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释名》中不合理的声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释名》中不合理的声训概括为十类,以具体例证进行剖析、阐述,从而既客观展示《释名》这类声训的实貌,又可为正确认识、评价《释名》声训提供可资参考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鲍思陶 《文史哲》2006,12(6):45-54
东汉刘熙的《释名》一书试图运用声训的方式来推求语源,但是他和他的前辈们使用的方法是一样的,这种声训是在“一对一”的意义层面上进行的,缺乏词族内部语源意义的推求,也没有经过同族词的验证,所以往往是“射覆”式的。应该从人类文化、人类思维和名实关系的角度为之建立验证声训是非的标准,以便能够条分缕析地研究《释名》声训的个案,给其以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字词尤可称为文化的密码,诚如美国人类学家普洛格和贝茨所说:“把对语言的分析当作一面文化的镜子,主要集中于词汇”。对字词进行训释,在某种程度上无异就是对它们的文化底蕴进行解码。我国汉代出现的字词训释之书《尔雅》、《说文》、《释名》,分别以义训、形训、声训三种不同方式解说字词,成为研究古代文化的资料宝库。而《释名》一书以其涉及范围的广泛和训释方式的独特,较之《尔雅》《说文》,在文化研究方面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婧 《理论界》2010,(2):148-149
音训释名是汉代以来兴盛的一种小学训诂方法,以刘熙《释名》为代表。在经学训诂上有很深造诣的刘勰,将之引入《文心雕龙》文体论中,独创"释名以章义"之体例,并吸收了《释名》及《说文》、《尔雅》及经书中有关文体名称的训释。由于对各种文体更为精熟,刘勰对一些文体的释名,较训诂专书更为精辟、深刻。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就吸收了刘勰对文体的训释。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史记》随文注释中,运用了大量的声训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已相当熟练,可与刘熙《释名》这部声训专著相媲美。可是,至今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对《史记》与《释名》中声训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声训在《史记》中的特点和体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史记》的内容,并对声训的探源功能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庄子·天下》在引述当时“辩者”(一般呼为诡辩学派,即“名家”)的辩论命题内,有“狗非犬”和“白狗黑”两条。犬,长久以来被当作“狗”的同义语。如《庄子·疏》云:“狗之与犬,一物两名。”《庄子·释文》则引司马云:“狗、犬,同实异名。”(刘文典《庄子补正》第1010页)故“狗非犬”和“白狗黑”一向被看作“诡辩”。其实,说狗和犬“同实异名”云云,并非古义。《吕氏春秋》:“无杀孩虫、胎犬、飞鸟。”高  相似文献   

7.
张洁 《学术探索》2014,(6):124-127
汉代是我国训诂学研究的鼎盛时期,汉代注释声训的原则以及推求语源的训诂实践在训诂学史以及语源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拟对汉代声训研究做一概述,主要分为两方面来论述,为政治服务的声训和语言学上的声训,前者选取《春秋繁露》和《白虎通义》,后者选取《说文解字》和《释名》为代表,分别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其异同点,并进一步看到它们的贡献及不足。  相似文献   

8.
所谓对立义,指的是一个词语具有两种互相对立的含义。例如[沽]这个词具有“买”和“卖”两种相反的含义。《论语·乡党》:“沽酒市脯不食。”“沽”在这里指“买回来”,而在同书的《子罕》篇中:“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这三个“沽”却作“卖出去”解。对这种义兼正反的现象,我国传统的训诂学运用“反训”加以说明。反训是训诂学上进行语义注释的一种手段,即反义相训。这是由《尔雅》开创,并由郭璞注阐明的。例如《尔  相似文献   

9.
《释名·释饮食》比较科学地对汉代饮食类词语进行分类和训释。本文试图对其中饮食类词语的训释特点和命名原由进行探讨,并根据具体情况考证其名物的指称,从而揭示汉代饮食文化特征和内涵。  相似文献   

10.
1、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叶圣意不坠 本条有两个“伦”字。范注、郭注引《释名·释典艺》:“论,伦也,有伦理也。”这是将“伦”字训为有次序、有条理。“论者,伦也”四字,各本大多以为“论”指的就是“有伦次”。此解固然并不为误,但又有了新的疑问:其他的如诗赋、史著、诸子等,难道就不需要讲究伦次了吗?用今天的术语说,以“有伦次”解释论述性著作,是否抓住了此类撰著的本质特征?此“伦”字的训释是否还应再作推敲? 《说文》:“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这是说“伦”字亦可训作道、道理。《礼记·中庸》:“今…  相似文献   

11.
《释名疏证补》的"先谦曰"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王先谦 (1842-1917), 所撰《释名疏证补》是清代整理研究《释名》之集大成著作。很多学者认为王先谦只不过是在毕沅《释名疏证》的基础上, 集中了王启原、叶德炯、孙楷、皮锡瑞、苏舆、王先慎等人的校释, 参酌吴刊顾校本、成蓉镜《补证》、吴翊寅《校议》和孙诒让的《札迻》, 汇录而成是书, 无多少己见。然而据本人统计, 《释名疏证补》中“先谦曰”按语共 247条, 约占《释名》全文词条总数 (据胡朴安的统计是1502条 [1]的 16%。其中, 王先谦在毕沅等人的疏证下再做补述的有 156条, 而在毕沅等人无注词条之下加注的有 91条。这些按…  相似文献   

