女性文学的特征绝非阴柔之美等表层形态,主要在于表现“女性意识”的内在底蕴。丁玲“不卖‘女’字”,正曲折流露了她感觉到自己与男性的性别差异而企图与男性作家一道驰骋于文坛的愿望,这正是女性争平等、争人格、争自主的意识的流露。 相似文献
19.
朱义禄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提倡思想自由、要求社会平等、呼唤独立人格,是五四时期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方面,都是围绕着天赋人权论而展开的。人权的提倡,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潮演进的必然结果,且在五四时期发展为民主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20.
张红萍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4):80-85
蒋庆所谓的《只有儒家能安顿现代女性》一文引发舆论哗然。文章从女性主义立场与视角出发,在对儒家女性观及儒家对女性的规约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儒家女性观是限制与束缚女性的伦理思想,是男权社会以牺牲女性利益而满足男性家庭利益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儒家女性观一贯损害女性利益,完全不适应现代女性的需求,所谓的“只有儒家能安顿现代女性”显然是荒谬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