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元代竹枝词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开文人竹枝词创作的先河,宋代在继承中发展变迁,唐宋是竹枝词发展史上的奠基时期。元代竹枝词的作者和作品都较唐宋时期大为增多,其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与唐代相似,而与宋代有很大差异。本文就此详加论述,从而勾勒出元代竹枝词创作的大体风貌。  相似文献   

2.
晚清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曾写过一百首台湾竹枝词,深受台湾巡抚丁日昌的赏识,被誉为“东宁才子”(东宁;台湾别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流传于世的仅存四十首。连横先生在《台湾诗乘》中曾称赞丘先生的“台湾竹枝词四十首,久播骚坛。”可见其流传之广。现存的丘逢甲四十首台湾竹枝词,是颇为珍贵的文献,对研究丘逢甲早期的爱国思想和文学创作,了解祖国宝岛台湾的历史、地理风光、当时的生活风尚等等,都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代苏州竹枝词作为一种吴地文化现象 ,无论在创作风格还是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广度、深度方面较前代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创作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苏州现存清代竹枝词达 10 0 0余首 ,名姓可考的作者有 10 0余人。以竹枝词记苏州风貌的不仅有尤侗、汪琬、叶燮、王士祯等著名文人 ,还产生了多位专以博采吴郡故实撰写竹枝词为己任 ,并结集留名的高产作者。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在朗州(常德)十年,文学创作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受傩祭、傩戏表演中唱词的启发,创制了“竹枝词”的民歌形式.刘禹锡在夔州任职之前,已经在朗州、连州(广东连县)盘桓17年之久,早已创作了许多竹枝词.因此,说竹枝词产生于刘禹锡在夔州(重庆市奉节县)任职以后,既与史载不符,也与实际不符.  相似文献   

5.
清代有关高山族平埔人习俗见闻的诗词,创作年代大致在康熙统一台湾(1683)至光绪于台湾正式建行省(1885)的二百多年间。作者多系天朝钦命的御史、巡抚、知府,或受命探矿、教谕、编修等公职,甚至有如丘逢甲这样被誉为近代台湾“诗界革命巨子”的著名爱国志士。他们在任职视事或公余游览期间,吟咏大量以“番俗”风情为题的诗词,不乏“清丽婉约,深得古竹枝之遗”的竹枝词。其中涉及社会形态、经济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宗教巫卜等,是研究汉化之前的平埔人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6.
“竹枝词”这种七言四句,专门描绘风土时尚的特殊诗体,在清代颇为盛行。描绘北京风土时尚的“竹枝词”,以乾隆末年杨米人的《都门竹枝词》影响最大,继它之后写北京“竹枝词”的作者很多,其中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刊行的、满洲旗人得硕亭的《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词>)尤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竹枝”,原是流传湘鄂川黔边的一种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依据这种民歌的格调,创作了《竹枝词》共二十一首,遂成为唐代中叶以后风行的一种诗体.湘西土家族聚居各县,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左右,先后改土归流,汉文化大量传入,“竹枝词”这种诗体很快的被土家族地区文人所接受.永顺地区的一些文人(主要是土家族),写了大量“竹枝词”,总名曰《溪州竹枝词》.它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湘西土  相似文献   

8.
竹枝词原为巴蜀民歌,可抒情和吟咏风土。自唐代以后竹枝词成为文人喜爱创作的诗体,并以歌咏爱情为主。清以后的西湖竹枝词和宁波竹枝词则以吟咏地方风土人情为主,与前朝风格迥异。这一变化与清代诗人们的创作心态和创作理念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9.
郑板桥在乾隆十一年至十八年(公元1746——1753年)任山东省潍县知县时曾作《潍县竹枝词》四十首。这些竹枝词,真实地记述了当时潍县城市的繁华和城乡的社会风尚,揭露了“乾隆盛世”的阴暗面——贫富的悬殊和对立,批判了富豪的奢侈腐败,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并寄予深刻的同情。在竹枝词发展史上,象他这样关心民瘼、同情人民疾苦的作者实属罕见。这是值得特别重视和要加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竹枝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独树一帜。近30多年来,对于竹枝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论刘禹锡《竹枝词》,二是考辨竹枝词的源流,三是地方性竹枝词研究。其中,以地方性竹枝词研究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11.
庄祖宜女士的这本书虽是关于饮食的,但却超出了传统研究路径。把厨师作为一个体现多元文化的职业来体会,从人类学的角度在一个狭小的"田野"空间去感悟世界文化差异,从而道出了人生的快乐、意义和烹小鲜的哲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贵体健先生编著《善卷帝者师》一书所收《善德山》诗作三点考证和补充。其一,《善德山》诗非周必大所作,可能是时任广西提刑的张松兑的作品。其二,《善德山》诗的部份注解不尽准确,应予修订。其三,明代诗人有不少次《善德山》诗韵之作,可以补充。  相似文献   

