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不同的历史时空视野下,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典型性及其意义,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基本特征提供了可能.近代山东是日本经济势力对华扩张的重要地区,其中若干历史过程、事件及问题在近代日本侵华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从这一意义上说,日本工商资本与近代山东的关系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种关系形成于殖民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历史背景之下,是近代日本对华殖民经济扩张的产物,因而对于研究近代日本对华经济扩张、认识区域社会经济嬗变特点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的历史时空视野下,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典型性及其意义,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基本特征提供了可能。近代山东是日本经济势力对华扩张的重要地区,其中若干历史过程、事件及问题在近代日本侵华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从这一意义上说,日本工商资本与近代山东的关系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种关系形成于殖民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历史背景之下,是近代日本对华殖民经济扩张的产物,因而对于研究近代日本对华经济扩张、认识区域社会经济嬗变特点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关于近代日本工商资本在华投资经营及其…  相似文献   

3.
日军为侵占中国东北编造了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其实为虚假谎言。在日本军部的引导和严密控制下,日本主流媒体为配合关东军对中国东北实施军事占领,刊发了大量支持对华侵略的言论,其中《读卖新闻》的表现最为突出。一方面,该报通过社论的形式,为日军侵占中国东北的野蛮行径辩护,号召日本国民理解和支持日军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另一方面有选择地报道日本军界、政界、金融工商界、社会团体以及日本普通民众支持对华侵略的言行,极力煽动对华战争情绪。《读卖新闻》的相关报道固然有迎合军部及民众参战热情的趋向,亦说明在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军政当局对华宣传战略方针的逐步确立以及由媒体配合的舆论鼓噪,支持对华战争的共识已经逐步渗透到日本社会各个阶层,并为日本军部继续推动战争进程以及实施舆论统制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读卖新闻》为代表的日本报界逐步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帮凶,在日本对华侵略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考察《读卖新闻》对九一八事件的相关报道,还可以了解这一时期日本舆情与日本侵华战争机器发动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中日两国1989-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基于VAR模型,以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研究了日本对华制造业FDI与日本对华制造业进出口关系.结果表明:日本对华制造业出口与对华制造业FDI互为长期因果关系,但对华制造业进口与对华制造业FDI仅有单向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则表明了三者之间的动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东亚振兴会是战时体制下在日本本土从事“对华文化工作”的主要团体之一,作为外围机构接受兴亚院的指导与补助。围绕东亚振兴会的缘起、对华文化工作及战争末期与大政翼赞会的关系等展开探讨,可以揭示东亚振兴会在战时体制下对中国留日学生的“文化劝诱”,揭露其配合日本武力殖民侵略的本质特征。东亚振兴会的战时对华文化工作,具有投机性、深入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格兰杰的两变量模型,根据Engle-Granger的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以及Granger非因果检验等方法,通过加入虚拟变量分析后结果表明,日本对华与日本对华FDI输出表现出显著的协整关系,同时误差修正模型也反映了短期修正的变化;Granger非因果检验表明,日本对华输出和输入是日本对华FDI的单向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马关条约>的缔结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马关条约>第二款是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叙述.日本是据于何种理由要求中国割让这块土地的呢?换而言之,日本是建立在何种东北地区印象上要求割让上述土地的呢?近代时期的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调查、整理、分析,继而提出相应对策的国家.目前,很少有研究者注意到甲午战争前后,尤其是19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对华调查状况.然而笔者以为,自中日缔结修好条规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调查状况实不可忽略.笔者确信,日本19世纪90年代以后的许多重大对华政策均是建立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之上.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之方略,近代日本似乎尤能领略,并忠实贯穿于其对外政策的实践之中,而对华调查的有步骤实施便是此类实践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活动.其中,日本对于中国东北尤其是辽东半岛的印象或者理解的形成过程完整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日本丰田、本田和日产三大汽车零部件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系列结构、生产和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对华直接投资新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1  (1)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将走出低谷。90年代初期,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形成增长势头,而1996年以后便出现停滞或萎缩之势,1997年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件数和协议金额分别比上年下滑19.5%和33.7%,1998年则分别下滑15.3%和20.2%。由于日本国内经济低迷的影响和东亚金融危机,履约金额从90年代中期开始,也放慢了增长速度,1999年甚至出现了27%的负增长。在1995年进入中国大陆进行直接投资的日本企业有631家,而1996、1997和1998年,这一数字分别减少到305家、159家和74家。以上数字说明90年代后半期是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低谷时期。2000年5月,美国众议…  相似文献   

