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的社会变革使传统商人发生变化,促使了近代商人阶层的发展、壮大。近代商人在辛亥革命前的公共领域已相当活跃,致力于新式教育事业、投身公共事务、倡导立宪、主张地方自治。在辛亥革命中,商人利用商人社团积极参与革命活动,维护各地社会治安;辛亥革命后,商人又竭尽所能为各地军政府积极筹措资金,维持政府开支。近代商人在辛亥革命前后积极参与,为革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开始施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但满洲贵族不愿意失去既得利益和特权,对立宪派采取了高压态势,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立宪党人逐渐寻求新的出路。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后,立宪和革命这两种力量终于走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时期独立各省大都颁布了具有根本法性质的地方宪法性文件,成为辛亥革命初期引人注目的现象。这是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在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反映出当时政治精英群体对民主共和方案在中国实现形式的不同理解。各地的立宪从制宪主体与制宪过程来看,具有明显的精英制宪的特点;从内容看具有革命性、过渡性等特点。这一时期的地方立宪传播了宪法民主观念,安定了地方秩序,为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陈炯明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东辛亥革命的面貌,也约略显示出一位搏击于辛亥革命激流中的某种缓进派形象。它体现在陈炯明从企求立宪改革到致力于民主革命的渐进过程、他在广州“三·二九”起义中的表现、在裁撤民军问题上、以及广东二次革命之所以迅速失败上。但总的来看,陈炯明对广东辛亥革命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5.
论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一词恐怕是中国青年最为流行的话语。作为一种改造中国社会的手段,革命尤其受到激进知识分子的顶礼膜拜。这种“革命崇拜”排斥一切渐进的改良立宪活动,幻想中国一举而成为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国,但实际上对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害大利小。民国初年的强人暴政使得革命倡导者孙中山也从崇拜革命转回到清末渐进改良的旧道。  相似文献   

6.
聊城大学赵润生、马亮宽教授合著的《直隶惊雷——辛亥革命在京津冀》一书于2011年7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和河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属于全国政协和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策划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点图书项目。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山河破碎、国势危亟,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要寻求一条国富民强的出路。因而新生的资产阶级一登上历史舞台,就扮演了时代的主角,唱出了救亡图存的强音。本文仅就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与立宪问题,探讨中国资产阶级各阶层在资产阶级发展时期的作用。 当前,国外某些学者说立宪派是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国内一些学者说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对此,应当怎样认识呢?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的思想趋于激烈,甚至一度热衷于鼓吹破坏与革命。但他笔下的革命与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不可同日而语。在梁启超的思想体系中,无论破坏还是革命,都只是其实现立宪政治的手段。流亡日本之初,他明确反对革命,主张寻求列强支持,走“尊王复辟”之路;而后,随着对国民重要性的发现,梁启超毅然提出依靠国民实现国家独立的救亡之路,卢梭的“民约论”遂成为其进行思想“革命”的武器,这与革命派呼吁的暴力革命截然不同;庚子事变后,梁启超已清楚看到清廷不可能洞察大势、让权于民,故而疾呼武力破坏与革命。但他呼吁破坏、革命,意在制造革命舆论,以此倒逼清政府立宪,正所谓以“革命”促“立宪”;游美归来,梁启超弃言革命、告别共和,首要原因正是觉察到,革命形势的发展已背离了其以“革命”促“立宪”的初衷。而贯穿梁启超畏惧——疾呼——弃言革命过程的思想主线,正是他对立宪政治的不变追求。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前十年,在清廷和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推动下发生了一场法政自救运动。通过对这十年间法政杂志的分析表明:自救运动的前五年倾向于译介西方一般法理思想,后五年则着重于译介西方宪政思想和对本土立宪与自治运动的宣传;后五年虽然同时进行着立宪和自治运动,但是,对地方自治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则是到了1908年之后才渐趋高涨的,并持续到辛亥革命。在自救运动的两次转变与发展中,法政杂志起到了高楼撞晓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时期的陶成章,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宣传活动.他揭露、鞭挞清政府的腐朽卖国统治,戳穿清政府的立宪骗局,倡导反清革命;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唤醒国人危机存亡意识;播扬爱国主义,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讴歌革命志士的英雄壮举,激励现实斗争;宣传进化论,唤起人们奋发图强的民族进取的意识,为民主革命宣传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君主立宪思想与辛亥革命》(文中称郭著)是郭汉民教授20世纪80年代的力作之一。该论著的主要特点是对君主立宪思想与辛亥革命进行了系统考察和科学分析,阐明了立宪派对清廷立宪态度的变化过程、澄清了君主立宪思想与辛亥革命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对君主立宪思潮之性质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这场激动人心的革命运动里,中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部分,在革命中发挥了先锋的和桥樑作用,形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特点。长期以来,由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常常被有意或无意的贬低,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也就往往被忽视。本文仅就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史上,封建军阀閻锡山在山西省的反动统治绵延了近三十八年之久。其开始是因为閻锡山掌握了山西省部分新军,与山西省立宪党人杨善济相勾结,在山西省新军响应武昌起义时,夺取了山西省都督的职位。那么,山西省新军是怎么编练的?怎么分化而倾向革命的?辛亥革命时阎锡山又怎样当上的山西都督的?这应是研究剖析反动军阀閻锡山祸晋历史上的头几个课題。前几年在邦助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  相似文献   

