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全面、系统而又科学地论述北京历史面貌的大型学术专著《北京通史》,开始出版发行。十卷本《北京通史》,资料翔实,结构宏大,全书三百余万字,内容丰富,记述完备,系统完整,是一部纵贯北京古今的大型史学专著。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通史课题编写,曹子西主编。目前,已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了其中的第一卷《远古至魏晋北朝卷》(曹子西、王采梅、于德源撰著)和第三卷《辽金卷》(王玲撰著)。其他各卷,今明两年陆续出齐。《北京通史》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列入“北京社科规划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是北京市史学研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
北京作为当代中国的首都,有它特殊的地位. 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它独具的特色. 北京作为发展中的现代大城市,在国际交往中日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引起全世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这种形势向我们提出,北京应当有一部全面、系统而又科学地展现它历史面貌的大型学术专著.因此,北京社会科学院 (原称所) 于1978年8月创建之初,即设立了历史研究室 (现改称所),提出了研究和编写北京历史的问题.算起来,至今已经整整十年了. 当时,我们的主客观条件都比较差,要编写《北京通史》并非轻而易举.过去的北京地方文献不少,但大多是传统方志的体例.如何突破方志的框框,用现代科学方法,再现北京历史发展的客观面貌,从中找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它需要从资料、理论、方法、队伍,乃至于物质条件等方面逐步积累和准备.经过十年的努力,《北京通史》十卷编写构架的具体方案,在学术顾问、特约编审会议上,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审议和确认.目前,有两卷书稿已经付梓,其它各卷也将在今明两年内陆续完稿.  相似文献   

3.
《北京通史》课题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六五”、“七五”期间的科研项目,也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院级重点项目。经过该课题组全体成员近十余年的共同努力,已陆续收集、整理、编撰、出版了一批北京史研究资料专书和专门学术论著,《北京通史》十卷本也已基本完稿。《北京通史》第一卷《先秦至魏晋北朝卷》和第三卷《辽代卷》已公开出版,第四卷《金代卷》和第五卷《元代卷》正在排印,第六卷《明代卷》、第七卷《清代卷(上)》、第八卷《清代卷(下)》、第九卷《民国卷》和第十卷《当代卷》已经脱稿,第二卷《隋唐五代卷》即将完成。为了介绍这项系列科研成果,兹将1988年12月26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北京通史》编撰工作研讨会”上,由《北京通史》课题组长兼该书主编曹子西、副组长王玲、魏开肇等人所作的汇报,该书学术顾问侯仁之、单士元和特约编审戴逸、何兹全、徐苹芳、彭明、林甘泉、刘北汜、于杰、赵其昌、陈述、陈高华、许大龄等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载,供中国地方史志、区域史、城市史、都城史工作者、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 1988年12月26日,我们院召开了《北京通史》编撰工作研讨会。到会的各位专家对《北京通史》的十卷目录框架进行了讨论,对全书的构思和我们以往所作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不少宝贵建议和具体修改意见。会上所提的问题,有的我们曾经有所考虑,已经在具体工作中逐渐解决,有的引起我们许多新的思考。会后,我把这些问题做了一些归纳,连同我的想法整理为如下十条,供《北京通史》课题组各位同志考虑,并恳请各位专家继续给以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北京通史》的编撰工作和思路曹子西(《北京通史》主编、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史研究会会长)一、编撰工作简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撰的10卷本《北京通史》,已经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公开出版。分担各卷撰著的北京通史课题组成员共有14人,即:第1卷的曹子...  相似文献   

