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徐志摩虽然处在不同的文化圈 ,但他们的作品在叙事角度、文体风格方面有着惊人的相合之处。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主要通过人物的有限视角进行叙事 ,《幸福》就是通过女主人公贝萨的有限视角再现了她对人生的幻灭。徐志摩的短篇《浓得化不开》(新加坡 )也是通过人物廉枫的有限视角透视了他孤独悲哀的心境。曼斯菲尔德和徐志摩的作品在文体风格方面也极为相似 ,他们的作品都以含蓄为主要特征。其实 ,二位作家创作的异曲同工之妙有着坚实的基础 ,因为早在 192 2年徐志摩就拜访过曼斯菲尔德 ,且他是中国翻译这位女作家作品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有“新闺秀派”之称。曼斯菲尔德是英国著名女小说家,被视为心理写实派作家。两者间的比较研究,从现代文学时段到当下,连绵不绝。但这些比较大多强调两者具体艺术手法的相似性,而笔者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发现,两者笔下都有一个“高门巨族中说话的女人”的人物谱系。通过这一谱系,一向被禁闭的女人发出了声音,这其实是曼斯菲尔德给凌叔华最大的影响,而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又使得各自的人物谱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创作的同时也译介了许多外国作家作品,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徐志摩译介的作品体裁丰富,其中包括短篇小说,他是中国译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第一人.本文将以徐志摩译介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为主题,对其译介作描述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关于徐志摩的一封信、几条佚文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说信。徐志摩写给凌叔华的信很多,凌叔华称有七八十封。有人怀疑未必这么多,我是相信的。再多些也相信,有段时期他俩的关系非同寻常。但这些信绝大多数未得见诸于世,或许将永远散失了。幸而凌叔华在1935年主编《武汉日报》“现代文艺”副刊时,将信删略处理,以《志摩遗扎》为题披露过六封,我们才得以窥见书信的大致内容和文采。它们真是情文并茂,每一篇都是徐氏风格的散文,为各种徐志摩全集、书信集所必收。近年又披露了一封留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徐致凌短笺,新录入虞坤林编《志摩的信》(学林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再录入韩石…  相似文献   

5.
“新的声音”─—曼斯菲尔德的《幸福》付灿邦1918年8月《幸福》在英国《英语评论》发表,使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权威刊物上初露头角。两年后,她将《幸福》和这一时期的其他小说结集出版,引起轰动,成为英国文坛上“一件盛事”,受到文学副刊专栏文章称颂。 ̄①曼...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常常感受不到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却常常在海外被激起,也许很多在国外的中国人都曾体会过这种感受。我在日本就不止一次体会过,和石井先生的“较量”就是一个例子。我是去年在静岗县音乐家协会组织的一次音乐会上认识石井先生的,当时五井先生听说我是中国来的留学生,对我很感兴趣,谈话间问我一句:“你们中国有位凌叔华你知不知道?”我说:“您指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冯元君、庐隐、冰心齐名的被称为‘四大女杰’之一的凌叔华?”“对,正是她!”老先生一听我知道马上来了兴致,滔滔不绝地向我谈起了凌叔华的处女作(酒后…  相似文献   

7.
1、在二、三十年代的北平文坛,凌叔华被誉为“东方典型美人”。这不仅是对她娇妍容貌的赞美,更是对她温婉雅淡文品的称许。的确,翻开她的小说,立刻会感受到弥漫于字里行间的温婉氛围。凌叔华生长于书香仕宦之家,父亲是典型的旧式文人,曾与康有为同榜中进士,并点翰林,和京城骚客画师过从甚密。书画簪缨之族的养育,俊彦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有才华、有成就的女作家。在这争奇斗艳、各放异彩的群芳中,凌叔华恰似一朵清幽、雅洁的兰花。她“以一只善于调理丹青的妙手,提炼她需要的文字的分量,将平凡的,甚至有点俗劣的材料,提炼成无瑕的美玉”(陈西滢语)。作为小说家的凌叔华,她有着自己独特的  相似文献   

9.
曼斯菲尔德与印象主义耿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是新西兰最负盛名的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被誉为“短篇小说界的乔伊斯”和‘英语界的契河夫”。她1888年7月14日生于新西兰惠灵顿,曼斯菲尔德只是她的笔名,她的真名叫卜香(B...  相似文献   