13.
论《虬髯客传》的作者、作年及政治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虬髯客传》的作者,有张说、裴铏、杜光庭等说,无定论。本文从政治背景入手,详考武、韦以后,在唐玄宗、太平公主争夺皇位的决斗时刻———先天二年( 7 1 2 )六月,忠于玄宗的名臣张说,向玄宗献佩刀,“请先事讨之”,同时抛出宣传玄宗是“真人”(真命天子) ,并警告“人臣”(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勿“谬思乱”的《虬髯客传》。附带说明,此传非裴铏、杜光庭等作。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通过对高Bin《唐诗品汇》所引严羽论诗语,元代摘编《严沧浪先生诗法》,李严《诗辨》的考察,指出在宋末及元代,流传着严氏著作的不同文本,作者通过考察《沧浪吟卷》的版本源流,指出李南叔录本《沧浪吟卷》始刻于元代,并不存在所谓宋刻李南叔录本。民国张钧衡《适园丛书》本《沧浪吟卷》补足元刊本所脱三首半诗。作者发现两个日本本子也载有这三首半诗,并考定此三首半诗的补足时间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以前,学术界相信此三首半诗的真实性,作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对于严羽《评点李太白诗集》,作者则认为应是出于伪托。  相似文献   

15.
关于张德坚的生平事迹,因资料零散,搜寻不易,长期以来无人能言其详。近年来张氏晚年所著《曾文正公挽诗》刻本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被发现,为我们了解其一生重要活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另外,《贼情汇纂》的记事下限,不同版本也有所不同,它的记事下限迄于咸丰五年。  相似文献   

16.
天一阁本《石鼓文》,自全祖望发现后,先后被数次重摹,甚至在光绪年间重摹至国学韩文公祠与石鼓原物交相辉映。因此本毁于咸丰兵燹,后世多以重摹本为参考,故对其递藏少有梳理。全祖望是此本的最早著录者,但其所录诸家递藏时,存在顺序颠倒,致使后世对此本递藏之误读延续200余年。递藏者的改变,使得此本的传拓年代成为新问题。借助钱大昕、张燕昌等相关文献,基本可以推测此本的年代应在北宋中后期的70余年间。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广雅疏证》具体例证的分析,认为王念孙已能区分语言义和言语义,但在释义中王念孙仍然依照传统"依文释义",更重视言语意义.文章分析了《广雅疏证》中"依文释义"的几种常见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参考诸种文献 ,对明张洪《南夷书》作了笺注 ,并就文中歧误之处作了精心考校 ,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章太炎文献的整理是件非常困难而重要的学术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勇先生编的《章太炎书信集》,填补了在章太炎书信整理方面的空白,是目前所见较为全面的章太炎书信集。文章把《章太炎书信集》中与汤国梨的信件,与汤国梨编次的《章太炎先生家书》影印本以及章太炎纪念馆所藏原件进行核对,归纳了整理本中的疑问之处,对于点校本主要存在的几种问题,如脱文、衍文、误字、未辨识出的文字以及汉字规范问题,一一进行核对。  相似文献   

20.
《正字通》是明末清初的流行字典,也是当前语言文字学研究的重要典籍文献。长期以来,有关此书的著作权与署名问题存在着争论,意见不一。最新文献资料研究显示,此书是由张自烈撰著,廖文英刊行,二人是文友及主客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