10.
刘利华 《理论界》2008,(8):199-201
日本对华认知反映的是一种日本民族群体意识中的中国形象,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2008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的日本“暖春之旅”开启了中日关系的新起点。在目前中日关系的转型时期,探寻日本对华认知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对理性地理解和解决当今中日两国关系发展中的障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发生后,日本在对事变采取"静观政策"的同时,竭力阻挠南京政府对事变的和平解决,企图借此引发中国大规模内战以达到全面控制中国的目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随着广田内阁的倒台,日本军部完全掌握了对华政策主导权。面对中国全国抗日局面的形成,军部对华推出了"和""战"两手政策。新成立的林铣十郎内阁对华频频展开"和平攻势",企图借此引诱中国全面倒向日本。由于林铣内阁对华新政策并未改变广田内阁全面灭亡中国的政策,且因西安事变后南京政府不可逆转的抗日政策,军部对华"和"的一手以失败告终,日本对华政策也由此走上全面侵华的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较晚,因而对中国的投资也晚于各西方列强。甲午战争前外人在我国非法开设的一百余家工厂中,日本一家也没有。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人才开始在我国投资设厂。在日本对华投资的企业中,有一类是同中国合资经营的企业。美国人雷麦的《外人在华投资论》没有对这类企业作专门叙述。吴承明在《帝国主义对旧中国的投资》一书中,鉴于中日合办企业的实际支配权全在日本方面,认为这类企业同纯粹的日资企业没有区别,把合办企业的中方资本也算作日本资本。日本人樋口弘在《日本对华投资》等著作中,对中日合办企业作了分类叙述。但由于他站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立场,所以不可能对这类企业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并且闭口不  相似文献   

13.
中日经贸关系在日本钓鱼岛"国有化"事件后受到严重影响。按照全部产品、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分类,利用月度数据分解测度中日两国贸易变化的贸易深度边际和广度边际,可以发现,"钓鱼岛"事件在日本对华出口方面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中国对日出口影响较小,中国对日的消费品出口所受到的负面影响要小于日本对华消费品出口,日本对华中间产品出口受到的影响要小于其消费品出口,而中国对日中间产品出口受到的影响要超过其消费品出口。日本对华出口下降主要来自贸易深度边际,消费品出口急剧下降影响最大的是贸易深度边际的数量效应,产品退出效应也很显著。研究显示,如果双边政治关系不改善,那么日本对华出口贸易将很难恢复,此外,中日两国通过东亚生产网络的贸易往来受到冲击相对较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孙翠萍 《理论界》2008,4(5):221-223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制定了主要同社会主义国家也包括日、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毛泽东过分强调""自力更生""的作用,在文革期间,新中国引进外资工作陷于停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改革开放,调整引进外资政策。以日元贷款为主要内容的日本政府开发援助是日本对外经济合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对华提供政府开发援助主要出于经济、地缘等因素的考虑。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的实施是中国改革开放与日本经济利益的历史性交汇。没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的实施。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是中国引进外资政策的成功,也是中日经济互利共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宋祺 《理论界》2012,(4):46-48
日本对华援助作为国外政府对我国最重要的援助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带动了我国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拉动我国对外贸易和就业的扩大,促进了我国文教卫生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使日本资源匮乏的现状得以改善,使日本经济获益匪浅。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日本对华援助也即将结束,我们应以平常心客观分析其对两国经济的影响,并面向未来在新的领域不断扩大双边及多边合作,加快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  相似文献   

16.
肖平 《天府新论》1999,(5):40-44
纵观近代法国对华经济的状况,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即法国在对华直接贸易、企业投资和交通运输上都不占有重要地位,在金融借贷方面略好于其他,但也不能与英、德和后来的日本相比。从中法贸易平衡关系来看,法国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但是,我们注意到法国对华经济关系的另外两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法国对华经济的力度呈逐年加强的趋势,来华的法国人也逐年上升;第二是在近代法国对华影响较大的政治、宗教文化活动方面,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综合与法国在华经济利益相关的所有方面,我们认为近代法国的在华经济利益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  相似文献   

17.
到20世纪初,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西方列强和日本经济竞争的一个重点。列强不仅在贸易方面加紧对华商品输出,强占中国市场,而且加快了对华投资的竞争速度。本文从研究近代美国对华投资着手,论述中美投资关系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日本服务业对华FDI的决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范围国际直接投资逐渐向服务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引资国,服务业引资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借助计量经济模型,对1995-2005年日本服务业对华FDI的决定因素进行经验分析.修正后的模型显示,日本服务业对华FDI主要受中国的市场规模、中国对日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以及中国服务业增量三个变量所决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兴起的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为解释国家外交政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框架,也为解读日本对华外交的嬗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日本从安倍到野田政府,在对华外交政策领域进行了不断的战略调整,不同政治势力的彼此消长促成了日本对华政策的钟摆型结构。产生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国际政治格局的大环境影响;另一方面是来自日本独特的国内政治生态的干预变量。国际和国内的变量关系是日本对华政策不断调整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20.
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鸦片侵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鸦片侵略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上半叶,伴随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不断扩大,鸦片侵略亦不断加强,成为对华鸦片侵略的最大的祸首,日本帝国主义对华鸦片侵略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和垄断性,地域广泛,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欠下的又一笔血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