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河曲即黄河拐弯的地方,河曲县位于晋陕内蒙古三省交界处,被称为一鸡鸣三省之地。  相似文献   

2.
一位67岁的平凡老人,不顾自己身患疾病,跳进黄河救人,他见义勇为的壮举感动了一方百姓。他就是山西省河曲县退休干部张贵才。在地处晋陕蒙交界处的山西省河曲县,连日来人们传诵着一个见义勇为的感人故事。67岁的共产党员、退休干部张贵才(图/石繁荣摄),跳进水深流急的黄河,救起了一位轻生的妇女。张贵才是个平凡的老头,为什么让河曲人感动?"都60多岁了,身患冠心病,竟敢两次跳进黄河救人,真不简单!"人们的这一评价就是答案。6月22日,跟往常一样,黄河岸边的河曲县文笔镇古渡广场上,一大早就有许多人在音乐喷泉旁跳舞。7时40分,人们突然听到有人喊"河里有个人",大家纷纷涌到临河栏杆边,果然看到河面上漂着一个人,衣着打扮似乎是位女性。有人看见她的手在划动,也有人说,在河里能漂浮起来,八成是不行了。  相似文献   

3.
劲松 《山西老年》2014,(7):34-34
周润全.退休前曾任河曲县工商局局长、交通局党委书记。山西黄河奇石看河曲,家住黄河岸边的周老,1990年夏季一个偶然的机会与黄河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相似文献   

4.
脍炙人口的山西民歌《走西口》,如今已唱响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它那凄婉动人的曲调、催人泪下的歌词,打动了亿万听众的心。这首诞生于山乡僻壤的地方小曲,何以登上音乐殿堂?这与王华老人有很大的关系。当年是他搜集、记录、整理、改编了这首歌曲,以后又发表于《山西民歌》中,才得以传唱的。那是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秋天,落日余晖笼罩着吕梁山乡的一个村庄,一群小学生齐聚在村南的场院,这里正在举行文娱晚会。头上扎着两条小辫的小姑娘,正用她那稚嫩的童声唱着:“哥哥你走西口,小(哩)妹妹实在难留,早知道你走西口,就不该(你)娶过奴………  相似文献   

5.
"花儿"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民歌,是一种多民族民歌。山西民歌是山西省境内的居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以"花儿"《下四川》与山西民歌《走西口》作为切入点,将二者放到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定位和探寻,解读和分析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挖掘其历史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通过比较研究揭示其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背井离乡的共同主题,发现民歌内在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阳高“二人台”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阳高“二人台”既有山西的特色,又具有内蒙古的情韵。与山西河曲“二人台”的文雅婉转相比,它爽快利落:与内蒙古“二人台”的粗犷高亢相比,它娓娓动听。以前多对内蒙古“二人台”和河曲“二人台”加以论述,而对阳高“二人台”却少有学者问津。本文试对阳高“二人台”的历史、生存现状与艺术特色等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揭示阳高“二人台”传承流变的根源及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走西口”习俗对蒙汉交汇区村落文化构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西口”是我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移民运动,它始于清前期,终于建国前,历时长、规模大。这一运动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自然、历史原因,随着移民进程的展开,它对于移民原住地和移入地的社会变迁都发挥着作用,尤其对内蒙古村落的选址、形制规模、民俗文化构建都影响深远。这种村落文化是汉、蒙两个民族的民俗渐趋融合的产物,是既有别于内地农耕文化又有别于内蒙古游牧文化的新型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8.
晋西北的民歌之乡河曲县是个好地方。进入晋陕峡谷的黄河一改其咆哮的气势,在这里温情脉脉地拐了一个弯。河岸上几千年的黄土积淀了几千年的深情。任沧桑怎样变迁,这里的民风始终淳朴、悠长。 今年67岁的王志英离休前是县档案局指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民歌是中华民歌中的一朵奇葩。蒙古民歌中的励志民歌唱响在内蒙古草原。内蒙古民歌中的昭乌达励志民歌,充满哲理,催人奋进。本文选取三首传唱在昭乌达草原上的励志民歌,详尽分析了歌词创作的特殊缘由、歌词的特点;并就选用的歌曲从词曲搭配到音乐艺术特点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内蒙民歌中的“蒙汉调”在内蒙古西部和东南部人口众多的蒙汉杂居地方,流传着一种别具一格的民歌,它既有汉族民歌的特点,又有蒙古族民歌的风格,当地人民称之为蒙汉调。据专家考证.蒙汉调又称为“蛮汉调”“漫瀚调”。“漫瀚”是蒙语“沙漠”的译音,“漫瀚调”即流传...  相似文献   

