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学习动机是推动外语学习的动因和力量,它关系着语言习得的效率与成败.外语学习是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互动的过程,输入与输出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输入输出理论视角下,动机通过作用于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进而影响到语言习得的效率与结果.因此,教师应通过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来促进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高质完成.  相似文献   

2.
谈语言与认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语言与认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即认知在语言习得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语言因素是否影响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与语言是相互独立还是关联.皮亚杰认为语言不是特殊能力,随认知建构而发展.认知决定语言.乔姆斯基则主张语言是生来固有的智力结构的产物.语言习得有它的生物基础,即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理解性地学习证实了皮亚杰的看法,而孩子能如此惊人而准确地掌握语言又支持了乔姆斯基的观点.研究表明语言与认知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笔者认为人类的语言天赋,认知能力和父母的外界指导都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语言人类学是语言学与人类学相互交又的一个边缘学科.语言人类学在产生之初主要是对"土著"后进民族的语言文化进行研究.在现阶段,语言人类学主要是对濒危语言的关注,并力图通过对濒危语言的抢救与研究未保存人类语言的多元格局,进而保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当前濒危语言研究的过程中,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其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准确.但是,在实践中,法律语言无法避免模糊性的存在.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是从确切与模糊的对立统一中显示出来的,确切词语和模糊词语在法律语言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目的是为准确达意服务,共同体现出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法律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语言生态观把语言多样性与生物文化多样性的相关性作为基本的理论原则.语言生态的平衡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语言生态危机表现在:语种的灭绝与濒危,双语区语言的单极化,局部地区语言(方言)岛的同化与消亡,弱势语言结构整合力的衰变,母语权受到抑制,等等.保护语言生态,应重视语言生态的调查与评估,加强民族母语教育和语言规划,尊重弱势族群的各项权利,维护其自然环境与社会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语言、意义与理解是具有社会性的活动,活动的双方是我与他人.不管语言是否已经说出,意义是否已经表达,理解是否已经达成,他人作为对象已然存在,他人不仅存在而且优先于自我的存在,即他在优于自在.语言、意义及理解均是自在与他在的共在.语言不是私人的,而是我与他人公共的、共有的.虽然语言是公共的,但是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存在于我与他人之间,具有不确定性.他人能否明确我运用语言向他表达的意义,我们之间的理解能否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取决于我与他人在认识与行动上统一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理据性,从语言符号的不同层面以及符号与符号、符号与客体的相互关系的视角来看,语言符号有三类理据: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是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而不同时期的语言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不同,其变化的特点也是不同的.索绪尔的所指概念,特别是所指的任意性及与语义的关系的观点,可以深刻地解释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相互影响所带来的语言的新变化:英语与汉语的所指的趋同现象.这种趋同是以弱势语言的所指向强势语言的所指趋同为特征的,并依据受外来影响的不同强度而在语言的不同领域表现出程度的不同.这种趋同的内在原因在于语言的变迁与变异,外来语言的影响通过这种变迁与变异改变了原有语言的沿流,使之沿着趋同于外来强势语言的所指系统的方向变化.英、汉语言所指的趋同减少了人们使用英语时的障碍,在能指不变的表象下使不同语言的所指系统趋于一致,进而可能拉近人们的思维方式,其后果之一则是英语实际上成为人们的思维语言,而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则将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9.
关于语言和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语言自身进步的需要,也是语言使用者追求的最高境界.研究语言和谐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语言和谐的基本条件,语言不和谐的诸种表现,语言内部的和谐问题,语言外部的和谐问题,语言运用中的语言和谐问题,和谐语言与变异语言,语言和谐的构建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0.
民俗语言不是“民俗”与“语言”的简单相加或一般合成,而是经过约定束成、获得广泛认知、习用的涵化有民俗要素的语言材料.民俗语言的主体,由俗语与民俗语汇两大语类构成.民俗语言最本质的内部特征是它是涵化了民俗要素的语言文化符号.一、民俗语言的传承与流变的关系语言和民俗一样是不能割断其历史渊源的,特别是那些口口相传的民俗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民间,千百年传承不断.历史的的连续性,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成熟和稳定性,也造成了民俗语言的传承性.民俗是传承文化的沉积.民俗语言兼具语言和民俗的特性,是人类传承文化的形态和工具,是历史的产物.民俗语言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语言的形式和语汇渗透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只要使用这些语汇和语言形式就会进入一种文化氛围.因此民俗语言既是民族文化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自我肯定的文化根基之一.民俗语言具有传承性,但  相似文献   

