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哲学界关于信息概念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是现代科学中一个重要的新概念。信息与能源、材料并列而成为今天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在目前,对于信息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对它还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还是哲学中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本质是什么?信息是一个哲学概念,还是部门科学概念?信息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信息与反映及意识这两个哲学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等。自从N.维纳的控制论及C.申农的信息论发表以来,信息的概念已具有全新的含义,它已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消息”、“报道”、“音信”等意义了。在控制论、信息论中,信  相似文献   

2.
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本质区别精神生产的概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的。在这本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人类的生命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精神生产最初是同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的,是物质生产的直接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说: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3.
科学形成问题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它始终是方法论、认识论和史料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但是,科学的起源问题时至今日仍未得到解决。困难在于基本溉念不明确。应该区分科学的“起源”和“起点”这两个概念。科学的起源指的是:从人类出现时就集聚起来、后来成为科学的“物质”的那些实际材料、有认识作用的信息。科学的最早前提与公元前八至六世纪发生的智力飞跃有关。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个哲学体系都有其核心或“基石性”概念。在生活即人的生成过程的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生活” ,因为相对于物质、实践或活动 ,它能更充分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人学 ,是一种主客体统一的思维 ,是一种生成性思维。生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而且是整个现代哲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艺术生产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依据皮亚杰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建构理论去考察,艺术生产是由社会生活反映到艺术家头脑中“由外向内”和艺术家把思想感情表现出“由内向外”的同步逆向作用的过程。作者运用现代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更深的层次上证实了艺术生产是一个人和自然变换物质的同步逆向过程。这一过程除了发生在人脑第三机能联合区外,还发生在精神性艺术形象的物化阶段,发生在作家艺术家身上自然力运动的过程中。并指出:物化阶段是艺术生产必具的阶段,物化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物质变换”的延伸,艺术产品也是物质产品。  相似文献   

6.
非生产领域经济学是在苏联和一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形成的一门新的经济学科。“非生产领域”这一术语至今尚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承认。在学术著作中,表示不创造物质财富的各种活动的术语有“非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劳务领域”、“服务领域”等。现在通常使用的是前两个术语。从社会分工的性质以及参与创造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角度来看,国民经济部门分为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物质生产领域之外的、不创造物质财富的国民经济领域(其中包括服务领域)的各种活动,属于非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生产力的问题,关系到生产力经济学的基础。“二因素论”与“三因素论”从五十年代争论至今未有结论;“多因素论”、“系统论”又先后出现。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该先从生产的科学定义出发。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  相似文献   

8.
论知识客体     
客观世界三大要素就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在古代,人类初步认识了物质,萌生了自然科学,相应地产生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使人类认识产生了第一次大飞跃。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人类认识了能量,相应地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使人类认识产生了第二次大飞跃。本世纪四十年代,人类认识了信息,诞生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及电子计算机等一系列横断科学,使人类认识发生了第三次大飞跃,也必然引起唯物主义的巨大发展。对此,有的西方学者说:“与物质和意识概念相并列,出现了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信息,它的天职是消灭唯物主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_,“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320页)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的一个伟大贡献。它作为哲学的最高钢领和尺度,一直成为我们哲学研究的指南。本文试从范畴分析出发,探讨恩格斯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特点和意义。 一、存在、自然界不等于物质存在、自然界比物质概念更大,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事。实际上,人们都已经习惯性地默认着这种“大于”的关系。比如,对于信息、引力这一类事物,人们就迟疑地讨…  相似文献   

10.
我们提出“消费意识”概念是基于以下几个根据: 第一,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生产和需求是人的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环节。包含在需求范畴内的消费行为显然也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性对人来说也就是有意识的。因此逻辑地推定,存在着“消费意识”。第二,从经验事实中我们发现,现代生产力能提供满足人们的自然需求之外的大量剩余产品,这些名目繁多,数量可观的社会产品被不断地消化,这只有当人们去有意识地进行消费时才有可能,而有意识地消费证明了“消费意识”的客观实在性。第三,马克思认为,生产的发展一旦超过自然需要的界限,一种历史形成的需要就代替了自然需要。  相似文献   

11.
在日本,文化概念的频繁使用,是从它作为culture(英语、法语)、kultur(德语)的译语开始的。而culture或kultur则来自拉丁语cultura,其本意是指人类加工自然生长物,即耕作、栽培等。从ager—cultura(耕作田地)开始,又出现了所谓agriculture (农业)的概念。但是,适合人类耕作的自然,既存在于人类的外部,又存在于人类的内部。人的肉体、情感、心理等也是一种自然。所以西塞罗讲,“精神的cultura是哲学”。这样一来,文化概念便包含了从物质生产活动直到精神生  相似文献   