14.
劳动权在宪法权利体系中主要是作为社会经济权利存在的。通过系统考察世界55部成文宪法规定,劳动权立宪多是以规定其国家保护义务内容为中心。在具体立宪形式上,各国劳动权及其立宪保护义务多是处于宪法基本国策及基本权利章节中,其宪法效力主要表现为弱意义上的"宪法委托"。在立宪内容上,多数国家均是选择性规定劳动就业保护、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特殊群体保护以及休息权等部分内容。虽然相较于域外多数国家宪法以及国际人权公约规定,我国劳动权立宪规定已表现得较为完备,但作为一种发展性需求,其在宪法制度空间中仍有继续发展和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1922年发表的《造国论》尽管只是对当时革命目的提出的一家之说,但创建一个现代民主国家却是近代先进国人对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共同诉求。从数十年的论争看,近代先进国人的确都抓住了创建现代民主国的关键——法治。近代中国,从清末预备立宪起就开启了创建法治国家的运动,变法失败后,维新群体的立宪活动、辛亥革命、捍卫共和斗争、国民革命运动及南京国民政府的建政等,虽然具体内容差异极大,但均行进在创建民主法治国的轨道上,且无论理论论争或实际追寻都未找到可通之途。创造民主法治新国问题仍就留存在近代史上。  相似文献   

16.
进入20世纪以后,严复开始走出原有的体制之外,在教育转型中获取新的权势,为立宪改革探寻理论依据,成为游移于革命与保皇之间的中间势力的典型代表。在风云诡谲的辛亥变局中,他与袁世凯密切配合,为袁主控全局献谋献策,进而坐享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严复的思想演变,为我们了解清末中间力量的抉择提供了一个值得解剖的标本。  相似文献   

17.
阿Q革命与辛亥革命是紧密相联的。阿Q革命发生于辛亥革命之中,也只有辛亥革命这样的历史事变才会促成阿Q 这样的“革命”。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阿Q 革命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某些本质方面,特别是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弱点和缺点,是辛亥革命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8.
上海商务总会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资产阶级团体。辛亥革命前其部分成员逐渐看穿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假象,纷纷选择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同盟会,配合革命党人开展革命活动;在光复上海之役中,更是通过总会所控制的商团武装力量直接参与革命,促成上海光复,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上海独立后,商务总会又为沪军都督府提供财政支持,最大程度地缓解了军政府面临的财政困难,为辛亥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上海商务总会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资产阶级团体.辛亥革命前其部分成员逐渐看穿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假象,纷纷选择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同盟会,配合革命党人开展革命活动;在光复上海之役中,更是通过总会所控制的商团武装力量直接参与革命,促成上海光复,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上海独立后,商务总会又为沪军都督府提供财政支持,最大程度地缓解了军政府面临的财政困难,为辛亥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革命.从教育的维度回顾这场革命,其伟大意义不仅在于结束了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现代国家,开启了共和时代,还在于实现了教育由旧学向新学的历史转变.辛亥革命前后绍兴近代教育风起云涌的发展历程,正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而其中起着直接和主导作用的,是带有辛亥革命印记的地方志士仁人和先进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