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的父亲,在河南开封长大。父亲一直在奋斗,考上了武大,来到武汉——一个全然陌生的城市。他在这里读书,工作,结婚,生了我。他的奋斗,换来了一所理想的大学、一个合适的职业和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也许就是别人眼中我平凡的父亲——离家游子。他的心也许一半是黄河,一半是长江。我仍记得,父亲那晚接我放学后没有带我回家,而是赶上一...  相似文献   

2.
我之所以从事统计工作这一行.是因为我的父亲曾经也是一名在基层从事了二十多年的统计工作者.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统计工作是那么认真负责、那么执着、任劳任怨.无论天气有多么恶劣,父亲都深人到最基层,了解情况,搜集统计源头数据.父亲经常在下班后把那些统计报表带回家,用算盘一遍又一遍的汇总,一次又一次的核对,每当完成报表后父亲总会流露出满意的笑容.  相似文献   

3.
石含信 《晚晴》2020,(1):52-53
父亲去世已经四十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老人家生前的很多事情都已淡忘,直到看了父亲的笔记本,才又勾起我对父亲的回忆与认识。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父亲没有等到这一天,于1978年农历8月与世长辞,至今已41年。父亲从未给我们留下遗产,在清理他的遗物时,我找到一本已经泛黄的笔记本,这也成为父亲留给我们儿女的唯一念想。  相似文献   

4.
刘婧 《贵州统计》2009,(1):62-63
五月的一天,南京城天高云淡、晴空万里,万物相聚在一派生机与和谐之中。我与父亲在南京机场话别,当父亲转身登机的瞬间,我从他的背影和坚定的脚步中,仿佛看到了他扬帆数海的心路历程和执着耕耘的深深脚印。  相似文献   

5.
父亲     
【正】一9岁那年春天,父亲带我去北海公园玩。回家的路上,暮色四起,带着解冻的寒意。沿湖边徐行,离公园后门两三百米处,父亲放慢脚步,环顾游人,突然对我说;"这里所有的人,一百年后都不在了,包括我们。"我愣住,抬头看父亲,他镜片闪光,隐隐露出一丝嘲笑。我虽自幼起常思考死亡,还是无比震惊,很久都没缓过劲儿来。对父亲最早的记忆...  相似文献   

6.
继承统计     
记忆中,孩提时,每每放学第一个冲出教室、踮着脚尖眺望却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就是我,每每一人在沙发睡到半夜再被父亲抱回被窝的就是我。记忆中,父亲的身边总是堆积着厚重的报表,陪伴着老式的算盘,待的场所是简陋的,处的环境是艰苦的。记忆中,节假日并不是属于和父亲的休闲时光,"加班"总是父亲的家常便饭,"忙碌"一词都是父亲的代言词。  相似文献   

7.
父亲是全县最偏远的一个乡的统计员。自打我记事起,已经十几年了。和他一块儿招聘的,有的成了秘书,有的提升为副乡长。可父亲仍旧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统计员,我常戏说父亲是:“稳坐钓鱼台”,“将革命统计到底”。父亲听了,总是不答也不笑,仍旧搬弄他那几个数字。父亲的报表台帐整整齐齐地摆在他的‘’办公桌”上,一摆一挥的,象高低起伏的丘陵。记得二、三年前的一天,我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发过那么大火,整个柜子和桌子被翻了个底朝天,父亲气势凶凶地说:“谁弄我的东西了。”后来才率。道父亲是在汇总全乡的粮食产量时,有一个村的基…  相似文献   

8.
【正】大哥说,父亲几年的积蓄全花在我这个败家子身上了。初闻此话时,我4岁,不明白他是何意。后来我渐渐知晓,自己是最后一批超生队伍中的一员,为此,作为老师的父亲被罚款2万元。我是被迫念书的。只要看见我和那一帮不学无术的兄弟混在一起,大哥便会当  相似文献   

9.
【正】从小到大,我从没见父亲流过一滴眼泪。可在我手术前,他哭了。那是春节后的第四天,我肚子疼得厉害,几天也不见好,父亲带我上医院检查了几次,可查来查去,都查不出个所以然。在那度日如年的半个月里,父亲每天坐在床边,眼巴巴地望着我。看着我日渐消瘦,他的眸子失去了往日的光泽。不久后,我又做了一项检查,检查结束,医生紧皱眉头,...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大学     
【正】从懂事起,父亲和我说话就不多。父亲是一个孤儿,五岁丧母,九岁丧父,十来岁他就开始独居。那个时候,村里和他一般大的小孩都在念书,父亲每天跟着他们去上学,一直跟到教室门口,就止步了。父亲知道,教室与他无缘,贫困使他过  相似文献   

