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万明 《领导之友》2012,(10):34-35
曾国藩是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完美典范,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令人注目的影响。中国现代史上最为著名的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推崇曾国藩。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后来他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是一个"办事兼传教之人"。蒋介石说曾国藩"足为吾人之师资"。国学大师章太炎说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  相似文献   

2.
史哲 《领导文萃》2006,(11):57-61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话本出自蒋介石的老对手毛泽东之口,但蒋介石却实践得更早。从东征、北伐、宁汉对立、军阀大战,直至“剿共”初期,蒋介石凭借其在军事上的显赫战绩,树立了个人的威望,并由此渗入党政权力核心。当然,这并非完全属“枪杆子”之功。蒋介石的传记作家布莱恩·克罗泽这样评价蒋介石,在军事谋略上,他受过良好的训练,而且久经沙场,不过与他在战场上的建树相比,他最大的天才是搞阴谋政治。事实上,蒋介石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出了足够的才能。尤其是在1926年以后,他在国民党不同派系之间,在各个军阀、各种势力之间,甚至是自己身边的…  相似文献   

3.
光明 《决策探索》2005,(4):94-95
他从日本来,欲刺蒋介石……蒋介石怒言:“他搞‘台湾独立’.我搞掉他的脑袋!”……  相似文献   

4.
师永刚  张凡 《领导文萃》2011,(20):52-55
1903年,蒋介石进入奉化县城的凤麓学堂,接受新式教育。他在县城的照相馆里拍摄了自己的第一张个人照片.17岁的蒋介石稚气未脱,面容清瘦。衣着仍为旧式的大对襟棉服。次年蒋介石转往箭金公学,亦有照片留存。  相似文献   

5.
唐仁 《领导文萃》2013,(2):85-88
60多年前.蒋介石败走台湾。凭军队人数、武器装备、经济实力……他哪方面不超过中国共产党?可是,他最终成了一个失败者。面对失败,蒋介石是如何检讨的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波澜壮阔,产生过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其中,蒋介石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位。蒋介石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还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命运。长期以来,对于蒋介石的历史评价.要么妖魔化,要么神化。那么,真实的蒋介石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曾经做过哪些事情?让我们看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天石先生所作的评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刘秉荣 《领导文萃》2007,(10):129-132
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生前极端奢侈,死后也要奢葬,而且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选择自己的墓地。蒋介石虽自己标榜革命,然在继封建帝王之衣钵上.毫不逊色。1946年,蒋介石以抗战英雄之态还都南京后,就开始着意选择自己的墓地了。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40年代初期,正值日本侵华的最疯狂时期,蒋介石写了一本书,名为《中国之命运》,关于中国过去的"耻辱"与未来"重建"。但他更应该把这本书定名为"我的命运"。他看不出自己的命运与这块他统治了20多年的辽阔、散乱、贫穷的土地的命运有什么区别。蒋介石于1975年因心脏病在流亡地台北病逝,终年88岁。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还抱着他那神圣的幻想:中国终将按照他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平生恨别人擅权,对身边人员更是防范甚严。蒋手下曾有一名得力助手杨永泰,此人是旧政学系首领,精明干练,满腹经纶,1930年,由国民党元老张群推荐给蒋介石。蒋杨相见,大有恨晚之慨。很快,杨永泰就被破格提拔为军事委员会秘书长,成为了蒋介石首席智囊。杨永泰对于蒋介石贡献最大者,莫过于他提出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剿共"战略。  相似文献   

10.
窦应泰 《领导文萃》2013,(21):56-58
1975年4月4日清晨,台北天气平和。 蒋经国又像往日那样.驱车从大直的七海官邸来到福山脚下的士林,依旧惯例向蒋介石请安。当他走进二楼的一间卧室,发现蒋介石已经早早地起床了。  相似文献   

11.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3,(1):130-131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哈佛学者陶涵曾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政治参赞.他整理引用由美国胡佛研究院所藏、蒋介石自1915年起54年间坚持写就的一千万字亲笔日记而写成本书。  相似文献   