12.
所谓信贷结构,这里是指贷款在各类产业之间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调整信贷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是当前我国银行信贷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拟就当前我国信贷结构的基本特点,以及调整的难点和对策问题谈几点看法。(一)当前我国信贷结构的基本特点。当前我国信贷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信贷结构失衡,且与产业结构失衡相对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第一产业发展过慢,贷款投入量偏少;第二产业发展过快,贷款投入量偏多。二是物质流通领域发展过快,贷款投量偏多;物质生产领域发展相对偏慢,贷款投量相对不足。三是基础工业如原材料、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发展过慢,贷款不足;加工业发展过快,贷款投量过多。(二)当前我国调整信贷结构面临的难点。(1)经济运行具有“惯性”现象,调整工作既要克服经济运行的惯性,又要克服调整中碰到的新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信息与物质世界的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物质世界进化的问题,以往的科学只是从物质形态进化的角度来考察。现代科学对“信息世界”的揭示,启示人们有必要从信息运动的方面来重新反省一下人类关于物质世界进化的理论。本文仅就生物起源和进化的信息论表述问题、社会本质的信息规定问题,以及社会进化的信息尺度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生命起源和进化的信息论表述 我曾在拙文《哲学信息论要略》(载《人文杂志》 1985年第1期)中指出:信息是物质间接存在性的标志;物体在相互作用中以自身的内在结构、状态和性质的某种改变了的“痕迹”不断向化和异化着信息。由于物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论述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新社会的轮廓信息文明具有以下重要特征:1.信息技术在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以及教育、科学领域的普遍推广、使用;2.建成各类资料库网络,其中包括公共资料库网络;3.信息转变为经济、国家和个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4.信息在社会中自由传播并出现新型的民主——“参与与协议制民主”。新的“信息文明”将取代传统工业类型的社会组织,它将建立在全新的信息经济的基础上。信息经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文化研究已成为当前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极重要基础。事实上存在着一种未完全包括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范畴之内的“文化”范畴,这是“文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依据。对这一“文化”的科学界定,以统筹和沟通诸学科各自对“文化”的研究,是文化学的中心任务。同时,本文通过剖析“文化概念”和“文化”词语字义疏证两者的关系,提出要重视研究自古似来(尤其我国)人们对文化现象的描述和概括,并用现代理论加以开掘,从而深化文化研究。最后,作者提出文化研究的四个具体方法论问题:一、人类文化的生物学基础;二、文化的描述和测定: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具象问题;三、文化以人的活动为中介的问题;四、文化的统一性、强制性、自律性与文化的他律性、“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的无限多样性”这两方面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生产力的三层次生产力是由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实体要素组成的系统。从生产力发展史看,是先有生产,再有技术,最后有科学。生产是劳动者利用工具,加工劳动对象以获得物质产品的过程。从静态看,生产力是由实体要素组成的结构,从动态看,生产力就是生产活动过程。不进行生产活动就不成其为生产力,故生产力与生产活动同时产生。最初人类全凭体力进行生产活动,劳动者逐渐积累经验,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能与技术都是一种生产知识及相应的操作方法,二者的主要区别在载体上。技能的唯一载体是人。由于技术不规范化,因人而异,没有从人身上分离出来。技术的载体除了人以外,还有两个独立的载体,一是信息,包括图纸、技术文件等;二是实物,就是物化了的技术装备。技能的唯一载体是人,人死亡后技能也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17.
大家知道,列宁把“不通过人们意识而形成”的关系叫做物质关系,而把“首先通过人们意识形成”的关系叫做思想关系。这一划分建立在马克思的结论的基础上,并且是这些结论的发展与具体化。列宁从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方法,从意识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的角度来探讨社会关系结构。列宁用“物质关系”概念来说明生产关系,而用“思想关系”概念来说明上层建筑。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从以上划分出发,讨论了下述两个问题,至今仍未取得一致意见。第一,列宁区分物质(生产)关系与思想(上层建筑)关系的标准是否适用于社会主义条件,还是只考虑阶级对抗社会的特点?第二,上述划分是否等同于把人们之间的关系分成属于和不属于社会存在,也就是说,能  相似文献   

18.
在深入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同志对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包含有目的性要素提出质疑,认为若把实践作为“有目的的社会活动”,那末实践标准不就成了主客观的混合物了吗?因此,弄清目的性与实践的关系,正确认识民的性的本质及其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对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的性概念 关于目的性概念,马克思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根本不同的。唯心主义者也讲目的性,有的甚至还把目的性概念推广到自然界,形成“目的论”的世界观。唯心主义的 “目的论”者不承认客观事物存在因果关系和…  相似文献   

19.
一、物质利益的缘起及其基本特性“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①人们要能够生存,首先需要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资料,而要满足这些需要,人们必须根据需要从事生产活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最基本的活动。生产是生产力的利用过程,生产从而生产力的利用本身就包含了目的,即对物质资料的需要。因此,生产和需要有着必然联系。这里说的需要是生产目的一般,是各个不同生产方式下的生产目的的抽象。由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社会形式存在。为了揭示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内在地蕴含着人学维度,但又不能把它等同或归结为人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之所以被遮蔽,是因为传统教科书所奉行的哲学解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对人的问题求得合理的解答.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述中,分别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两种视角对人的本质做了规定.这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视角,如果说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级本质,那么由实践活动所形成和派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二级本质或次生本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即历史地发展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二是指作为历史运动最高目的的、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自由王国”.它们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学”概念,前者可称为“历史人类学”,后者可称为“哲学人类学”.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涵盖这两种意义的“人类学”概念,否则就难以避免“经济决定论”的指控.而按照“经济决定论”的解释,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将始终处于被遮蔽之中,不可能获得内在肯定和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