6.
<正> 北京社会科学院承担的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六五"、"七五"规划项目《北京通史》研究,已近十年.自一九八七年进一步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资助之后,研究工作取得大步进展.目前,已出版《北京史研究资料丛书》三集,另两集正在印刷中.《北京历史纲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史学正处于衰落状态中。衰落的具体表现是:一、建国近四十年还修不出无愧于古人的大型清史、中华民国史、甚至中国共产党史等等;二、史学研究队伍的日益萎缩和退化;三、治史的功利化。衰落的原因,在史料学派主要是研究方法的封闭性;在史观学派主要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受到种种特定的历史局限,导致了理论本身的扭曲、变型。本文回顾了当代史学取得的重要成绩,并对当代史学做出了展望。作者提出,在改革、开放的大趋势面前,史料学派、史观学派有广阔合作的条件,史学工作者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而文化史研究可补传统史学之偏失,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是一个急待重建和深化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用整体史观研究世界史在我国刚刚起步。作者认为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新著《世界通史(中古部分)》,注重考察各国各地区之间历史的横向发展,把握世界历史的运动趋势,可以称作用整体史观研究世界通史的力作。作者对该书所涉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认为,从整体上看,民族大迁徙揭开了世界中世纪史的序幕,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对立和冲突是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因素。由于民族迁徙所造成的东、西方的巨大差异对近代文明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资本主义在西欧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是许多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结果,对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而不能用抽象的、超历史的历史哲学原理去推导。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谈迁倾注毕生心血编纂了一部反映明朝历史的编年体史学巨著——《国榷》。为弥补史料不足,使《国榷》成为信史,自顺治十年十月至十三年二月,谈迁在北京进行了为期两年半的学术活动,搜集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史料,不仅订正了《国榷》记载的错误,而且补充了大量资料,尤其弥补了崇祯、弘光两朝史料的缺失。谈迁还撰写了《北游录》,是研究清朝初年北京历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中国的通史著作之源可追溯到《竹书纪年》和《世本》,然而较为全面反映通史特点的著作则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古代西方的普世史著作始于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埃浮鲁斯.然而,无论中国的通史观念,抑或西方的普世史观念,均早于史著的出现.因此,研究中国通史和西方普世史观念的形成过程,对于深入认识其各自所具有的特点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姚君喜 《社科纵横》2004,19(3):101-103
国内不乏对西方美学史系统研究的著述 ,但都不是非常系统和全面。由蒋孔阳、朱立元先生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 ) ,堪称是目前国内最为系统和完备的一部西方美学通史的著述。该著从独特的美学史观出发 ,立足于现代视界 ,以其宏大的体系和缜密的结构 ,构筑了一部活的西方美学通史 ,本文将对该著独特的理论视界和美学史观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2.
<正> 侯仁之(北京大学地理学系教授、北京史研究会名誉会长): 我开始对北京这个城市发生兴趣已经六十年了,中学生时代来到北京,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当时不知道如何认识这个城市,只是凭感触。系统地认识这个城市的发展,求助于史学家很多。我期待《北京通史》这部书早日完成,先睹为快。我有一点期望,就是大家协作,成一家之言。这是全书问题,希望能贯彻这个思想。提一个小具体问题,书中引用的原始资料,要指出来源。一个大的具体问题,是希望这部著作能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为今天的建设作参考。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就是没有  相似文献   

13.
北京史研究的丰硕成果──《北京通史》学术座谈会纪要编者按:一部系统完整地研究北京历史的大型学术专著──《北京通史》(全十卷,共330余万字),最近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部分历史专业研究人员组成的课题组,经过十六年的不懈努力撰...  相似文献   

14.
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北京史专业学科的建设张文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十卷本《北京通史》是本市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和“八五”规划课题的重大科研成果。这一规模恢弘的研究成果是科研人员、规划管理人员和出版社通力合作的结晶。这项历时数载...  相似文献   

15.
兴衰沧桑系中华──读十卷本《北京通史》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我生在北京,算是北京人,因此《北京通史》的出版,使我感到特别欣幸。记得五十年代的时候,我学俄文,曾看过莫斯科市史;是厚厚的大本。当时我就想,中国的首都北京也应该有系统...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日益重视,各地涌现出纂修地方史志的热潮,上海、浙江、山东、四川等地的大型地方通史系列相继问世,各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地方文库也正在推出。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一个传承悠久的文明大国的首都,北京更需要一部能够反映时代气息、集北京历史文化研究之大成、与文化中心地位相称的代表性著作。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通过多年来的学术成果积累以及队伍建设能提供扎实的学术支撑,修撰一部《北京断代史》可谓正当其时。2012年12月8日上午,《北京断代史》纂修工程启动仪式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举行,到会指导工作的中共市委副秘书长傅华代表市委宣传部鲁炜部长对与会者表示感谢,就如何编写  相似文献   

17.
关于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实质是普遍史观和特殊史观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立足于世界历史的视角,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思考和建构,经历了一个从普遍史观到特殊史观的过程;而从俄国革命所提供的“俄国道路”与“俄国方式”到斯大林的社会发展“五形态说”,恰恰经历了一个从特殊史观到普遍史观的回归。在建构中国史观的过程中,中国历史发展模式和现实发展经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和晚年东方社会思想以及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启的“俄国道路”和“体制嬗变”是三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8.
黄静 《求是学刊》2002,29(2):108-113
张荫麟是近代著名学者 ,在史学方法论和历史哲学上均有建树 ,对于中国通史的编撰提出了独到的理论和认识 ,对通史撰述的意义、笔削的标准、用以组织史料的范畴等问题作出阐发 ,其通史理论的实践———《中国史纲》在体裁形式、历史见解及历史文学方面都取得了高度成就  相似文献   

19.
据苏联《历史问题》杂志1983年第5期报道,苏联科学院通史研究所和“史学史”科学委员会于1983年1月31日至2月2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全苏历史编纂学大会。会议专门讨论了西欧和美洲国家史学发展中的马列主义影响问题。出席大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所的学者。“史学史”科学委员会主席M.B.涅奇金娜和通史研究所所长乌达利佐娃在大会上致了开幕词。在全体大会上,巴加图里在“马克思揭示了唯物主义史观”的报告中指出了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20.
世传章悖所言“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一语,并不见于宋人所记的有关原始史料,仅出自元人所修《宋史·徽宗纪》之“赞”语.明人《宋史纪事本末》最早将此语及其关联史事演绎为历史场景,后被清人《续资治通鉴》所沿袭并固化为史料,使得相关观念一直流传至今,体现了史家对史料文本主动改造以适应道德化史观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