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被放汉北云梦任掌梦之职考赵逵夫从《惜诵》、《招魂》看屈原被放汉北时的职屈原怀王时被疏放共两次,怀王十六年一次,只是由左徒之职被贬为三闾大夫,并未赶出都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是“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细”。“细”即“黜”,贬谪之意。《书·...  相似文献   

2.
彭鸿程 《社科纵横》2002,17(5):53-54
《招魂》、《大招》主体为招魂辞。本文试图从祭祀角度切入招魂辞 ,考察招魂的程式、招魂的灵魂人物“巫”的活动 ,进而触摸到楚民“信巫鬼 ,重淫祀”的宗教精神之内核。  相似文献   

3.
《汉语大语典》收有“课钱”一词,该词条下共列出4个义项:1.税金。2、卜金。3.占卜时用作卜具的钱。4.债款。在“卜金”一项内引了两个书证:元王晔《桃花女》楔子:“近因年老,做不的甚么重大生活,只教他管铺,无非开铺面,挂招牌,抹桌凳,收课钱。”明无名氏《精忠记·兆梦》:“[刘我是岳府中,请你卜卦。【丑]就去。【末】少待。[禀介相见介老旦]取深浅来。这两个例证中,第一个是正确的,第二个却弄错了。按,剧中写岳飞母亲得一不祥之梦,因此叫仆人寻一【、卦先生以占吉凶。这里扮岳母的老旦所说的“取课钱来”,指的是…  相似文献   

4.
一、韩愈“道”的具体内容《原道》是韩愈儒学复兴运动的纲领性文献,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佛老相对立的“道”和“道统”说,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文章一开头就对“道”的内容作了解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他把孔孟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触为一体,作为“仁”的含义,从而指出,实行以“博爱为基本内容的“仁”,使一切言行符合现实的需要,就是“义”;“义”是“仁”的具体表现,由这种“仁”与“义”再进一步修行,就是“道”。一本正经的强调仁义道  相似文献   

5.
《诗经·魏风·硕鼠》中有这样两句诗:“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对其中的“之”,古今都有不同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说:①“之”是动词,此说源于郑玄。《郑笺》:“之,往也。”此说影响甚大。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将“之”解释为“往”,并将此句串讲为“谁去了还长叹呢?”②“之”是句中语气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之,其也。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  相似文献   

6.
《光明日报》1996年”7月3日第2版《高校“枪手”不该出现的风景》一文中说;“这些代别人写文章、参加考试的人,古时被称为‘捉刀者’,今天他们换上了一个更具现代感的名衔──‘抢手”’,言下之意是说“枪手”是“现代”之称谓。文后的《编者话》中也说:“悄悄流行起来的‘枪手’现象发人深省。‘枪声’响处,站起来的是一批假冒伪人才,刮起的一股投机取巧之风,倒下去的是‘枪手’自己的人格……”居然把“枪手”与“枪声”混为一谈,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关于“枪手”为代人写文章之称谓,笔者在《“枪手”语源》小文中作了探求,并…  相似文献   

7.
据方厚枢先生撰写的《当代中国出版史上特殊的一页——文化大革命期]司“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始末记略》(《出版史研究》第三辑)一文得知,三种版本的《毛主席语录》,共印发了10‘53亿册,可称得上中国出版史上之冠。凡经过“文革”的人都记得,那期间《毛主席语录》是人人必需怀揣、时时高举的“红宝书”。但“语录”这种文体不是今人的发明,古已有2。辞书上说,《旧唐书·经籍志上·杂文类》录有孔思尚撰写的《家齐语录》十卷,认为是“语录”文体之始。其实,孔子的《论语》应是“语录”文体2祖。自唐2后,“语录”文体被佛家子…  相似文献   

8.
珮莙 《东西南北》2012,(22):52-53
几年前,一立来自中国的投资者买下了俄罗斯奥斯坦尼诺村庄外的一大片农场,他高兴地把这片不毛之地命名为“金土地”,因为这里是种植玉米、大豆和蔬菜的好地方。美国《纽约时报》9月10日一篇名为《俄罗斯的土地,中国的农夫》文章,正是讲述了几十万中国农民过着候鸟般的生活,在俄罗斯“金土地”上的“种地淘金梦”。  相似文献   

9.
昭穆制度习见于古代文献。若指墓葬,便如《周礼·春官·家人》所云:“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若指宗庙,便如《礼记·王制》所言:“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若指祭扫,便如《礼记·祭统》所说:“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太庙,则群昭群穆成在而不失其伦。”要之,所谓昭穆制度,系指古人祖先墓葬的次序、宗庙的顺序和祭祖中族人位置的排列均须分为“父昭子穆”两列,父子异辈异行,祖孙…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有人爱取“句践”为名。例如: 《孟子·尽心》有宋句践。朱熹《集注》: “宋姓,句践名。”《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传》有鲁句践。司马贞《索隐》:“鲁姓,句践名也。”最著名的当然要数春秋末年的沼吴成霸业的越王句践(《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句践这个名字中的“句”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值得探讨的。《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集解》引颜师古之说云:“以吴言‘句’者,夷语之发声,犹言‘于越’耳。”准此,则句吴之“句”,犹阿Q之“阿”了。句践之“句”,意义约与此相若。践,《集韵》音贱;《广韵》释以“蹋(踏)践”。《礼记·疏》云:“践,蹋也。”《释名》:“践,残也,使残坏也”又,《尚书·序》:“(周)成王东伐准夷,遂践奄。”《释文》:“践,藉也。”反正,践之恶义甚夥,而嘉义则较少。践,音贱,可通“贱”。《玉篇》释“贱”曰:“卑下也,不贵也。”卑下不一定就是坏事,  相似文献   

