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纵向地考察了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文化流变。春秋前期 ,齐国管仲在原有的基础上光而大之 ,形成了齐法家学说 ;鲁国出现了臧文仲与柳下惠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春秋后期 ,孔子是柳下惠而非臧文仲 ,杀少正卯 ,儒学在鲁国占据统治地位 ,使鲁学更加纯粹 ;齐国以法家为主要特色的思想文化至晏婴重礼而淡化法 ,齐文化趋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文姜小议     
春秋时齐国女子文姜因性生活问题,遭到后人多方面的贬斥.文姜出嫁鲁国后,鲁国在齐鲁争强中逐渐失势,文姜数度以国君之礼与齐国国君会晤,协调齐鲁关系,增强了鲁国的实力和地位,但史家们却未给予应有的评价.本文认为,文姜不失为古代一位颇有才能的女外交家,不应以瑕掩瑜.  相似文献   

3.
齐文化与鲁文化之比较邱文山齐鲁,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为学慕齐鲁”之誉。齐、鲁文化以其不同的形态,对我国古代社会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秦汉以后,随着国家的大一统,齐、鲁文化逐渐整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关于齐、鲁文化的...  相似文献   

4.
莱夷与莱国     
莱夷与莱国逄振镐莱国是莱夷建立的古国,在齐国东部,与齐国接壤。莱国是仅次于齐、鲁、莒的山东四大古国之一。然而,由于有周以来“尊夏卑夷”思想偏见的影响,古文献关于莱夷、莱国的记载很少,致使莱的历史文化出现许多空白和不解之谜。故此,学术界对莱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简述山东史前文化发展序列蔡培桂山东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准确历史,是始于西周初年封邦建国时齐国和鲁国的建立。齐鲁之前的文字记载也见于先秦史籍,但多是传说,既不系统,又多矛盾。因此,山东史前史的研究只能依靠考古资料。山东地区的考古工作者经过艰苦努力,首要成绩...  相似文献   

6.
齐鲁文化在先秦时期,实际由齐、鲁两支不同特色的文化构成。周初,周王室对齐鲁分封动因、政策、封主及对土著政策的巨大差异,奠定了齐文化与鲁文化不同特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而正是这两支文化既特色不同又密切联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交融的"杂交"优势,使齐鲁地区成为先秦时期的最高文化区,使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早期发展中,发挥了核心和主干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先秦史文献为基础,对春秋早期齐鲁两国间的博弈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揭示了齐国能够称霸和之所以没有吞并鲁国及各国臣服的内在与外在原因。分析认为:尽管齐鲁之间并没有拼出个你死我活的结局,但"主客"间已经易位,周王室宗主国鲁国的"王权"已经彻底让位给一个新兴大国齐国的"霸权",因此也就直接反映出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8.
从齐鲁文化角度看山东民间剪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文化是指以先秦齐国和鲁国的文化为主体,以秦统一后齐地与鲁地的文化风习为余绪的地域性传统文化.山东民间剪纸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已经深深烙上了齐鲁文化的印痕.本文从山东民间剪纸所体现的齐鲁文化内涵人手,分析了山东剪纸的共性特点与各自的区域性特点,进而剖析齐鲁文化作为文化背景给予山东民间剪纸的综合影响,强调从文化角度了解和研究,才能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观照民问艺术.  相似文献   

9.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来源。齐文化是一种兼收并蓄的文化,提倡实用功利,实现富国强兵;鲁文化是一种唯我独尊的文化,提倡崇德恪礼,认为仁者无敌。尽管齐、鲁文化之间存在各种差异,随着秦汉以后国家的大一统,齐、鲁文化逐渐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对于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法治文明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齐国《韶》乐蠡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齐国 《韶》乐, 是我国古代雅乐中的一颗明珠, 它展示了上古乐舞的突出成就。它起源于帝喾的 《九招》, 后经帝尧承传, 舜夔修改, 形成了 《箫韶》。之后, 又经夏后启再舞, 商汤加工, 西周继承推广, 至公元前 544 年的鲁国有了大的发展。但是, 真正适于它生长壮大的气候和土壤, 却是在齐国。期间, 它随着齐文化的形成、成熟与发展和周礼对东夷文化的不断渗透与融合, 于齐初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齐 《韶》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慎到的学术思想与齐国文化之间相互滋养的关系,分析了慎到居齐的必然性;齐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善因思想不仅成为慎到学术的一部分,对慎到思想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慎到思想中的黄老意识、人性自为学说也丰富了齐文化,影响了齐国文化的发展;至稷下学宫晚期,由于齐国的统治者穷兵黩武,慎到的学术理论无用武之地,再加之稷下学士的待遇日益恶劣,慎到离开了齐国。  相似文献   

