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货币政策的需求管理与调节,不仅关系到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而且关系到我国货币政策理论体系的建立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实践.一、两大理论的对立及我国货币政策需求管理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可以说是3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理论两大对峙的主流学派.而对立的理论根源则在于他们对于货币需求的认识不同,从而导致他们在宏观经济政策及有关指标选择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与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凯恩斯以后的交易性货币理论、预防性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和货币需求的消费者需求理论的演变进行了总结;然后从开放条件、金融创新以及货币政策这三个角度来对货币需求理论的新发展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简要的评论,提出了对中国货币需求研究和货币政策实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宏观经济空间向度分析,异质空间一般均衡IS-LM-SD模型可以有效揭示产品、货币和土地市场一般均衡下的区域宏观运行机制,为我国新常态下的区域分类管理宏观调控政策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导向,其结论表明:只有财政、货币和土地政策的共同使用才能确保区域分类治理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根据我国主体功能区分类区域管理划分,限制、禁止开发区因土地市场利率弹性较弱,其分类管理应以土地政策为主要手段;而优化、重点开发区因土地市场利率弹性较大,其分类管理应以财政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并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使用土地政策。  相似文献   

4.
实行数量型货币调控的前提是货币需求稳定,结合中国股票市场高速发展的背景,文章使用新的ARDL方法和对数据平稳性没有要求的Bounds Testing方法,系统考察了我国货币需求在1990-2008年间的协整特征。结果发现我国的货币需求同其决定因素即收入、通胀率、国外利率和股票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股价在短期和长期都会影响广义货币需求,在估计货币需求函数(MDF)时若遗漏之会产生设定错误问题,而这意味着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对货币总量有着系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理论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常在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选取,然而由于我国利率管制所引致的金融指标体系的扭曲,使得利率在中介目标上的作用难以评价。在目前我国特殊的货币政策实施环境下,以利率为中介目标是不可取的,而选择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又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在我国存着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差、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不理想、公共市场操作等手段难以奏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等问题。虽然近年来通胀定标的兴起为货币政策实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是我国尚未具备实施通胀定标的条件。鉴于我国目前的现实并结合发达国家施行货币政策的实践经验,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目前只能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前提下的渐进优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和外生性的实证分析发现,货币需求是影响我国货币供给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外汇占款、固定资产投资、银行信贷和消费需求是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国应基于货币需求来实施货币政策调控措施,以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其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效力.  相似文献   

7.
最优利率规则是能够最有效地实现政策目标变量稳定的利率规则。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以货币供应量为操作工具,利率传导机制不健全,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政策有效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利率为操作工具的货币政策备受市场期待。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最优利率规则在我国将会有好的适用性,能够为提升我国货币政策开辟一条新道路。然而,现阶段若要求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完全按照最优利率规则行事还面临障碍,亦不具备充足的实施条件。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历来也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货币政策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中介指标能否正确发挥作用,国际上通用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利率、货币供应量和汇率等金融变量,如果这些金融变量在一定的环境下发生扭曲就不能充分发挥中介作用,影响货币政策有效地实施.  相似文献   

9.
薛瑞鑫 《学术论坛》2007,30(7):103-105
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且越来越密切.股票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变化、利率变化等调控手段也在影响着股票市场.在我国股市深刻变化的今天,对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货币错配理论在国内外学者的努力下不断发展成熟,为我们观察金融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货币错配的视角出发,研究了我国在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选择上的矛盾状况,并就化解矛盾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其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基于这样的思路,本文通过对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发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以个体的最优持币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具备了一定的微观基础,但其微观基础是不充分的。新兴凯恩斯主义的兴起,显示了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2003—2006年间,由于我国均保持了较高的超额货币供给水平,致使金融体系积聚了过多的流动性。且在此期间我国货币容纳弹性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形成了较大的经济过热压力。今后两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将继续呈现上升态势,而货币容纳弹性将下降。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当局必须以控制广义货币供应量和超额货币供给水平、吸收金融体系积聚的过多流动性作为今后两年内货币政策操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基于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的货币规则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的主要原因是货币的内生性、金融创新、民间信用发展及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双目标弹性货币政策规则是避免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较好的货币政策规则。  相似文献   

14.
预期与货币政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家认为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越来越强,其预期也正在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从而使货币政策收效变难。要提高货币政策效应,就必须准确披露政策信息,取信于民;利用信息优势,正确引导经济主体预期;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对其预期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 ,我国一直没有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采取的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主 ,配合积极主动的货币政策 ,在稳定经济、安定社会、促进增长等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但针对当前的形势 ,我们还应作出一些相应的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16.
童泽恒 《社会科学》2000,(10):28-31
随着各界对我国处于通货紧缩状态的共识 ,如何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成了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对货币供应扩张传导途径的研究 ,作者认为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必要的微观环境。决策层的货币政策应当着眼于培育和完善各种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 ,同时创造条件使商业银行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企图通过简单的扩大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方法 ,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上都是不可行的。一、货币供应扩张的几种传导途径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表明 ,在市场经济国家 ,货币政策的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的 ,…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经济环境、具体措施、政策效果、与财政政策配合等多个角度系统比较了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进而对当前防范通胀的稳健货币政策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2008年爆发美国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中央银行频频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影响和引导国内经济,应对所产生的国内经济问题.但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一步深入的当今,经济开放越深化,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和削弱就越大.如何根据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形势与特点,正确选择货币政策加以应对,并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注意处理好相关问题,将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率,从而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金融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金融制度改革是在制度供给绝对约束状态下开始的,可纳入金融制度创新范畴的改革主要有:“三次制度性的创新分离”等八项内容;“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取向”等七大特征;制度创新的绩效表现为“推动了金融发展、影响了金融制度环境的变化、推动了制度需求和供给的互动”三个方面。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定位,但有不少举措在定位上值得分析。金融改革的实质在于改革金融制度、金融结构、金融运行方式:“只有改革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措施才属于改革的范畴”;“资金性质要从资金产品化变为商品化”;“由国家垄断信用向国家调控信用制度转变”。金融发展的关键是实理金融资源优化配置,而优化配置的基础是金融结构合理化。金融开放的实质是利用两个市场。金融制度改革必须关注现代金融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牙买加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不平等性,区域货币合作是东亚国家化解不稳定性、减少不平等性的必由之路。通过影响东亚国家在区域货币合作博弈中的支付结构,牙买加体系的内生特征给东亚货币合作注入了持久的、外生的结构性激励,东亚货币合作由此得到维护和推进。东亚货币合作在受到牙买加体系力量塑造的同时,也对牙买加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