11.
史载,秦始皇时命方士徐福带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徐福,亦作徐市。“市”读fu,与“福”是一音之转。故同是《史记》一书,在《秦妈皇纪》作“徐市”,而在《淮南王安传》则作“徐福”。“徐福”与“徐市”实系一名而异写,不是一人而有两名。而近来许多书籍和刊物中多有把“市”讹作“市”者,虽一些史学专家的文章中亦所不免。这当是因为二字形似致误。其实,这在一般字典或辞书中都有辨证,仅是人们疏忽而已。《辞海》云:“市,‘韨’的古字,与‘市’异。《辞源》云:  相似文献   

12.
“符采”在《文心雕龙》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是“符之采”,即“玉之横文”,引申为“文采”,《原道》《诏策》篇中是此义;二是“符”与“采”,即玉之坚硬质地与华美文采的结合,引申为文章质实的内在美与富有文采的外在美的结合,《宗经》《风骨》《诠赋》篇中是此义.比较而言,并列结构的“符采”更具理论深度,从这一角度看,“符采”之“符”与“风骨”有相近之处,“采”则与辞赋的“铺采摛文”密切相关.“符”相当于“雅义”,“采”相当于“丽词”,“符”与“采”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交融,其内涵与“文质”说、“丽词雅义”说、“情经辞纬”说一脉相承而又能超越诸说,更为精确地体现了刘勰文质并重的文章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3.
为魏收的“秽史”辩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魏收的“秽史”辩诬屈超耘读《资治通鉴》关于魏收撰《魏书》为“秽史”的记载,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既然是“秽史”,为什么竟把其作为二十四史之一使之作为正史而流传至今?为什么新时期出版的极为权威的工具书《辞海》,仍收录旧说而不予以正确评价?笔者查史索源,以...  相似文献   

14.
纪晓建 《社科纵横》2007,22(5):80-82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繁荣的巫风习俗。《楚辞》《山海经》为我们保存了中国古代巫风习俗的原貌。“九歌”是具有神话性质的巫术性的宗教歌舞,《楚辞.九歌》则是一部真切记载原始巫风文化的宝贵文献。“招魂”是中国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以巫师为中心的宗教活动,“九招”“九代”则是先秦巫师举行招魂仪式运用的具有神秘性质的舞蹈。从文化渊源上看,南楚浓烈的巫风文化正是对殷商巫风基本内容的继承,《楚辞》《山海经》则是这种殷商巫风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5.
往岁读王摩诘辋川绝句:“独坐幽重里,弹琴复长啸。”以为“啸”可能是幽人逸士兴致勃发之际的狂呼大叫。及读岳武穆《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又以为“啸”无非是抒发英雄豪气的长叹之声。近年稍窥魏晋之学,干“啸”之问题方略有解会,始知畴昔所想谬误之极。所谓“啸”,乃是古人的一种特殊习尚,而在中古土林尤为风行。它与被时之中国文人生活契合无间,犹如丹葩之耀于芳林,白云之村于青天,别有风致。自魏晋之后,“啸”又升华为中国古典诗文的固定意象之一,尤其应受到治诗者的注意。而幽追深透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6.
“桔颂”中屈原师道观发微王琴王逸《离骚叙》云: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阎大夫。三间之职,掌工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历国士。三阎大夫之职。类似于北方各国的“公族大夫”,均为负责国中贵族子弟教育的职官。关于为师一道,屈原没...  相似文献   

17.
《拿来主义》中“蹩”之探析韩团联《拿来主义》一文,有这样一句话:“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这是鲁迅先生在批判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第三种错误态度(即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18.
关于辽宁文化之命名,日寸下学界多数人观点认为当以“辽海”之名冠之。其实将辽宁地域文化命名为“辽海”,今日只是重提,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早有此意,其中著名史学家金毓黻先生在其《静晤室日记》对“辽海”一词考证甚详,诸如“辽东考”、“辽海即辽东”、“辽海之名即见《晋书·前秦载记》”等,  相似文献   

19.
关于“知行合一”阳明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唯心主义说法,即所谓“销行归知”的说法。如“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传习录》上)“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总之,“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另一种是所谓唯物主义的说法,“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  相似文献   

20.
“貂蝉”探源豫生“貂蝉”之语义,系指古代王公显官冠上的饰物,起始于汉代的武宫。《后汉书·舆服志下》上说:“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宫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晋朝崔豹《古今注·舆服》上说,“出于胡服”。另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