12.
枫叶 《领导文萃》2008,(19):65-70
蒋介石年轻时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养成了许多坏毛病。1919年7月24日,他回忆辛亥革命时的个人经历,在日记中对自己写下了“荒淫无度,堕事乖方”的八字考语。由于这些坏毛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朋友们不大看得起他。1920年3月,戴季陶醉酒,“以狗牛乱骂”,蒋介石一时激动,闪过与戴拼命的念头,但他旋即冷静下来,检讨自己:“彼平时以我为恶劣,轻侮我之心理,  相似文献   

13.
岁月不饶人,蒋介石为了儿子的接班问题,可谓煞费苦心。到台后,蒋看到他的部下亲信在解放战争中纷纷投降中共,愈觉军政要员并不可信,传子之心更加迫切。  相似文献   

14.
魏鹏程  孙冬 《领导文萃》2009,(12):52-55
蒋介石的一生中有不少追随者,他们为之出谋划策,出生入死。那么蒋介石究竟用什么办法让这些人为之效劳呢?在其尚未发迹的时候、在其上升发展之时,在其飞黄腾达之际,境况不同,蒋介石所使用的方法亦有变化。  相似文献   

15.
陶涵 《领导文萃》2012,(1):53-54
蒋经国出生后,蒋介石并没有初为人父的欣喜。直到大约蒋经国10岁时,蒋介石有了改变,对这个儿子开始关心。1920年初,蒋介石回到奉化,亲访他的老师顾清廉,央托他协助教导蒋经国。顾清廉受托前往溪口,花时间了解蒋经国的  相似文献   

16.
1948年4月14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了一张蒋介石在南京丁家桥国民党中央党部礼堂主持召开会议的照片。照片上蒋介石站在主席台中央,主席台后排右侧,与蒋介石仅两人之隔的一张小条桌上,一男一女两位速记员,正埋头将蒋介石的话变成一个个速记符号。靠蒋介石近些的那位年轻女速记员,就是抗战期间由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被我们今天称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沈安娜。  相似文献   

17.
"一切组织宣传训练皆比不上共党" 红军长征以后,蒋介石仍然紧迫不舍,极欲迅速灭之于关隘险途.1934年11月,他两次在日记中写道"兜剿湘南主力""不可差过剿匪成功之大好机会".在他看来,红军已成了"残匪",因此,拟"进剿方针先使其被围","以封锁之"为"围剿穷寇与堵截残匪之原则".然而,无论他如何想方设法,每每都不能令...  相似文献   

18.
纪彭 《领导文萃》2012,(18):60-65
蔡廷锴一生都是一个夹缝中的军人,他一腔热血,常报国无门。在淞沪抗战中,蔡廷锴虽爆得大名,但始终脱不掉边缘色彩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人大举入侵上海,打不打?蒋介石决心难下。从蒋的利益考量,丢失东北并不心痛,可上海乃是他统治核心区,乃"必守之地",冲在前面跟日本人死磕的,也并非自己的嫡系部队,而是十九路军。蒋介石自然乐得日本人消耗掉粤军势力。如此便成就了蔡廷锴和蒋光鼐抗日名将  相似文献   

19.
方永刚 《领导文萃》2008,(12):59-60
1927年8月.蒋介石突然宣布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离职下野。此后,国民党各个派别之间,你争我夺,闹得不可开交。蒋介石则抽身局外,隔岸观火。不久,由于局势更加动荡不安,在一片请蒋介石复职声中,蒋介石东山再起。  相似文献   

20.
张治中是蒋介石的心腹,多年追随蒋左右,处在众多文武高官的注目之中。1949年6月26日,张治中发表《对时局的声明》,蒋介石在台北听到后摇头叹息:"别人背叛我犹有可说,文白竟然如此!"一言道出蒋、张关系之深。竭力为蒋排忧解难张治中的机要秘书余湛邦说:"(张治中)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人物。他的主要矛盾在于:一方面和中共有长期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与蒋介石血肉难分;既一贯主张联俄联共,又同时为国民党右派政治路线出力;政治上既有自己的主观愿望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