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积累学习经验,并达到学以致用,“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据此,在习作教学中,笔者始终注重课文引路,紧扣训练点,见缝插针,读写同步,适时训练,扎实有效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作文,落实读写目标,让读写比翼双飞。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将读写有机结合,在读中探写,在写中求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和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那么,究竟如何在课堂中使读写“合璧”,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以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这个阵地,充分利用教材,落实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语文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发展学生语言,训练学生思维,提高认识能力的主要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同读写训练相结合、语文知识同写作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足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表达形式,是学生获得读写知识,训练读写技能的重要源泉,对学生的语言规范具有引路的作用。基于以上认识,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开发文本资源,选取教材中蕴涵着的读写互促的结合点,引导学生适时借鉴、移植内化为自己的习作素养和技能.让课文阅读成为学生习作练笔的“黄金搭档”。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贯穿的是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生活,时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课堂上有步骤、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用好课文范文,积累作文素材,用心感受生活,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产生写作的兴趣,从而达到“我手写我心”,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作文是用文字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综合训练的重要方式,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创造力,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小学作文既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实践.也是培养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大学乃至终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础。小学作文教学应当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逐步提高观察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语文素养。根据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本文就指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出几点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复杂的环节。尽管广大的语文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现状仍不容乐观。作文教学设计缺乏统筹安排;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严重脱节;传统的作文教学法与作文批改法存在着“误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的对策是:整体安排,系统化实施作文训练;重声、突破,序列化实施作文训练,反馈信息,综合化实施作文训练。以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正确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学语文,不单单是能读懂文章,还要学会写文章。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单纯依靠课本上每学期八次的习作训练,是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如何既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又使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同志也说过:“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这些年,我开始在教学中进行读中学写的尝试。我为每篇阅读课文找到一个“读写结合训练点”,在课堂上尽量为学生创造练说、练写的机会,力争每节课都让他们练练笔。实实在在,轻轻松松坚持下来,还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由“怕文”到“乐文”,习作水平明显见长。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叙事状物。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每教学一篇课文,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语言学习这个本体目标,通过多样的形式活化教材文本语言,即变课文静态的语言文字为动态的语言文字,以生动地感染学生。下面笔者以《画风》(人教版二下)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活化”文本语言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然而当前的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作文教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投入的精力最大,但对提高学生作文实际水平的帮助却不大。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积极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作文训练中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12.
面对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语文老师拼命叫唤作文教学不知从何处入手,可老师们却忘记了最佳的作文教学切入点——课文。课文是经过众多权威专家多次审核才精选到语文书中的经典美文,是小学生学习写作的最佳范例,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最有力的媒介。  相似文献   

13.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高考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作文,一听到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  相似文献   

14.
民族需要创新精神,时代呼唤创新人才。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加强积累是前提,拓宽作文训练时空是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关键,优化评价手段是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标下组织学生口头作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学习技能上还可收到语言积累训练、心理素质训练、完形训练之功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定期检查、实时评讲评分、定期对比语文学习效果等配套质量跟踪措施.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广大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精心施教,不断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许多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浓,作文水平难以提高,这是中学作文教学中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那么,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在哪里呢?我认为,应该是从“诱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引导学生求新立异”上进行教学和训练。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和读文教学一样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的训练。学生的识字、写字、遗词造句,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的能力如何,在写作训练中都经受检验,也得到锻炼。《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作文教学既是语言训练,也是思维训练。作文训练可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从零乱趋向条理,从认识不清趋向明确,从而加深对描述的事物理解。在整个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从指导学生观察客观事物,认识社会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审题,确定主旨,选择题材和体裁,安排结构层次,斟字酌句,表达方法的采用,修改等等,都得用心思考,都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实践证明,写作训练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发展思考力,使思想条理化,使思维能力迅速提高,促进其智力发展的最有效率的训练形式。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语言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更应注重文本内部各项训练项目之间的链接。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加工、整合,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写结合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抓住阅读教学最核心的东西,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同时力求处理好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两者间的关系,读写结合,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么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于是,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一、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过去在中学语文课教学中,审美教育曾受到不应有的冷遇。那么,今天结合文学性很强的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该是理所当然的事了。然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只字未提审美教育。《大纲》规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增强无产阶级感情,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在读写能力上得到提高,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读写能力和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