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刺客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群体,有关他们的文献记载一方面反映了刺客为报答知遇之恩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品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在自己所信奉的忠信仁义思想观念与儒家传统发生矛盾时无法解决的困惑。因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道德观念的逐渐完善,刺客们的这种对个别人忠信仁义的行为也就很难为后世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祈雨属于祈禳术之一,与民间信仰、巫术、宗教等息息相关。不论受何种因素影响而产生,其文化内涵有共通之处,都寄寓着农耕时代的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对风调雨顺的祈请与诉求。不少史料文献对祈雨皆有相关记载,唐前小说则以自己的方式对此加以呈现:祈雨的主体不受身份限制,普通民众、仕人、术士皆可参与,但主要为仕人与术士;祈雨仪式不拘一格,民间自发举行的较为简单、随意,重在书写施法者、法术的神异、祭祀主体的德行、祷祝的最终结果,受远古遗留的“万物有灵”“巫术”等思想影响较深。祈祷的神灵有山川树木等自然神、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龙等,杂糅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有一定的地域色彩。官府发起的程式严整规范,且繁冗、复杂,意在区分等级,彰显对天神的虔诚与敬畏,以及心系苍生的民本思想、农业兴邦的治国理念。唐前小说对祈雨主体、仪式,以及祝祷神灵的书写,反映了当时人们真实的生存状况,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3.
先秦的老庄学派提出复归观念,其本质就是复归自然。至魏晋时期,士人们以具体的山水景色象征自然,于是山水就成为士人们的游居环境和精神境界的追求目标,因此,多种形式的山水文化渐次产生、发展起来。由此看来,复归观念在中国山水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正确地继承、发展山水文化,必须正确对待复归观念。  相似文献   

4.
咏史诗是中国古诗体中颇有特色的一种,但研究者大多集中在对唐宋以降的咏史诗的研究上,对唐前咏史诗的研究却欠深入。本文通过对部分唐前咏史诗的分析梳理,对之本质性的审美特征包括写实性、思想性、艺术性、抒情性四个方面做以总结,旨对咏史诗爱好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建筑与文化互为关联、相互影响。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人文精神要素。根源于不同文化传统的东西建筑文化存在着若干差异,只有体现中国文化特性与民族特色的中国山水城市及其建筑,才会有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游仙题材在唐前沿着两条路径前行,经过秦汉的低伏,汉末魏晋的高涨,至东晋以后而渐趋边缘化。这既是文学现象,更是文化现象。游仙题材近千年的起伏及世俗化趋势与我国思想史上理性精神的发展脉络有着某种对应关系。通过对游仙题材的历时性考查,再参照以理性精神在唐前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对各阶段作品的解析,可以理清这一文化现象的动因。  相似文献   

7.
自然山水审美在六朝成为风尚,这一现象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人与自然山水关系的演变、政治环境与隐逸文化潮流、庄园经济活动的开展、玄佛思想的盛行都促进了自然山水地位的提高,最终促成了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自然山水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出发 ,以山水文化为例 ,通过古今对比 ,强调现代人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人性关怀来对待山水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9.
将词语置于人类文化与历史的宏观语境之中 ,从历时的角度观察词语意义的演进与文化现实的关系 ,我们发现词语的演进、嬗变与其所处文化现实密切相关。词语 ,作为文化现实的标记 ,既反映文化现实 ,又构建着文化现实。语言与文化协同进化。在语际转换中融入词语的文化意识 ,将有益于各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的隐逸与山水旅游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纷扰、玄学的感召使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士大夫遁迹山林、寄情江湖,而在山水旅游方面留下隐逸的文化创造。山水从纯粹的道德伦理象征变为人们畅神娱性的自觉审美对象;山水游览之作大量涌现;自然景观通过士人的登临吟咏而显名于世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唐前山水诗巧言切状特点进行了深层次探讨,以考察其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体现的,它所富有的审美特点,审美的效果和存在的意义.文章认为唐前山水诗主要追求形似,在状物时能切合物性的特质,并且擅长于营构精妙的语言,此三者的结合,造就了巧言切状的高超描写技巧.  相似文献   

12.
唐宋文人对中国园林景题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园林与文学关系密切.自魏晋山水审美文化及文学的发展,使文人在可居、可游、可观的山水园林中,寻求惬意而逍遥“画境文心”境界,肇始园林景题萌芽;唐宋文人原创性地借园居和诗文抒发自由而赋予理性的心灵,富有文采韵致的景观题名,以文学家高人雅事所置景观,促使中国写意园林的成熟.  相似文献   

13.
在初唐史学家和“四杰”、陈子昂等人批评南朝文学之前,宫体诗已经经受了五次批评。它们分别发生在:宫体得名之初、梁末侯景之乱时、陈代何之元编纂《梁典》时、隋代李鄂上书高祖革除浮华表和王通著《中说》时。但五次批评都未对宫体诗的创作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究其原因,在于以下两点:整个社会盛行以宫体为代表的文风、批评者既无理论创新又无创作实绩。但唐前批评也逐渐出现了新气象,已经由单纯批评宫体和宫体诗人转变到批评整个汉魏六朝以来的文学创作,带有追根究底的性质。这种批评方法为初唐南北文化融合时批判继承南朝文学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在唐前山水诗的嬗变中,有一个较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理消情长,山水诗逐步摆脱玄理,进入到表现山水的美好清音和抒写主体性灵之中。东晋山水诗理语入景语,以理遣情。南朝宋山水诗玄理渐隐,性情日长。齐梁陈山水诗玄风已逝,融情于景。  相似文献   

15.
唐前田园诗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诗经》时代,两汉时期,魏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虽然唐前田园诗的创作还未形成气候,但已在题材内容、主题内涵方面确立了基本的表现范围;在创作方法、艺术表现上,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唐代田园诗的繁荣、发展作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6.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 ,唐诗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自由开放精神、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融会古今兼蓄中外的包融精神及对真、善、美人生境界的追求 ,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唐代不同时期的政治背景下服饰风格的演变和服装制度的形成 ,由此可以看出服饰不仅在唐代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且还体现着唐代整体的政治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8.
唐代繁荣昌盛的社会形态、迅猛发展的茶业、日益繁荣的茶文化、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活跃的外交活动及僧人频繁的互访留学等各种有利因素,为唐代茶及茶文化向外广泛而有效传播提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运输和外交往来等诸多有利条件和广阔的平台.唐代茶及茶文化向外传播不仅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及海外诸国的饮茶文化习俗的形成及茶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促进了唐朝和这些地区间文化、科技、贸易、经济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王志清 《南都学坛》2006,26(4):70-74
谈到盛唐山水诗派,刘长卿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刘长卿在盛唐诗风的承传上的重要贡献和影响,和他在情景交融上“定型”的意义,使他具有了盛唐山水诗派之殿军的最合适位置,而把他归入盛唐,不只是个简单的“派”的规模扩张,而是盛唐山水诗群落“派”的自然生态的必然要求,也更加能够显示此派无形且巨大的聚合力,是对盛唐山水诗派的实际情况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