11.
站在面前的这位高级军官,面容刚毅,气质非凡。镇定的双目,凝聚着睿智与沧桑;紧闭的嘴唇,使人联想到果断与无畏。纯正的河曲话,亲切,随和;笔挺的军装,显得年轻精干。这位高级军官,就是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管理局副局长、文职二级(少将)王根源同志。苦难的身世,灰色的童年1941年8月,王根源出生在河曲县曲峪村一户贫苦农民家中。众所周知,历史上河曲是个“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的穷地方。根源的家庭与大多数人家一样,缺衣少穿,吃了上顿没下顿。为养家糊口,他父亲只好春去冬回走西口,挣几个血汗钱。在小根源两岁那年…  相似文献   

12.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蒙古族的古老发祥地 ,它不仅在历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其民歌也如离离原上草一样繁茂。流传在呼伦贝尔蒙古人口中的民歌珍藏了民族的心音 ,表现了他们的独特习俗。我们从呼伦贝尔民歌———这一劳动人民世代创造并传唱的“心曲”中可以看到它所体现出的蒙古族物质民俗的发展和变化。这些表现蒙古族物质民俗的呼伦贝尔民歌 ,以草原奔放、豪迈的性格 ,为我们展示了当地蒙古族人民衣食住行的一幅幅画面  相似文献   

13.
绵亘万里的黄河,七回八转,浩浩荡荡,在偏关老牛湾撞开了山西的大门,在河曲奏响了华夏文明第一曲。生长在河曲的人民能歌善舞,人俊音甜,这里处处都能听到动人的歌声。作为山西地方剧种之一的"二人台"就根植于这块古老而又淳朴的厚土上。千年不绝的民间社火二人台是生长于黄土高原上的一枝艺术奇葩,流传在华北、西北的晋内蒙古陕冀等地区。那么,二人台何时  相似文献   

14.
山曲、爬山调和信天游的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歌的命名、歌词的形式、曲调的特征,以及方言的运用、人口的交流等方面,试图证明流传于我国冀、蒙、晋、陕、甘、宁、青、新八省区局部地区的两句头山歌——“山曲”,也就是“爬山调”和“信天游”。它流布广阔,传唱久远,影响浓重,歌词与西北方言区内的晋方言有关,传布与我国历代人口长期反复地大规模流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河曲民歌秉承当地的纯朴民风,情感真挚,表达自然,唱出了旧社会河曲人民的喜怒哀乐、起居作息。其表现手法,凸显真情,动人心弦。运用比喻、夸张等艺术技巧,增强表达效果,令人称绝。地域特征、风土民情,又构成了河曲民歌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黄河之水天上来”,当你登上河曲县城头,向北远望黄河,确似水从天上来。而你所看到的天边,就是那黄河神境——弥佛洞所在地。 弥佛洞古寺,位于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的石城村北的黄河绝壁上,都是就地取材,依山凿  相似文献   

17.
“者”是古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个虚词。由于它在主要用法上别具一格,人们对其词性及作用的认识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者”发展到中古时期,还分别充当了结构助词“底”和指示代词“这”之直接语源(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这就更使这一特殊虚词在汉语发展史上被蒙上了一层历史迷雾。为了廓清这层迷雾,进一步弄清“者”的特殊用法形成的来龙去脉,为了准确把握其词性的前后嬗变经过和规律,这里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者”作为虚词的由来和它早期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8.
广西在历史上被誉为“歌海”。在这烟波浩渺的“歌海”中,七言民歌是最主要的形式,而且也是最受人们欣尝的形式。歌仙刘三姐所唱的山歌,绝大部分都是七言的。歌剧《刘三姐》中那些清新优美的七言民歌,至今还以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拍手叫绝。七言民歌为何会有如此蓬勃的生机,致使在民间被大量创作出来并得以广泛流传?这和七言民歌的语言特点有关,因此,研究七言民歌语言的特性和七言民歌创作上的联系,对于探索“歌海”形成的奥秘是很有意义的。民歌谣言是经过民间歌手们加工过的劳  相似文献   

19.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伟大的祖国,各民族欢聚在一堂,庆贺我们翻身解放……”歌的溪流,歌的江河,在内蒙古草原上汇成一片歌的海洋。——题记在祖国广博的大地上的北部边疆,有一块神奇的土地,巍峨长城和澎湃的黄河把它紧紧拥抱,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它晶莹闪耀,它便是我的家乡——内蒙古!天下奇观响沙湾在内蒙古神奇的沙漠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响沙湾。因为这里的沙子会发出响声,故名“响沙湾”。金色的阳光下,只要你的两只脚一踏上沙坡,立刻就会陷进沙子里,迈一步,退半步。若是有朋友相随,三五人并排坐在沙子上,同时快速往下…  相似文献   

20.
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北历史──评介《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文物》陈秉智,苏生秀,李智信黄河上游地区(包括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和内蒙古一部分)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羲皇故里,河岳根源”就在这片土地上。这里古代文明辉煌灿烂,彩陶石窟名扬宏宇,民族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