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肖利 《理论界》2007,(3):164-165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是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哲学理论著作,为女性的处境做了全面深入的生存之辩。波伏娃以一种存在主义的视角和方法,对女性境遇及生存状态做了全方位的剖析,并怀着解放妇女的美好理想,期待女人能够摆脱内在性的束缚,改变自身的处境,找寻一种适于实现女性现实性和超越性的存在形式。本文试图对波伏娃的女性生存论进行解读,考察其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  相似文献   

2.
一、萨特与波伏娃?“同居”的思想追求 关于萨特与波伏娃的两性关系,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舆论热议的一个话题。 英国《新政治家》的主编保罗·约翰逊,在《萨特:“裹着毛皮的小墨水瓶”》一文中,对萨特和波伏娃的关系做了这样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西蒙娜·德·波伏娃以《第二性》奠定其女性主义思想家的地位,她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也使其闻名于世,但是其哲学家的身份却在她生前未得到公正的评价。本文试图通过辨析其中的原因,介绍她在存在主义哲学上的主要贡献,以期对波伏娃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地位做出公允、客观的评价,这对于女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都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夏野 《北方论丛》2017,(6):59-64
在波伏娃的小说中,作者注重设置不同的空间类型:媒介空间、地理空间和身体空间,三种空间类型分别体现了人类自我谋划意义、结构性的意义和性别道德性的意义.并且通过不同类型空间的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个体生存的具体存在境遇,体现了波伏娃介入现实的存在主义伦理姿态,获得了一种介入性的存在主义意蕴,表达了作者对个体存在模糊性和道德性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波伏娃"他者"(the Other) "主体"(the Subject)存主义女性哲学的角度,对巫山神女传说故事的流变做一个梳理,进而从该神话的心理形态和民间崇拜形态.以期获得对其心理学意义和民俗学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朱陶 《社会科学论坛》2004,(22):191-192
波伏娃在其女性主义经典之作<第二性>中指出:"妇女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①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不在于人的生理性别,而在于人的社会性别,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就会塑造什么样的女性角色,也就有了什么样的妇女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波伏娃“他者”(the Other)与“主体”(the Subject)存在主义女性哲学的角度,对巫山神女传说故事的流变做一个梳理,进而从该神话的心理形态和民间崇拜形态,以期获得对其心理学意义和民俗学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波伏娃在她《第二性》"历史"一部中已经很彻底地回答了女性被确立为"他者"的原因。造成女性之所以是"他者"的附属于男性的地位,完全要归因于长期的父权制历史和父权制下出现的神话文化。  相似文献   

9.
安吉拉卡特认为,传统的西方童话是男权社会的缩影,在童话中女性形象被严重扭曲与边缘化。通过对文本中两组二元对立的颠覆,卡特展示了女性摒弃传统观念的必要性以及由此带来自我觉醒的可能性。通过运用法国女权主义者波伏娃的观点来对《与狼为伴》中的自然主义和二元对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波伏娃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哲学思想渊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哲学研究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域。以波伏娃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哲学的思想渊源为锲入点,深入考察自我意识、他者、承认和自由等重大论题,对于理解整个法国哲学在20世纪的发展以及推进我国的女性主义哲学的理论建设和现实的关注,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法国女权主义思想家西蒙·波伏娃说:"一部女性史其实是由男性写成的."[1]不错,中国封建社会的车轮以贞节的名义碾压着女性的斑斑泪痕走过一千多年.20世纪初,从科学民主的呼声到女性解放的实践,女性的步履,在历史的深沟浅壑中曲折前行.  相似文献   

12.
波伏娃之后——当代女性批评理论中的女性主体性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性别视角切入女性主体性的探讨,有着深刻而独特的哲学意义和价值追求.波伏娃旨在阐明男/女二元对立关系中女性的他者身份,伊利格蕾的女性主体性理论暗示了主体身份建构中从现代同一的文化身份认同到后现代基于差异原则的身份认同的转向,克里斯蒂娃强调多重异质性主体的语言建构.女性主体性理论家们不断从阶级、性别、身体、知识、书写、言说、语言、种族等角度拓展女性主体性理论的讨论维度,敏锐地捕捉着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主导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维度,她们的理论也成为管窥西方社会演变及西方哲学思想变化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3.
女性符码与女性规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为女人的,而是变成女人的”,拉康却说“女人不曾存在”,在何种意义上,女人是变成女人的,有在何种意义上,女人不曾存在。本文认为,女人是在女性符码的规训下变成女人的,女人又是在女性符码的规训下不曾存在过。女性符码对女性的个体乃至女性群体都具有巨大的规训力量,女性本身也同时在认可和同化着符码所规训的意义结构。这种规训既有女性群体外部的监视,也有女性本身内部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规训。在女性符码规训下的另类者要么不再存在,要么重新创造女性符码,开始女性符码规训的下一个轮回。  相似文献   

14.
王剑星 《学术探索》2008,(6):119-123
一个国家的文化其及模式不但决定了其历史的发展轨道还塑造着政府的管理模式,甚至决定着其国家的走向。文章界定了文化的范畴,回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的过程,指明了其内涵,并分析了其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绩效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提出了百分考核计奖核算法 ,给出了其含义 ,并结合案例 ,阐述了其原理和步骤 ,论述了其实用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马忠 《理论界》2005,(7):184-185
清代叶燮在<原诗>中确立了其"对待"范畴;其关于美丑互相对立转化的观点,富有创造性,成为其反对明代诗学两种极端倾向的思想基础,也是其正变统一诗论的内核,并形成其艺术创造的辩证之法,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树立了其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的道德权利是其应该享有的自由和尊严以及实施道德行为的权利,包含道德资格、道德自由、道德尊严、道德主张权和正当利益等要素。大众传媒的道德权利为其行为提供了重要保障,增强了其责任意识和履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提升了其自我监督作用,完善了对其道德评价机制。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它能够使其自身赢得更多的自由和尊重,其客观、公正性要求越来越强烈,拒绝庸俗、积极打造健康的娱乐生活的道德能力不断提升,促进文化共存共荣的责任意识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托马斯·阿奎那在其《神学大全》中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大证明,被称为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宇宙论证明是为目的论证明服务的,五大证明共同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以上帝存在为其神学目的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托马斯·阿奎那上帝存在的五大证明是神学目的论没有疑问,但其神学目的论掩盖了其人学目的论。透视其神学目的论,挖掘其人学目的论思想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王若虚是金代著名经学家,其著作《滹南遗老集》蕴含了其在文献整理上的成就。在校勘上,其校勘方法科学丰富,涵括了对校、本校、他校、理校诸校法。尤其是理校,王若虚对此应用极为熟练,方式多样。其中据语法校勘是其理校的特点,使其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前人。这一方面归功于他治学态度的严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先进的学术理念。其校勘实践对今后的校勘工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后发优势研究述评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本文在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的大背景下 ,通过对后发优势研究的梳理和评说 ,论述了后发优势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归纳了其主要观点 ,挖掘了其主要观点 ,挖掘了其丰富内涵 ,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