10.
“啊,我要让我们那默默无闻的国家跃入旧世界的视线,哪怕只一刹那的时间。它应是神秘的,它应该使人惊叹。我要告诉这一切!”——曼斯菲尔德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一八八八年出生于新西兰惠灵顿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十四岁时到了英国,入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后来又回到新西兰住过两年,以后就长期留在英国,也曾因养病旅居德国、法国、瑞士等国。一九一八年她与英国文学批评家墨雷结婚。一九二三年,她因肺病客死于法国的一个休养所里。  相似文献   

11.
曼斯菲尔德与徐志摩赵友斌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1888-1923)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三十五年,却充满了浪漫的际遇,在本世纪初世界文坛上,清新、脱俗,风格独特、光彩照人。无独有偶,在龙的传人的故乡中国,也...  相似文献   

12.
女性问题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五四”时期女作家凌叔华作品的分析 ,可以看到她从两个方面对女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一、事业与家庭的矛盾。事业与家庭就女性而言比男性更加难以处理 ,但却是无法回避的。二、如何永葆婚姻生活的鲜活。这虽然是个家庭问题 ,但也是女性彻底解放的社会问题。凌叔华的探索为女性问题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袁昌英教授是我国“五四”后著名的作家和法国文学学者 ,曾和凌叔华、苏雪林被誉为“珞珈三女杰”。三人中袁最资深。她以现代主义重新创作出剧本《孔雀东南飞》 ;以满腔爱国热情投入文学研究 ,成就卓著。今年是她逝世 3 0周年 ,故全面收集了她的著译目录 ,并介绍了她的文学活动 ,以纪念  相似文献   

14.
更正     
马恒超 《金陵瞭望》2005,(20):52-52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近代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据称当年在南京,她与中国著名诗人、“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的徐志摩邂逅、结识,并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异族未了情缘。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一生毁誉参半 ,然而至今中国人还是喜爱他 ,不只是因为他的诗 ,他在文坛上的贡献和地位 ,因为他在一个古老历史的国度里展现了对“新的政治 ,新的人生”的理想执着及对信仰、真爱的热情和豁达  相似文献   

16.
《曼斯菲尔德庄园》里建构了曼斯菲尔德庄园、朴次茅斯和伦敦三个主要空间,小说在空间对比中展现出庄园的空间特性:美好舒适的生活空间、遵礼守制的道德空间、幸福的家园。小说以空间隐喻的方式层层赞美了庄园这一空间,也由此表达了简.奥斯丁最英国的思想: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英国绅士文化的推崇、对传统家庭伦理观的维护。本文的空间批评视野为理解“庄园”这一简.奥斯丁小说中最显著的空间形象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一部好的作品,其魅力是永存的,它会让人百读不厌,永远唤起人们审美的情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再别康桥》是徐志摩1928年再次到英国重游康桥后,归途在南中国海上所写。徐志摩作为中国文坛上极富有特色的“布尔乔亚诗人”,于1920年至1922年曾在英国有名的康桥(今通译“剑桥”)大学留学过二年,在那里真正开始了他喜爱的文学事业,并有过一段美好浪漫的个人感情  相似文献   

18.
凌叔华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叔华上世纪20年代登上文坛后便受到注目,鲁迅、朱自清、沈从文、戈灵、朱光潜等均有评述.在新时期,凌叔华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在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开拓了认识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及时代反思意识的视野.但研究存在不平衡的一面,这表现在研究者偏重于她早期的作品而忽略其后期作品.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女性文学史中的第一代女作家,凌叔华用手中的“生花妙笔”书写了一曲鲜活的女性生命的赞歌,从她们身上表现出了一群锁在深闺中的女性自我意识“浮出历史地表”的艰难过程以及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灵探寻之历程。文章主要就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20.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 ansfield)是英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她1888年生于新西兰首都惠灵顿,1923年客死于法国南部小城冯滕布罗,年仅35岁。在曼斯菲尔德生活的时间里,作家和评论家中普遍流行着这样一种观念,即“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已经不再胜任其职责了;其想象的世界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