12.
词语训释忽视词义的时代性,必然导致训释失误。将王维《鹿柴》“但闻人语响”的“响”释为回声,林嗣环《口技》“妇拍而呜之”的“呜”释为亲吻,都违反了这一训释原则。  相似文献   

13.
孙子笺补     
向读《孙子》,略有所得。前作《孙子新笺》,刊于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中州学刊》;唯意犹未尽,故更补笺之。体例一如前作,兹略。 丘牛大车(《作战》) 李筌、张预皆训“丘”为“大”,郭化若《今译》与军科院战理部《新注》同。按:“丘”固有“大”训,然在此若训“大”,则“丘牛”即为“大牛”,殊觉无义;且训“大”之“丘”含有“尊”义,如云“丘老”、“丘嫂”等,而云“丘牛”,岂亦尊之哉?曹注谓“丘牛”乃指“丘役之牛”,是。古有“丘役”之制,本篇上文亦有“急于丘役”之说,盖类鲁之“丘甲”与郑之“丘赋”。《汉书·刑法志》云:“四井为邑,四邑为丘。”故“丘”乃十六井。依古制,每丘出马一匹、牛三头。所谓“丘牛”,即指此丘所赋之牛。  相似文献   

14.
《论语·先进》“异乎三子者之撰”中“撰”字的训释,由来各异。郑玄释为“善”;孔安国释为“才具”(王力《古代汉语》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撰,述”。这三种有代表性的诠释,皆值得商榷:“善”作为道德观念,在这里不应有“异”可言,且说“不同于……之善”,也不合语法逻辑。故郑说失之。通观前文,“三子者之撰”实指三子之志向(杨伯峻《论语译注》即主此说),并非其才具。所以训“撰”以“才具”颇嫌牵强。朱东润训撰以述,殊不知“撰”单用当“述”讲是用于“属辞纪事”的(先秦尚无此用例),即从手写而非从口说的,所以其解亦难成立。  相似文献   

15.
<释名>是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与<尔雅>、<说文>堪称我国训诂学史上声训、义训、形训的三大里程碑.<释名>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编排上更为细致、系统化、合理化,成为后世类书中词语分类取法的对象;义训上开创了以声训统系全篇的新的训释方式,发展了原有的训释方法,有力地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同物异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本文主要对同物异名词语产生的原因、方式以及作用作了一些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传统?这似乎是一个人人皆知、个个皆晓的问题,但细究其义,则恐不然。 “传统”,从词意角度看,汉刘熙《释名·释典艺》曰:“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曰:“汉儒最重师传”,犹前人传后人,代代相传。 “统,继也。” 因而,传统有世代相继之义。佛教有衣钵相传的“法统”,儒家有圣贤相传的“道统”,都与“传统”意义相关。  相似文献   

18.
韩述 《理论界》2022,(10):90-94
《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章,一般将“攻”释为“治”或“攻击”,但是这种解释与《论语》文义有矛盾。所以,前有范氏、戴望以义理解经,训“攻”为“专治”“执”,后有钱穆承范氏之学,训“攻”为“专攻”。训“攻”为“专治”“执”“专攻”,虽较训“攻”为“治”或“攻击”合理,但是加一“专”字解释,却缺乏训诂学根据。结合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功乎异端”与《诗经》中“敦弓既坚”“我车既攻”与《毛传郑笺》中“盬,不攻致也”“攻,坚”以及《荀子·议兵》中“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等证据,可证“攻”确实可以训“坚”,“坚”有“坚执”义,则《论语》此句可释为“坚执异端而不改变,这就有害了呀”。  相似文献   

19.
《周易参同契》为中国文化要籍,被称为“万古丹经王”(《悟真篇》)、“万古丹经之祖”(《周易参同契发挥·阮序》)。《周易参同契》书名解释,前人似未认真涉及。本文试作多层次划分,以历史与逻辑之统一观点,阐释《周易参同契》书名之由来及其历史积累之意义。《周易参同契》书题的解释可分八个层次。第一层次,《周易参同契》以《周易》为总的指导思想。《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周易参同契》有:“上察河图文,下序地形流,中稽于人情,参合考三才。”亦即《参同契》遵循《周易》,前者运用后者的基本哲学思想于天、地、人。《契》原文十余家注本均作“参合”,唯朱熹注本和其后储华谷注本正文则作“参同”,更强调了《契》与《易》的关系;但亦有意改正文,提高训释层次之嫌。  相似文献   

20.
类聚分析,是现代语言学广泛运用的分析方法之一。但这一分析法早在《说文广义》中有所体现。类聚分析《说文》,以及如何类聚分析《说文》,这是《说文广义》馈赠给《说文》研究的又一方法论上的启示。基于《说文广义》这一启发,文章以《说文》中“词与意义说解”为切入点。从“训释种类”、“训释方式”、“补充和引用”、“联绵词训释”四个方面。对《说文》进行了类聚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揭示了运用这一分析法研究《说文》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