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偏见现象在教育实践中时有存在,为此,通过例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学生的种种偏见及其 危害,旨在引起教师重视,并采取措施克服对学生的认知偏见。  相似文献   

2.
论司法认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认知规则是证据法上一项重要的证据规则,具有免除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与他国相比较,我国关于司法认知的规定不仅零散、尚未形成体系,而且存在许多认识性的错误。我们认为,司法认知规则的运用紧密联系着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对司法认知规则的涵义、司法认知与相关免证事实的区别进行理论上的梳理极有必要;人民法院在认知过程中必须遵守合理的认知程序,以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3.
心理结构对社会集体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香港回归前,港英政府在香港建立了基于偏见认知的社会心理结构。香港回归后,由于西方势力的介入及反对派的长期错误引导,香港在文化教育层面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华文化相疏离,港人对内地的了解和融入存在诸多障碍。从后殖民主义和社会心理学视域来看,香港社会需要制定相应的教育、文化和民生保障方案,在集体心理认知层面打破以文化偏见、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偏见以及身份认同偏见为主要要素的“后殖民”心理症候结构。  相似文献   

4.
自信息论出现以来,其应用已经不仅局限于通信领域,还深刻影响了很多其他的学科,也包括心理学在内.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不少关于心理学与信息论相关联的文献和书籍.信息论的数学方法,满足了心理学对于精细、数量化研究的需求而受到广泛的欢迎,且跨学科研究范式已经成为现在研究的一种新趋势,得到越来越多应用.本文旨在通过模型这种...  相似文献   

5.
交际意图的动态认知过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意义的理解和交际意图的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言语交际的实质是意图的交际。从动态认知的角度探讨交际意图传递的特征,有助于促进对明示交际活动的机理的理解,加深对交际活动自身具备的关联原则的认识。从交际意图的动态认知过程角度来考察言语交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司法认知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司法认知是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就其实质而言 ,司法认知是对于一些“不证自明的事项”的认定方法 ,也是各国法律所公认的证据法则之一。我国立法未能给司法认知一个独立的和应有的地位 ,在某种程度上用举证责任的分担来涵盖与替代司法认知的作用 ,导致了司法认知理论研究不深入和实践操作上的混乱。必须厘清司法认知基本问题和明确司法认知制度的具体内容 ,完善我国的民事司法认知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7.
唐丰鹤 《浙江社会科学》2022,(9):57-65+157-158
通过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来感受和思考,共情是一种不仅在认知上而且在情感上更好地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共情是公正司法决策得以可能的前提,只有具有相应的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才能真正了解双方的事实争议和诉讼请求,也只有对案情进行共情地理解,才能给出令当事人满意的结果;共情也是公正司法决策的保障,共情可以克服法官的偏见,也可以克服对弱势群体的歧视。与此同时,共情具有熟悉偏见、此时此地偏见等局限,这些偏见会导致法官决策出现偏差,对此,法官必须诉诸经验和常识,并通过学习机制来缓解或消除熟悉偏见,通过正确的共情方法来缓解或消除此时此地偏见。我国法官的司法共情是比较普遍的,就共情的具体运用来说,我国法官在产生司法共情的同时,能够恪守法律的底线,但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身份代表着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身份偏见都随处可见,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认知领域,基于“固化观念”形成的“固化身份偏见”正不断地冲击着人类的证言知识,这体现为:在“证言交易”中,听者经常会基于身份偏见而降低说者的可信度,从而剥夺后者作为知识主体的资格.对说者的不公对待严重破坏了正常的认知和伦理生态.面临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需要理性地审视人类的证言实践,以理性分析抵制身份偏见;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社会认知领域的“同感”理论来清除身份偏见的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9.
彭启福 《东岳论丛》2001,22(1):105-107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决定当代社会生活面貌的关键性因素 ,并因此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然而 ,在对科学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中 ,人们往往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 :片面强调求真而忽视求善 ;过分追求科学的“独立”和“自由” ,忽视了科学与社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是社会对科学的制约作用 ;对科学的正面效益和负面影响缺乏辩证认识 ,对科学的价值评价陷于极端 ,盲目的科技乐观主义和消极的科技悲观主义以及伪科学主义仍有影响 ;对科学的现状和前景判断不清 ,认为科学已经或正在走向终结 ;等等。消除这些偏见 ,建构起合理的科学观 ,对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经验论在性别与知识相互关系的解释上,与其知识论方案之间存在着不一致之处,这就是女性主义的偏见悖论。女性主义知识论认为,可以通过拒斥无偏见性以及重建偏见性和客观性来消解偏见悖论,但是消解偏见悖论的关键在于取消根植于悖论之下的理论预设,即影响科学研究的偏见必须为那些容易产生真理的纯粹的认知因素所代替。女性主义知识论者进而认为,不是所有的偏见在认识上都是不好的,有些偏见是认识的资源,有些偏见则是错误之源。  相似文献   

11.
郭小冬 《阴山学刊》2005,18(2):111-115
司法认知规则是证据法上一项重要的证据规则,具有免除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与他国相比较,我国关于司法认知的规定不仅零散、尚未形成体系,而且还存在许多认识性的错误,因此通过对两大法系相关规则的介绍,以期对我国司法认知的确立与完善提供有意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口译过程通过各项复杂的任务充分协调而完成,这些任务包括:听辨理解、记忆、笔记和表达,这几个任务都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即接受信息、存储信息、识解信息和转述信息的信息加工过程。在口译过程三种模式的基础上,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析口译过程的各项任务是如何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阅读理解过程是读者对阅读材料中的明示信息进行推理并获取作者交际意图的动态过程。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依据阅读材料进行关联性程度最大的逻辑推理并得知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着眼于整篇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作者真实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4.
法律规定与案件之间不是单一的符合关系,把法律规范运用于具体案件的司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充满了变数的过程。司法过程的不确定表现为其动态性、反复性和裁判结果的非唯一性。动态性表现在司法过程是法官与当事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不稳定的动态过程;司法过程的反复性是指法官判案并不是经过一次完整的诉讼程序就算完结了,每一个诉讼行为都可能反复地再现;裁判结果的非唯一性表现为不同的法院或者不同的法官对同一个案件作出的判决结果可能不尽相同,尤其是对于疑难案件。  相似文献   

15.
运用修订后的布卢姆目标分类体系构建第二语言能力表现行为框架,基于认知过程维度,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表现进行系统和直观的描述,同时,借助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能力表现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能力表现行为框架,设计相应的任务样例;旨在探索出一条将目标、教学和测评一致起来路径。本研究对基于认知过程维度的第二语言能力表现行为框架进行了界定,对框架的功能和适用范畴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析英语词汇的多义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手段主要是隐喻来实现的。传统的词汇教学忽视了多义词内部各个义项之间的认知联系,教师引入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词义与词义之间,词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论E·阿伦森的认知失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心理学中,认知一致性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理论,其中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纽科姆的认知均衡理论、奥斯古德的认知和谐理论以及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除此之外,美国心理学家E·阿伦森在他的《社会性动物》一书中也渗透了自己的认知失调理论观点,并借此研究和解释了很多社会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认知理论的视角探讨了二语习得过程,分析注意、记忆和重构这三个主要认知因素及外因影响认知因素对二语习得效果的影响,并提出认知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启示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的方法探讨认知语言学和翻译的相关性,积极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相关成果,阐明了认知语言学下的翻译对传统的翻译观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语用预设选择的认知机制及其选择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预设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其多维性决定了它既是一种语言选择,也是一种交际手段和交际策略。预设的选择与人们的认知框架转移有关,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预设选择和运用预设选择策略来产生积极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