12.
《诗》三百篇,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就在社会上广为流行了。但是,在秦“焚书”之后,《诗》三百篇也和其它先秦典籍一样,遭到了毁灭。汉兴,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需要进行文化建设,才下令全国“献书”,搜集整理已经散失的先秦古籍。《诗》三百篇,是属于先秦古籍之一,也在搜集整理范围之内。在汉代,传授《诗》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即鲁国申培公所传的诗称为“鲁诗”,齐国辕固生所传的诗称为“齐诗”,燕国韩婴所传的诗称为“韩诗”,赵国毛  相似文献   

13.
所谓齐鲁文化是指先秦齐国和鲁国以东夷文化和周文化为渊源而发展建构起来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是秦汉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两汉时期所实行的礼仪制度与作为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的“礼学”基本上都是承源于齐鲁之学。汉王朝开国伊始 ,鲁人叔孙通就根据儒家学说为统一的大汉帝国制定了一套规范社会政治生活的礼仪制度 ,并编撰《仪品》十六篇与《汉礼器制度》 ,不仅奠定了有汉一代的礼制基础 ,而且为其后约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礼制确立了基本模式。汉代的“封禅”与“明堂”制度也主要是在齐鲁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和确立的。此外 ,汉代的《仪礼》之学、二戴《礼记》之学与《周礼》之学也都与齐鲁之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曹刿论战》记载了我国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齐国进攻鲁国,是强国欺凌弱国。鲁庄公采纳了曹刿的正确的战略见解,终于造成了我国战争史中以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文章记述简明。全文只用了二百二十二个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下面从语言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采用标记法和文字说明相结合的方式。标记的符号: 主语的标记  相似文献   

15.
王志民,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学博士点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区域文化与古代文学、齐鲁文化。近年来,在齐鲁文化形成、发展历程、文化特色、内在结构及与中国早期文明的关系,齐鲁文化与孔子及儒家研究等方面卓有建树。完成和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及省部级项目4项;出版专著《齐鲁古代文学简论》《齐文化与鲁文化》《齐文化概论》《齐鲁文化概说》《中国学校教育制度考略》等11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省社科优秀成果重大奖一项,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项;山东省高校优秀成果特别贡献奖一项;"五个一精品工程奖"两项;1995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6.
齐瓦当是指带有齐国文化色彩的瓦当,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汉代的齐国及周边受齐文化影响的地区所发现的瓦当,其基本范围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瓦当纹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无论是题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整幅画面的布局以及形象的塑造,都具有不同于别国的艺术特色。齐瓦当以其特有的内容、新颖的构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附着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文明甚至远古文明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就齐文化概念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五种说法。 其一,齐国文化说。刘宗贤认为:“齐文化指先秦齐国的文化。”它可以“追溯到齐的封国”。创始于太公,传至管仲而形成系统,后来稷下齐法家进一步发展(《试论齐文化的开放性特点》,《管子学刊》1987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8.
宋、鲁文化比较研究李玉洁先秦时期,宋国是殷人后裔微子启的封国。宋文化直接承继殷人,反映出殷文化的特色。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直接承继周人的制度和习俗,春秋时有“周礼尽在鲁”的说法。但鲁国的封地在今山东曲阜一带,是周公东征后所得到的奄国故地,这里曾...  相似文献   

19.
提起齐鲁文化,人们首先想起的往往是最有影响的儒家文化。其实,多年来大家忽视了齐鲁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发端于2600多年前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市场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221年,秦王羸政最后灭掉齐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交真正意义的政治大统一。然而由于相对落后的秦文化不能满足新建统一王朝的需求,由于历史悠久、内涵丰厚的齐文化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极大的适应性,所以齐文化并未伴随齐国的灭亡而消弭,相反,却在尚未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前期秦朝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阴阳五行学说、封掸说、稷下学等对秦朝的影响尤大。秦朝后期发生的“焚书”“坑儒”两大事件皆由齐人而起,自此,齐文化走向了沉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