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天人之辫”是先秦时期讨论的重要问题。孔孟苟虽同属儒家,但他们对“天人之辩”的不同解答,正体现了哲学的发展。孔子“天人之辩”中对天的理解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等多重含义,主张人要顺天命;孟子主张人通过“尽心”、“知性”过程,最终达到“知天”、“事天”的境界。使得儒家哲学走向了唯心主义;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吸收了《老子》、《管子》的思想,把天人关系放在了天人相分、人能够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场上,克服了孔子、孟子思想的弊端,在巩固儒家的理性精神的同时,将儒家天人关系推向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荀子天人观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的天人观既有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又有对道、法诸家的选择性吸纳;同时又体现出受到其时代的自然科学的成就之影响。与同为战国时期儒家大师孟子不同,荀子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而最终把这种思想归宗到国家的意识形态的高度,指出儒家的"礼"是治世之表,为国者应该隆礼尊贤,以尽其职责。  相似文献   

3.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孟子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天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思想,强调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由于二者的互补性,可以将二者综合起来,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即把改造自然与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片面强化人对自然的索取,又不能停止生产,以此建立起人与自然全面、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天人观在先秦哲学中颇具特色。他既主张天人相分,又归宗于天人合一。他以天人相分为出发点,从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诸方面具体论述了外在的天人合一和主体自身内在的天人合一,因此而成为先秦天人观的总结。以往学术界把荀子天人观判定为天人合一论的对立面,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荀子思想仍属于天人合一理论传统。  相似文献   

5.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先秦道家认为天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天人相分。《老子》认为天道无为且没有情感,而人道则力图有为并且追求仁义,故天人之间是相分别的。庄子一面继承《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另一面又指出以礼乐教化为代表的人类文明不仅与天道是相悖、而且还会残害事物的天赋本性,故庄子主张存天而灭人。老庄天人相分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对于现代文明而言只能吸收其积极的内核。这就是当今人类社会要充分重视天地自然的地位和价值,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乃至一体共存。  相似文献   

6.
孟子、荀子间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源自天人观上的分歧。孟子之天人合一乃个体的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荀子之天人相分为群体的人与自然之天的分离。孟子以心善言性善,认为性在心中;荀子以欲望为人性,认为性在身。在孟子,天人因道德而合一;在荀子,天人因道德而相分。  相似文献   

7.
荀子天人观新探:基于明分的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所说的天,有形上与形下之分。对形上之天,荀子的思路是天人由合而分;对形下之天,其思路则是天人由分而合。在评价荀子的天人观时,需要注意其两面性。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天人观思想主要体现在前后保持一贯联系的四个方面,即从批判"蔽于天而不知人"到"明于天人之分",进而"制天命而用之",最终归旨于"君子者,天地之参"。荀子对先秦诸子的天人思想进行了批判总结,并融合创新,为中国自然观的主体结构和格局奠定理论基础。荀子天人观的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生态整体观,"礼"事天地的生态伦理观,"以时禁发"、"强本节用"的生态资源利用观。荀子独特而又辩证的生态思想和实践操作理念对于当下的生态美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荀子》为依据,从荀子“天人相分”的思维模式出发,考察荀子天人关系视域中有关人的思想,阐发他关于天对人的存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对天应有的基本态度及“明于天人之分”思想,认为在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探究中,人是他探究的重心,而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他探究天人关系的落脚点;并由此揭示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意义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荀子的伦理哲学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和合思想,他从“天人相分”的宇宙观出发,积极探寻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并由宇宙论过渡到人生论,探究人与人、人与社会对立统一的和合关系,从而对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共生共存共利共强给予哲学伦理学意义的解说。  相似文献   

11.
荀子所谓“天”,多属自然之天.在他看来,天生万物、天道奇妙,但天道自然,并无人格意志.而且天道与人道具有本质区别,人类应该做到“知天”与“不求知天”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缺乏足够能力,亦无必要,汲汲于解释天道运行的终极根源;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福祉,人类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天道、顺应天道、利用天道.荀子有时也借天道的权威论证社会制度的合法性,为了强调礼制的作用,他甚至认为完善的人间礼制可以影响天道的运行,这显然与其天人相分的主体思想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2.
荀子的"天人有分"思想,在先秦的天人观中具有独到的贡献。他坚持以类明分的原则,厘清了不同于"天功"的"人功"、不同于"天道"的"人道",从而为确立合理的天人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准确把握后世的"天人合一"观提供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3.
荀子的伦理哲学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和合思想,他从“天人相分”的宇宙观出发,积极探寻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并由宇宙论过渡到人生论,探究人与人、人与社会对立统一的和合关系,从而对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共生共存共利共强给予哲学伦理学意义的解说。  相似文献   

14.
论沈括的"天人相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宋,"天人相分"以它独有的方式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沈括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及时地将"天人相分"思想贯彻到他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大胆实验,勇于创新,遂成为"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因此,认真挖掘沈括"天人相分"思想的深刻内涵,对于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北宋科技发展的内因与动力,不无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天人关系不仅是汉文化系统的主要问题,也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思想所具有的内涵之一。西南少数民族先民对天与人有着丰富的认识,在天人关系上表现为天人同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思想。特别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内涵,而且具有宗教神学的意蕴,为西南少数民族的信仰提供了理论支撑。这种把天地人看成一个统一的宇宙图式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观的主旨是相一致的。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天人观的探讨,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南少数民族思想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生态保护、养生理念、人生境界等方面提供了文化资源与借鉴,凸显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荀子天人论的几个问题--兼论郭店竹简《穷达以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天人论是荀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知与不求知、对庄子天人观的评价、人性定义与价值判断、对孟子人性论的评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估荀子的天人论.郭店竹简《穷达以时》关于"察天人之分"的观点,当是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渊源之一.但"察天人之分"与"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内涵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 ,哲学界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深入发掘 ,但对“天人相分”思想的真正内蕴则认识不够 ,甚至把“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尖锐地对立起来。本文认为 ,“天人相分”思想不仅内含着“天人合一”思想的积极内容 ,而且有着超越“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8.
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年,其时社会处于失序状态中,荀子思想宗旨就是重整社会秩序。重整社会秩序的理论前提是"天人相分",通过"明分"方法,从"天道"回归"人道"。"人道"包含着两个序列:第一序列是人类社会"原发阶段"。此阶段人类面临与动物间的赤裸裸的"欲"之博弈,而博弈法则就是"群",人类集合成"群",才能脱颖而出,战胜其他动物。第二序列是人类社会"后发阶段"。此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维系"群"。荀子之方式是"化性起伪",使人迁恶趋善,从而使社会摆脱混乱,臻于安宁协和的境地。因此,不论是在第一序列,还是在第二序列,"群"均是其博弈法则。在此意义上,荀子是"群"本位者。  相似文献   

19.
荀子在批判继承诸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自己的学说,而分思想是荀子的创新。分思想不仅是荀子礼学研究的主线,也是荀子思想的经脉。从"天人之分"到"性伪之分"、"礼之分",是破与立的逻辑发展过程,是"由分而一"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分"的最终目的就是"合","天人之分"、"天人相谐"、"天人合一",这就是荀子分思想的逻辑终结。  相似文献   

20.
荀子在批判继承诸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自己的学说,而分思想是荀子的创新。分思想不仅是荀子礼学研究的主线,也是荀子思想的经脉。从"天人之分"到"性伪之分"、"礼之分",是破与立的逻辑发展过程,是"由分而一"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分"的最终目的就是"合","天人之分"、"天人相谐"、"天人合一",这就是荀子分思想的逻辑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