11.
音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 ,音乐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 ,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情感抒发。要做到歌唱时声情并茂有情而发首先要明白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 ,正确理解歌词的含义和做好教师的范唱。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方法和正确的情感培养 ,并进行音乐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2.
由于汉语的特征和人们的语言习惯,导致在演唱意大利歌曲时会在元音、辅音、重音、省音与断音等方面出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使歌唱语言的准确性降低。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唱好意大利语音的歌曲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歌唱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声音素质,还需要学习正确的歌唱方法,掌握适合自己嗓音条件的歌唱技术和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歌唱训练,这样的歌唱训练是对歌唱乐器的制作、调理和再整顿的过程。只有经过良好的歌唱训练,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歌唱乐器,使之更适合歌唱艺术表现的需要,发挥歌唱的艺术表现力。就歌唱乐器的使用而言,歌唱技巧是获得歌唱艺术表现力的必要手段,歌唱者必须重视技术的磨练,以求得艺术的完美。  相似文献   

14.
黔中布依族礼俗歌指使用布依语第二土语的布依族同胞在婚、丧、新居落成以及社交等仪式上演唱的歌曲和韵语。内容主要为客主之间的相互问候、相互赞美和祝福以及对涉及礼俗的一些事物的"追根溯源"。黔中布依族礼俗歌有吟唱的"歌"和念诵的韵语,分别有用本民族语言演唱(诵)和用汉语演唱(诵)。赋、比、兴和复沓是常用的表现手法,演唱过程中表演的特点很浓。黔中布依族礼俗歌对认识布依民族的文化性格,了解布依族文化的基本特征等,有着重要文化学价值,并且为研究汉文化在贵州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以及黔中布依族文化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歌唱的技术发展和表情达意的需要都不能忽略语言的功能。本文探讨了歌唱与讲话使用的是相同的发声机能 ,将讲话声作为歌唱训练的基本元素是合乎逻辑的结果 ;以优美的说话声建立起歌唱发声的规则是正确歌唱唯一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不能想当然地将二者割裂开来。  相似文献   

16.
新型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及建构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新型的声乐教学理念,必须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立足本民族声乐艺术基础,借鉴西洋声乐艺术教学的先进经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让学生自然地、优美地歌唱.  相似文献   

17.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朗诵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艺术,要求字正腔圆,语句熟练,表情达意;歌唱则是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综合了语言、声音和音乐于一体的声乐艺术.朗诵和歌唱虽分属于语言艺术和声乐艺术,但二者都属于声音的艺术,都以人声为载体.由于朗诵和歌唱的相似性,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而言,二者存在迁移.  相似文献   

18.
歌唱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但又区别于生活语言.通过对子音和母音在生活中发音特点的分析,论述了子音和母音在歌唱中的变化与区别,揭示了歌唱所独有的语音发声规律.这一规律渗透到歌唱发声的全过程中,从根本上揭示了歌唱语言的语音发声技巧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声乐演唱的自身乐器即歌唱的“本钱”,是歌唱的原动力和内动力,也是歌唱的前提条件。歌唱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演唱自身的一种“悟性”,即“用思维去唱”、“用心去感悟”。歌唱最根本的问题是对歌唱适度感的把握与运用。  相似文献   

20.
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范唱与模仿反映的是教与学的关系,良好的范唱与有益的模仿是必不可少的能力。本文从模仿的技术层面出发,在理论层面上进行“范唱与模仿”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