11.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是靠出卖体力供我吃穿的恩人,是令我惧怕的人。父亲难得表情开朗。那时妹妹还未降生,爷爷老得无法行动了,整天躺在炕上咳嗽不止,但还是很能吃。全家七口人高效率的消化系统,仅靠吮咂一个三级抹灰工的汗水,用母亲的话说,全家天天都在"吃"父亲。父亲是个刚强的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唉声叹气。他的生活原则是,万事不求人。  相似文献   

12.
父亲教我惜粮食文/冯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当我读起这首诗,眼前便会浮现出父亲的音容笑貌,他的谆谆教诲又回荡在我耳边:"孩子,粮食要珍惜,来得不容易呀!一粒米是用一担水和无数汗珠换来的呀!"父亲只上过二年私塾,识字不多...  相似文献   

13.
生命时钟     
【正】朋友的父亲病危,朋友从国外给我打来电话,让我帮他。我知道他的意思,即使以最快的速度,他也只能在四个小时后赶回来,而他的父亲,已经不可能再挺过四个小时。赶到医院时,见到朋友的父亲浑身插满管子,正急促地呼吸。床前,围满了悲伤的亲人。  相似文献   

14.
1917年,我父亲出生在山东省广饶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已经104岁了。他是个平凡的老人,头脑清楚,能用助步器在屋里活动,尚且没有病痛的折磨,但听力差,两天喝一次通便茶。父亲是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的黄埔抗战老兵,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多次接受过全国各地媒体的采访。记者说,在被采访的抗战老兵中,我父亲的思维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15.
如果不是1977年恢复高考,我现在大概是个小裁缝——费家第三代裁缝。我在家行四,大姐和哥中学毕业分配了工作,二姐去了农场,按当时的政策,轮到我肯定下乡,或去农场,或回老家乡下插队。母亲每念叨起,常说:"就待在家,跟你爷做裁缝。"(家乡无锡管父亲叫爷)父亲显然也是这意思。他的手艺传自祖父,祖父在上海学成后回无锡开了店。父亲的手艺那时在无锡城是响当当的,自然也想往下传。  相似文献   

16.
木槿 《妇女生活》2020,(2):58-59
翁婿失和,引发口舌我家兄弟姐妹四人建了一个微信群。一天下午,大嫂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没见过对老人家这么不孝顺的,说好的每人轮流照顾半个月,这还不到时间呢,就撂挑子了!大嫂这话明显是说我老公东明的,我心里一惊。按照我们兄弟姐妹的□头约定,那半个月,轮到我家照顾父亲。我带着10个月大的女儿豆豆在父亲家住了一周,豆豆感冒了,我只好让东明接替我。  相似文献   

17.
何欣 《晚晴》2020,(4):50-51
如果有来生,我还希望做您的贴心小棉袄,为您尽那些没尽完的孝。时间好快,父亲去世已经一年了,感觉他一直没有走似的,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与父亲的关系,用如影随形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四十余年父女情深.  相似文献   

18.
<正>我名字中的"石",是母亲的姓。虽然后来有人说,这个名字隐喻了我未来要爬山的命运,其实非也。我的名字来得简单却郑重,将父姓和母姓集于一身,是一种由衷的宠爱,更是一种无言的期待。我父亲生在安徽大别山地区,后来在那里参加了红四方面军,他不善交际,沉默寡言,热爱劳动。解放初期,父亲已是处级干部,但他低调处事,不事张扬。工...  相似文献   

19.
《老同志之友》2021,(2):53-53
编辑同志:您好!我父亲今年七十岁,脾气开始变得古怪。自从去年母亲去世后,他经常说哭就哭,非常情绪化,喜怒无常。虽然i我们也给他请了保姆,也经常去看望,但父亲始终沉浸在悲伤里。有空时,我们特意带父亲去周边景区转了转,表面上看着父亲开心了,实际上他内心依然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我们该如何让父亲快乐起来?  相似文献   

20.
坐车     
【正】父亲好不容易进一次城,我陪他看过高楼大厦后,又打的去一处风景区玩。下车时,父亲看见我给了司机20元,就说:"坐一阵车怎么要这么多钱?"我说:"不多,这已经是最便宜的了。"从风景区出来后,父亲不肯坐车了。从风景区到家有10公里,走回家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